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2014年12月5日联合国首个"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之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正式启动2015"国际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IYS)活动,其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国际土壤年期间,中国土壤学会将陆续举办包括第12届东亚及东南亚土壤学联合会会议等多  相似文献   

2.
张甘霖  骆国保  龚子同 《土壤》1999,31(2):111-111
1998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了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World reference Base of Soil Resources)工作组召开的"人为土分类与参比"(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Anthropogenic Soils)野外土壤参比考察。  相似文献   

3.
王秋兵 《土壤通报》2007,38(4):831-832
对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歌"(IUSS Soil Song)进行了简短评介,并将其歌词翻译成中文,供读者了解"土壤歌"。  相似文献   

4.
钙镁泥对不同土壤pH及部分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恒温培养试验,探究不同用量钙泥、镁泥对砖红壤、红壤以及石灰性褐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用量钙泥、镁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pH值,且以镁泥对砖红壤pH值的增幅最大;低量钙泥、镁泥提高了红壤、石灰性褐土有效P含量,高量镁泥提高了砖红壤有效P含量;3种土壤水溶性钙、镁和活性铁、铝、锰含量均随钙泥、镁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与钙泥、镁泥本身的性质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钙泥、镁泥处理不同土壤的pH值、有效P、水溶性Ca和Mg以及活性Fe、Al、Mn含量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来说,镁泥对土壤pH、有效P含量影响大于钙泥,而钙泥对土壤中水溶性Ca、Mg和活性Fe、Al、Mn含量影响较镁泥大。钙泥、镁泥对酸性土壤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5.
黄福珍 《土壤》1959,(11):32-33
种庄稼离不了土。"万物土中生"。这说明作物跟土壤的关系,有如鱼跟水的关系一样密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土壤庄稼长得好,有的长得差,有的产量高,有的产量低,甚至有的土壤寸草不生变成光秃秃的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6.
皖北“花碱土”的形成及其利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兆顺 《土壤》1961,4(9):17-28
皖北"花碱土"是发育在近代黄泛冲积物上的次生盐渍化土壤,是皖北主要的低产土壤,多呈小块状散布于其他土壤之间,尤以"青沙土"(砂壤质浅色草甸土)中为最多。  相似文献   

7.
甘志锦 《土壤》1959,(1):15-15
经过红旗社一团一营的土壤鉴定工作,我对土壤学有一些体会,我认为土壤是由石头经风吹雨打变来的,大石头变小石头小石头变细土;植物生长起来加上根、枯枝落叶等后逐渐变成土壤,农民称做"泥"。  相似文献   

8.
正《黄土丘陵沟壑区种子库研究》一书由中国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该书是焦菊英研究员及其团队自2003年以来,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的互动效应"(40271074)、"黄土高原退耕地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环境的响应与模拟"(40571094)、"黄丘区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及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解释"(40771126),及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植物篱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空间上的影响,以三峡库区秭归县张家冲水土保持试验站为研究区,选取经济林地小区(H1)和农耕地小区(H3)分别为"植物篱+经济林地小区"(H2)和"植物篱+农耕地小区"(H4)对照小区,对其3个坡位(上、中、下坡)和2个土层(0—20,20—40 cm)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探讨2种植物篱配置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小区,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异较明显,上坡与中坡、下坡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为主(59.01%~63.51%),且分布于上坡,而土壤细颗粒主要分布在中、下坡,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全钾含量均值较其对照小区分别高3.75%~19.61%。(2)不同小区,土壤细颗粒和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植物篱小区高于无植物篱小区,其中土壤细颗粒占比表现为H4小区(39.94%)H2小区(38.92%)H1小区(38.34%)H3小区(37.84%);土壤可蚀性K值大小与土壤细颗粒含量呈反比,即土壤细颗粒占比越大,K值越小,越不易被侵蚀,"农耕地+植物篱"(H4)较"经济林+植物篱配置"(H2)更不易被侵蚀。(3)随着土壤有机质、黏粒、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土壤可蚀性K值与粉粒、黏粒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708),而与砂粒、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红壤地区三种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水分特性差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红壤地区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红粘泥、第四纪古红土发育的黄筋泥以及与黄筋泥交叉分布的红砂土等 3种土壤在不同利用条件下的持水、供水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持水和供水的总体特征主要受土壤母质的控制 ;3种土壤对植物的最大有效水分含量差异明显 ,并且土壤种类之间的差异大于同一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差异 ;土壤利用方式的不同则使低吸力段水分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从而改变其旱作土壤的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11.
沈汉 《土壤》1959,(7):15-16
群众在研究土壤时,对土壤性态的描述,生动、简明、确切而又形象化。如质地方面,古代有壤、殖、(土户)、泥之分,近代有沙、两合、粘、胶、泥之分;在颜色方面,有红、黄、黑、白、鸭蛋青、牛肝,羊血等色;在结构方面,有鹅粪、掺、蒜瓣、块、板、狗头之分;土体构造分为木槎土、臥槎土等,认为前者便于根系伸展,而后者不便根系伸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有机质的长期演变,为杭州市正在推进的精品化、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的精确管理依据。[方法]利用历史资料和近期土壤质量调查数据探讨了近30 a 来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结果]从1982—2012年,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2.95%,但各土种有机质变化有所差异。其中,培泥砂田、小粉田、黄斑田、泥砂田和粉泥田的土壤有机质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培泥砂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高达22.86%;而青紫泥田、青粉泥田和黄松田的土壤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且青紫泥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高达22.59%。[结论]近30 a 来,杭州市郊水稻田土壤有机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变化程度和变化方向因土壤种类而异。施肥结构、耕作方式及耕作制度是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蔡大同  熊德祥  常龙福  周立业 《土壤》1984,16(6):214-218
苏北湖相沉积物土壤,系指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发育于近代湖积物上、沼泽起源的水稻土[1],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县和射阳湖沿岸,过去多为一熟"沤田"(一年种植一季极早熟水稻)属于低产土壤之一。  相似文献   

