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腮扁叶蜂是马尾松的主要食叶害虫,对该虫幼虫期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水剂、烟剂、粉剂防治均可达较满意的效果。单株注干防治效果也不错。2—3龄是防治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2.
楚雄腮扁叶蜂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寻甸县采集到自然罹病死亡的楚雄腮扁叶蜂Cephalcia chuxiongica幼虫虫尸上分离到致病性虫生真菌5株:SWYH01,SWYH02,SWYH06,SWYH07和SWYH09,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淡色丛赤壳Bionectria ochroleuca、粉质棒束孢Isaria farinose、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用各菌株的孢子悬浮液接种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5×108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16 d后,楚雄腮扁叶蜂幼虫的校正死亡率43.64%~100%,说明这5株菌对楚雄腮扁叶蜂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性,其中淡色丛赤壳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对宁夏、陕西、甘肃的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河北的落叶松锉叶蜂P.laricis和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lariciphila、山西靖远松叶蜂Diprion jingyuanensis、陕西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posticalis、云南的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 xiangyunicus和南华松叶蜂D.nanhuaensis的幼虫及茧期病原真菌调查统计,并从以上虫茧中分离出真菌13株,初步鉴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8株、布氏白僵菌B.brongniatii 4株、青霉属Penicillium sp.1株。选取5株白僵菌以3龄月季叶蜂为试虫进行毒力测试,结果显示1.0×108孢子/mL菌液对试虫有致死作用,校正死亡率69.5%~91%。  相似文献   

4.
危害马尾松的一种新叶蜂(膜翅目:扁叶蜂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记述腮 叶蜂属一瓣种即马尾松肋扁叶蜂。本种在重庆市永川市,大足县等危害马尾松很严重。  相似文献   

5.
3%。渝林保粉剂适用于树木较高、水源缺乏、地形条件较差的林分,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等森林害虫。试验结果表明,3%。渝林保粉剂防治马尾松腮扁叶蜂成虫效果可达88.3%,防治幼虫效果可达78.8%,防治后虫口基数下降30%,林分松树针叶保存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腮扁叶蜂危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1998年-2002年,在人工马尾松纯林对马尾松腮扁叶蜂的危害特点、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摸清了该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取食量,对松树高、径、蓄积生长的影响和危害造成的林木死亡损失。并针对发生区松树杯分的现状和森林的功能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孟滦林区 ,危害华北落叶松的森林害虫较多 ,松腮扁叶蜂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由于该虫生活习性复杂 ,世代不齐现象十分突出 ,化学防治由于药效时间短 ,且对叶蜂的卵及蛹根本不起作用。鉴于该虫以幼虫危害 ,于 1 997年进行了用红树蚁除治腮扁叶蜂的生物防治试验 ,效果良好。1 松腮扁叶蜂的生活习性松腮扁叶蜂 ( Cephalia Lariciphila)在孟滦林区 1年发生 1代。以老熟幼虫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入土越冬 ,潜入土层下 8cm左右 ,从入土越冬至第 2年 4月下旬开始化蛹 ,6月上旬化蛹基本结束 ,遇适宜温度成虫开始交尾 ,产卵。卵期为 8d左右 ,初孵…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马尾松腮扁叶蜂在汉中的发生及防治,并对发生原因、危险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松阿扁叶蜂是目前商洛市油松林主要食叶害虫,严重威胁油松林的生长质量和森林资源安全。本文通过对商洛市松阿扁叶蜂的发生规律、危害现状进行多年设点监测,连续三年采用贝尔B-7140型直升飞机超低容量喷洒"噻虫啉+白僵菌"防治松阿扁叶蜂,防治面积累计2.2万hm2。结果表明,飞机防治能有效遏制松阿扁叶蜂对油松林的为害,选用"噻虫啉"和"白僵菌"环保农药进行防治,平均虫口减退率96%以上,平均防治效果在95%以上,防治成本大幅下降,省时省力,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构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评价体系,定量评估赤松宜林地潜在遭受昆嵛山腮扁叶蜂危害程度的等级,进而避免在严重为害的宜林地中种植赤松.[方法]基于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图,查找每块样地的虫基指数.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关键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分别建立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与全部立地因子和关键立...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⒇杨春(河北围场阴河林场068456)关键词落叶松腮扁叶蜂综合防治虫口减退率平均虫口密度落叶松腮扁叶蜂属膜翅目扁叶蜂科,腮扁叶蜂亚科。其幼虫暴食落叶松针叶,连续为害3年可使树木停止生长或死亡。该虫种适应海拔高度为1700~18...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腮扁叶蜂老熟幼虫在地表层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频次比较法、聚集度指标法研究马尾松腮扁叶蜂老熟幼虫在地表各层的空间格局;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老熟幼虫在地表各层空间格局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老熟幼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表土中,且以5-10cm的土层中最多(48.10%),老熟幼虫在表土中的空间分布是聚集分布,属聚集度密度制约型,种群聚集的原因是该虫的习性。  相似文献   

13.
异耦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东林区首次发现异耦阿扁叶蜂危害马尾松。该虫一年发生一代。7月中旬以老熟幼虫下树入土作室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上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卵孵化。幼虫5至7龄。该虫幼虫期可被蜘蛛、蚂蚁取食和白僵菌感染。经试验多效杀虫灵、森保Ⅰ号、有机磷及拟除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通过构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出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本研究基于森林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将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结果归因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综合作用。在相同龄阶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虫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虫基指数,即立地对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虫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了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虫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确定冠幅是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75.53/(1+e~(-0.84x+3.40)),决定系数R~2=0.523 0,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虫情指数时,平均预估精度是89.28%。4)将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了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腮扁叶蜂发生的不同程度。[结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它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腮扁叶蜂发生与环境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腮扁叶蜂是近10年来我市马尾松林区新发生的一种食害虫,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我们在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同时,对其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危害与海拔、坡向、树种组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腮扁叶蜂是90年代初,在我市马尾松林区新发生的一种食叶害虫,发生严重时,将针叶取食殆尽,对松林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卵在树冠上的分布情况,以作为卵期的虫情调查和防治依据,我们于1999年5月在永川市红旗林场对卵在树冠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分析于后。  相似文献   

17.
天目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目腮扁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陈汉林,赵仁友(浙江省松阳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松阳323400)(浙江省丽水地区森防站丽水323000)金根明,吕晓平,李春生(浙江省丽水市林业局丽水323000)(浙江省松阳县林业局松阳323400)关键词天目腮扁叶蜂,马尾...  相似文献   

18.
黄缘阿扁叶蜂的防治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flavo-marginataMaa.是马尾松、云南松的重要食叶害虫,1990年以来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大量发生,每年成灾面积均在300hm2以上,单株虫口密度达2500多条。该虫主要...  相似文献   

19.
对马尾松腮扁叶蜂成虫期的生物学特性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和林间的烟剂防治效果好的可达80%以上,粉剂效果也可达88%以上。成虫羽化盛期后3-5天(4月上旬)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腮扁叶蜂化学防治方法研究初报赵亚民,周秀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围场068456)落叶松腮扁叶蜂(Cephalcialariciphila)属扁叶蜂料腮扁叶蜂属。1987年,阴河林场20~25a生的落叶松人工林首次发生落叶松腮扁叶蜂危害。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