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喀斯特土壤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诱发重要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探讨了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细粒物质减少,表层土壤消失,岩土界面缺少风化母质的过渡层,或者被裸露基岩取代;土壤质地出现砂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降低;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等是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健  江新荣  邓启琼  刘方 《土壤学报》2005,42(3):419-427
喀斯特土壤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诱发重要地质灾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探讨了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土壤侵蚀,细粒物质减少,表层土壤消失,岩土界面缺少风化母质的过渡层,或者被裸露基岩取代;土壤质地出现砂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降低;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等是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地区坡耕地现状及整改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贵州喀斯特地区坡耕地面积大、坡度陡、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坡耕地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实施坡耕地改造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以及主要整改策略及其注意事项。这对实现该区坡耕地可持续利用,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苏维词  杨华  李晴  郭跃  陈祖权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山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现状分布:土地石漠化面积约10.51万km2,占喀斯特山区总面积的20%,并集中出现在贵州和广西;分析了土地石漠化的危害: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加剧人畜饮水困难、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着重以贵州为例,从岩性、地表结构、特殊的土体剖面、钙性环境、降水和超载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八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并指出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因素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诱因和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地质环境本底调查、制定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建立高标准的土地石漠化治理种苗基地、优化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强土地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大土地石漠化治理试验示范力度等八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认为耕地石漠化严重和水资源利用能力极差是制约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的重点和技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整理,应在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以坡改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重点,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风险及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所面临的特殊的地域性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及特点的分析,构建了石漠化概念模型,论述了土地石漠化与基底环境的基本反馈响应机制。根据模型将风险压力分为干扰、累积、演替、破碎这4大类,分析提取土地石漠化风险因子,按"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土地石漠化风险因子进行了分级,初步建立了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在贵州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旨在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地石灌化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应用2000年TM影像资料及典型地区TM7个波段数据,在ARCVIEW和ENVI平台上进行解译,并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及图件,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喀斯特山区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5%,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0.4%,从分布上看,石漠化土地更多地分布在纯碳酸盐岩为主的贵州西部、西南部。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提出适宜的生态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为喀斯特地区水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典型分布区贵州省为例,建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贵州省9个州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并与熵权物元模型相比较。[结果]贵州省9个州市的水资源安全,有2个处于比较安全状态,6个处于一般状态,1个处于比较不安全状态。评价结果与熵权物元模型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该体系评价结果合理,评价方法简便直观,该模型对类似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涛  徐瑶 《土壤通报》2006,37(1):65-67
如何定量评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是生态经济学的难点。利用生态足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状态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赤字为-1.1207875 hm2/人,生态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省近年来开发建设等各种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对喀斯特地区岩溶环境的开发力度加大,局部诱发了地质塌陷问题。为探讨贵州省的岩溶塌陷情况,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论述贵州省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阐述岩溶塌陷所引起的危害,总结3种环境治理措施,提出排气管法并进行讨论。这对进一步认识贵州省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途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喀斯贫困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承载指数模型及灰色预测模型对贵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3年贵州年末总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人口超载率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年末粮食生产总量、土地资源承载力、粮食盈余率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说明贵州省所能承载人口远远低于实际总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态势,粮食盈余率表现出负增长,粮食严重不足。土地承载力指数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揭示粮食自给率比较低,人口与粮食之间矛盾十分突出。灰色预测结果显示,2014—2023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由2014年的2 527.42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2 248.73万人,10年间下降了11.03%;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4年的1.75上升到2023年的2.25,10年间上升了28.57%,表明如果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年研究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将会严重过载,人地矛盾日趋严峻,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缓解人地矛盾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能值投资率、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能值指标对贵州省1990—2010年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时空分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产出呈递增趋势,投入以可更新资源能值和可更新的有机能为主,工业辅助能的增加最为显著,能值产出结构以种植业主,并呈下降趋势;能值投资率和环境承载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贵州中西部地区,低值区分布在贵州东南地区;净能值产出率高值分布在贵州东北、西南地区,低值分布在西北;可持续发展指数高值分布在遵义、黔东南和黔西南,低值分布在中西部,能值指标的空间格局分布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能值投入量、人口、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特征的辨识,着重从多样性和易损性、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5个方面的分析,阐述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特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和贵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提出了适度开展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等适合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CWSI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贵州省CWSI多年均值为0.43,整体处于轻旱等级,空间分布为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多年旱情变化呈缓解趋势;(2)从地貌类型来看,非喀斯特地貌CWSI多年均值为0.37,整体处于无旱等级,喀斯特地貌均值为0.47,处于轻旱状态;(3)从植被类型来看,除针叶林整体处于无旱状态外,其他植被类型都处于轻旱等级,且针叶林的变异系数(CV)值较其他林地高,说明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高,抗旱能力强;(4)贵州省CWSI与降水和气温均呈负相关,负相关面积占比为95%和54%,说明降水对CWSI的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贵州省东南部湿润,西北地区干旱,全省干旱受喀斯特地貌、降水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阿着底村生态建设工程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以喀斯特性生态系统区云南省石林县内具彝族撒尼特色典型村———阿着底为例,定量分析了该村的生态建设工程及所取得的效益,并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为该村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和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和范例。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是一类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是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NDVI是流域赋水状况及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因此,喀斯特水资源监测是研究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贵州省内选择20个流域作为研究样区,根据Landsat TM的植被光谱特征,利用遥感技术,提取LNDVI和ρNDVI;利用数学分析方法,建立喀斯特流域水资源监测模型。通过分析得出:①植被覆盖率是喀斯特流域赋水的重要指标;②利用地物表观反射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ρNDVI)对喀斯特流域水资源进行监测,效果更好、精度更高;③建立了喀斯特水资源遥感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健 《土壤通报》2005,36(5):795-798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在贵州集中连片分布,碳酸盐类岩石出露达13×1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论述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土壤障碍因素,提出大量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石灰,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绿肥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对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