14.
牛皮碱也叫瓦碱,是一种碱化土,和一般盐土不同,含盐量很低,约0.2%,但碱性大,碱化度可高至20%以上,pH8.5以上,板结不透水,比一般土壤瘦薄,土温较好地低1—2度,土壤盐分组成以重碳酸盐为主,有的有碳酸盐。  相似文献   

15.
王一  王松  施柳  巩宗强  贾春云  李晓军  侯伟 《土壤通报》2022,53(5):1203-1211
  目的  探究4种稳定化材料(碱性硼泥、酸性硼泥、高岭土和铁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高效同步稳定化修复的效果。  方法  选用碱性硼泥、酸性硼泥、高岭土和铁改性生物炭4种稳定化材料,分别以0.5%、1%、2%、5%的比例添加于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进行恒温恒湿培养,研究不同稳定化材料添加对土壤pH值及镉、砷有效态含量的影响。  结果  除碱性硼泥外,其他3种材料均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5%铁改性生物炭对土壤pH降低最为显著,处理21 d后土壤pH值下降了3.12个单位。5%铁改性生物炭对砷稳定效果最佳,稳定效率为57.17%,其次是5%高岭土和5%酸性硼泥,稳定效率分别为40.40%和33.37%;5%铁改性生物炭对镉稳定效果也为最佳,稳定效率为35.03%,其次是5%的碱性硼泥,稳定效率为28.20%。  结论  综合考虑土壤镉-砷的同步稳定化修复效果,铁改性生物炭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它3种稳定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不同母质土壤-水稻系统Cd吸收累积特征及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土壤有效态镉(Cd)含量相近、母质不同的水稻土河沙泥(河流冲积物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d(0,0.5,1,2,5mg/kg)模拟Cd污染稻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母质稻田土壤Cd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并推算出土壤Cd环境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2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在分蘖期最高,河沙泥有效态Cd含量平均为0.47mg/kg,紫泥田平均为0.36mg/kg,同一外源Cd水平下,河沙泥土壤有效态Cd含量高于紫泥田。对河沙泥而言,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外源Cd浓度为1mg/kg时达到最大生物量,为47.11g/pot;而紫泥田水稻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土壤中水稻糙米、谷壳、茎叶、根Cd含量均随外源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分布特征为根茎叶谷壳糙米,且河沙泥高于紫泥田;河沙泥水稻平均Cd累积量为51.71μg/pot,紫泥田平均Cd累积量为42.56μg/pot,2种土壤成熟期水稻Cd累积量对比分蘖期分别增加1.45,1.07倍。回归分析表明,河沙泥和紫泥田稻米Cd超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分别为2.03,3.14mg/kg。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土壤Cd安全临界值因土壤母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黑土区田块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异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东北典型黑土区田块为研究区,实测获取土壤样点数据,基于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分别利用单一地统计、混合地统计和遥感反演方法预测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SOM含量变异系数为31.897%呈中等程度变异,且存在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对光谱反射率进行数学运算得到的光谱指数"Tan345"(Landsat8影像345波段夹角正切值)与SOM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最高达0.570;以光谱指数"Tan345"与地形因子"G"(高程)为输入量、利用回归克里格法预测的SOM精度最高;研究区SOM含量西高东低,沟底和平缓的坡顶含量较高。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精准农业、估算土壤碳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小尺度SOM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然免耕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应用于任何土壤,但在水土保持中运用不是很广泛.通过对自然免耕的关键技术"小三化"(腐殖化、结构化、细菌化)、"大三化"(林网化、渠网化和复种化)和4个必须遵循的原则(连续垄作、连续浸润、连续植被和连续免耕)的介绍,从水土保持机制角度,有针对性的分析自然免耕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代表性人为耕作土壤青紫泥为研究对象,通过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青紫泥-水稻作物系统中汞的微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除土壤的代谢商随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不同汞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和微生物生物商均表现为在低浓度汞处理(≤1.5 mg/kg)时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汞处理(≥2 mg/kg)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综合来看,土壤微生物商是汞处理后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学指标。此外,种植水稻后,随处理水平的增加,与对照相比,青紫泥各汞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剖面AWCD值均降低;青紫泥中各处理的AWCD值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且呈"S"型指数增长模式;青紫泥中各处理的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比对照低,其中Simpson指数和外加汞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反映青紫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受汞污染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农田土壤试验表明,施入底泥、菌泥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施入底泥可使风沙土微生物数量增加1.09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0.25倍;施入菌泥可使草甸土微生物数量增加2.34倍,风沙土微生物数量增加0.44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0.56倍。施入底泥、菌泥均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有机成分转化,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