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茶树腋芽离体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茶树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以‘凫早2号’当年生未木质化的春季健壮新梢为材料,带茎段和叶柄的单个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前用2.0 g/L PVP溶液浸泡1 h,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起始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外植体的褐化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腋芽在1/4MS+BA 2.0 mg/L+IBA 0.1 mg/L+蔗糖20g/L+琼脂7.5 g/L培养基中,10℃下避光培养48 h褐变率最低,仅为5.6%;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类型2个因素对降低腋芽褐化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降低腋芽褐化有显著影响;温度因素外植体对褐化影响最大,培养基次之,培养时间最小,说明低起始培养温度是降低外植体褐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运用概率分级和回归分析方法揭示普通丝瓜褐变度与总酚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普通丝瓜基于褐变度正态分布的分级标准,研究测定38份普通丝瓜的褐变度和总酚含量。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和X+1.2818S 4个点将丝瓜褐变度概率分为5级,即极低(1级)、低(2级)、中(3级)、高(4级)、极高(5级),并将其与总酚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变化范围为2.17~9.60,平均值为6.211,变异系数为29.77%,经K-S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建立褐变度和总酚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3.559x-2.837,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普通丝瓜果肉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降低魔芋球茎组培褐变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魔芋球茎为外植体,研究组织培养过程中有效降低外植体褐变的方法。采用MS+6-BA 1 mg/L+NAA 1 mg/L为基本培养基,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琼脂浓度、吸附剂及光、暗2种不同培养条件下,对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影响。在MS+6-BA 1 mg/L+NAA 1 mg/L+蔗糖30 g/L+琼脂 6 g/L+AC 0.5 g/L+PVP 0.05 g/L及暗培养条件下,魔芋外植体的褐变率减低为38.3%,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到78.3%。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并进行暗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魔芋外植体的褐变,促进愈伤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4.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归研究结果,连作晚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1)逐步回归方程Y1 = -8.9742 -0.2484X1 +0.5705X3 -0.4806X4 +0.0309X9 +0.24205X10;连作晚稻10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2)逐步回归方程Y2=0.74638+0.3303X1 -0.28X2 -1.3136X3 + 1.7233X4 -0.2762X10+0.7946X11;单季稻8月下旬褐飞虱田间发生量(Y3)逐步回归方程Y3 = 4.1037 +0.64817X2-1.564X4+ 1.4128X6 + 0.1762X - 0.0238X8 +0.0752X9; 单季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4)逐步回归方程Y4=2.2717 +0.3217X1 -0.4132X2+ 0.3418X4 +0.3458X5 + 0.6962X10;逐步回归方程可作为褐飞虱发生趋势中短期预报应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水稻当家品种的抗虫性变化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与抗药性变化等情况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台1969-2008年田间褐飞虱发生监测情况,阐述了褐飞虱长期运动规律及其运行周期,分析造成褐飞虱种群周期性变化的周期特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符合多项式函数模型, Y(t)= X2=C0+C1×X+C2×X2+C3×X3+...+C15×X15, X={1,2,3,┅┅,n},并创建了褐飞虱种群数量变动的时间序列ARIMA(2,1,1)模型:Y(t+l)=0.0659+0.0616851Z(t+l-2)+ e(t+l) + 0.3802611e(t+l-1) ,应用此模型回测,吻合率达98.6%,具有很高的精度;从而预示今后1段时期褐飞虱仍处高位运行状态,应加大防控力度,保障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6.
明确温度与米蛾成虫生殖和卵发育的关系并进行模式化表达,为人工智能规模化繁育米蛾及利用其卵进行天敌昆虫的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5个恒温条件下(15℃、20℃、25℃、30℃、35℃)测定米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进度、孵化率及成虫产卵量、产卵动态、寿命等。结果显示,米蛾卵在15℃条件下停滞发育(不能孵化),在20~35℃的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V=0.25/[1+exp(5.06-0.24t)](R=0.9993,F=358.06,P=0.0373),孵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项式关系模型y=1/[0.0144+526644.37exp(-t)](R=0.9471,F=26.14,P=0.0145),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米蛾成虫单雌产卵量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米蛾单雌产卵量(y)与温度(t)的关系符合二项式模型y=-2.38t2+128.42t-1383.58(R=0.9941,F=84.28,P=0.0117),成虫寿命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米蛾雌虫产卵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最适温度为26.98℃,卵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6.90℃。  相似文献   

7.
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不同坡度、降雨量、耕作方式对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x)与土壤流失量(y)之间遵守y=aebx的指数曲线变化规律,且有a〉0,b〉0的回归特征,说明土壤流失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剧;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顺坡垄农田的侵蚀量>等高垄农田的侵蚀量;流失量(y)和降雨量(x1)、坡度(x2)的回归方程为:Y=2.49-1.83 X1+ 2.13 X2+ 0.02 X1X1-0.162 X2X2 + 0.13 X1X2,降雨对流失量的影响要大于坡度对流失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艳  陈训 《种子》2009,28(7)
在马缨杜鹃组织培养过程中测定了1~3年生马缨杜鹃叶片、茎尖、茎段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结果表明,1~2年生茎段的总酚含量和PPO活性均较低,两者无显著差异,组织培养中发现,2年生茎段的褐变率最低.进一部研究不同季节2年生茎段组培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褐变率的关系,褐变率和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9**),PPO活性与外植体褐变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14*),说明外植体褐变率是由酚类物质和PPO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色差仪综合分析不同清洗剂、清洗剂浓度、清洗时间及烘干条件对杏干表面色泽的影响,寻找影响杏干色泽变化的主要因素,筛选杏干清洗及烘干工艺.结果表明,用柠檬酸和抗坏血酸作为清洗剂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杏干的褐变程度,提升杏干外观色泽品质;抗坏血酸作为清洗剂保持杏干色泽较好的工艺条件为:抗坏血酸浓度20 g/L,清洗时间30 min,烘干温度40℃,烘干时间30 min;柠檬酸作为清洗剂保持杏干色泽较好的工艺条件为:柠檬酸20 g/L,清洗时间10 min,烘干温度40℃,烘干时间30 min;柠檬酸(浓度20 g/L)和抗坏血酸(浓度20 g/L)(比例为1:1)混合清洗组,在温度较高条件下,依旧能很好地保持杏干的色泽品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PPO)酶促褐变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所催化的邻苯二酚氧化后所得到的产物吸光度值进行测定,分析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和几种抑制剂对砀山酥梨PPO活性的影响,以及研究了破碎打浆、pH值、温度、贮存时间等不同加工过程对砀山酥梨酶促褐变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 mol/L的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得砀山酥梨PPO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始终保持稳定;L-半胱氨酸、柠檬酸、抗坏血酸对砀山酥梨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以柠檬酸的效果最好;在pH值3.5-4.6,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低于非酶促褐变,且pH值越高,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越大;在4℃,室温和37℃下,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低于非酶褐变,且温度越高,酶促褐变对总褐变指数的贡献越大,温度为37℃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酶促褐变对整个褐变反应的贡献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热风干燥温度对脱水白萝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大根"白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50、60、70、80、90、100℃的热风干燥处理1 cm×1 cm×10 cm的白萝卜条,研究热风干燥温度对脱水白萝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70℃时,脱水速率较快,脱水白萝卜色泽较白,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和复水性均较好,VC保留率较高。其次,干燥温度60℃时,脱水速率较慢,形态轻微变形、皱缩,食用品质略差。干燥温度低至50℃时,VC的保留率有所提高,但干燥时间延长,感官及食用品质均有所下降。干燥温度超过80℃后,干燥时间未显著缩短,脱水白萝卜褐变加重,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和复水性均变差,VC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干燥条件对稻谷的降水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洞道式(厢式)干燥机,用不同的干燥温度和风量对稻谷进行干燥,绘制得出干燥速率曲线,并测定了干燥前后的爆腰率、出糙率、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风温度高的试验中的稻谷降水率要高于热风温度低的试验;风量大的试验中的稻谷降水率要高于热风风量低的试验;稻谷的平均干燥速率总的趋势随着热风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随着热风干燥温度的提高,稻谷的爆腰率有比较明显的增大趋势,脂肪酸值随热风温度波动变化,出糙率随热风温度呈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热处理对红枣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将红枣汁在50~100℃下进行热处理,测定红枣汁的褐变度,以及5-羟甲基糠醛(5-HMF)、还原糖、总糖和VC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红枣汁的褐变度和5-HMF含量逐渐增加,还原糖、总糖、VC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曲酸对鲜切马铃薯的抗褐变机制,以鲜切马铃薯为试材,采用0.3 g/L曲酸溶液进行真空浸渍(VI)处理,用聚乙烯保鲜膜包装后于(4±1)℃下冷藏12 d,分析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的褐变指数(BI)、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曲酸VI处理组和对照组鲜切马铃薯PPO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但曲酸VI处理组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冷藏第12天时,曲酸VI处理组的PPO活性较同期对照组下降了27.6%,这与BI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曲酸VI处理组的PAL活性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然而,冷藏期间曲酸VI处理组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冷藏0~8 d,曲酸VI处理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抗氧化能力在冷藏初期(0~2 d)差异不大,但贮藏4~12 d,曲酸VI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曲酸VI处理可以抑制PPO活性,延缓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的褐变。  相似文献   

15.
武兴菲 《保鲜与加工》2021,21(3):125-129
为探究红枣在干燥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选用新疆和田大枣为试材,采用中短波红外干燥方式对其进行干制处理,测定其在干燥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褐变度的变化,并鉴定酶促褐变的底物。结果表明: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枣果褐变度不断提高,总酚、总黄酮含量不断下降;枣果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芦丁、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是其主要酚类物质,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是枣果的酶促褐变底物,儿茶素是最主要的酶促褐变底物;干制过程中枣果的褐变度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儿茶素、表儿茶素、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总酚、总黄酮参与了枣果褐变的进程。研究结果为红枣干燥过程品质调控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核桃组培中抑制褐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对其分化生长过程中的褐化现象进行初步研究,经多次试验表明,在抑制褐化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时期,主要采取二步法:①接种于1/2MS+活性碳2g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黑暗培养7d后取出;②转接于DKW+6-BA1.0mg/L+IAA0.01mg/L+20%硫代硫酸钠5ml/L培养基中置于25℃,无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15-20d转换培养基,此方法抑制褐化效果为佳,可确保核桃茎尖正常分化生长的整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白术是菊科的一种重要药用植物。为满足白术的药用需求,扩大其资源供应,避免传统开荒育苗种植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白术的大规模工厂化育苗及获取药用次生代谢产物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以白术叶片为外植体经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和丛生芽增殖两种方式建立了白术无菌苗的快速繁殖技术,分析了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对白术叶片再生植株及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白术叶片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培养基MS+ 6-BA1 mg/L+NAA0.2 mg/L上白术丛生芽增殖倍数最高,可达4.45倍;以白术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植株的最佳培养基为MS +KT 1mg/L+NAA0.2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96.7%;芽分化率为90%。不同的细胞分裂素种类与浓度处理差异显著,在白术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中,KT的效果要优于6-BA,但在丛生芽增殖中则表现出高浓度的6-BA要优于KT。白术叶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褐变程度与温度、光照条件有关,1000 lx光照强度,20±0.5℃的温度条件下继代培养能有效控制褐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超高压和pH值单独及协同处理对哈密瓜中脂氧合酶(LOX)的钝化效果,采用柠檬酸和碳酸钠调整哈密瓜汁的pH值为2~11,设定实验压0.1~500MPa,温度20~60℃,保压时间0~40min。结果表明,哈密瓜中LOX的最适pH值为7~8,最适温度为30~35℃;常温下单纯超高压处理鲜榨哈密瓜汁很难钝化LOX,调整酸碱度协同超高压处理,能很好地钝化LOX;在pH值4~5,温度25℃和55℃,压力300~500MPa,保压时间5~30min时,LOX的钝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