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过去10年当中,人工授精技术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它给猪场带来生产效益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以万头猪场为例,600头母猪的商品猪场自然交配需种公猪24头,人工授精仅需6头,这样除了大大节省了购买种猪的费用外,还可减少大量引种所带来的疾病风险;采用自然交配方法,每窝配种成本为75元,而人工授精只需40元,万头猪场每年需配种1248窝,这样配种费用可节省4.37  相似文献   

2.
刘向东 《猪业科学》2022,39(6):52-54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养猪业正面临着重大升级变革,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猪场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在猪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所谓的批次化生产即依托现代生物技术,依据猪群规模大小,将母猪群分批次进行同期发情配种、同步分娩以及同期断奶,执行同批次全进全出的节律性生产,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传统的每天都要进行断奶、查情配种、上产床的生产模式相比,批次化生产模式优势明显。同一批次母猪的全进全出管理可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批次化生产可以节约人力等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批次化生产还可以提升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期分娩和断奶可以提高仔猪的整齐度。总而言之,批次化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效率、仔猪整齐度和猪场生物安全等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疾病发生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然而,想要做好批次化生产仍需要把握关键的生产管理要素。  相似文献   

3.
<正>母猪生产批次化是实现猪场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简单的流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猪场的管理的执行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将成为中国养猪模式的必然趋势。母猪生产批次化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分群并组织批次生产,是一种母猪繁殖的高效管理体系,也是实现猪场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母猪生产批次化最早是欧洲国家中小母猪场的生产要  相似文献   

4.
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18 d批次)在规模化猪场的应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究将批次化生产技术应用于猪场,并对猪场的应用情况及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方法:根据母猪群数量设计批次规模大小,人为地利用激素使特定数量的母猪群同时发情、排卵,让其实现同期输精及其分娩,统计该猪场在批次化技术前后发情率、受胎率、窝均总产仔数、窝均活仔数、窝均死胎数、窝均断奶数、每头母猪年产胎次及PSY。结果:母猪应用批次化技术对母猪发情率、受胎率和窝均死胎数无明显影响,母猪窝均总仔数、窝均活仔数显著提高(P 0.05),窝均断奶数和PSY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牛贤云 《猪业科学》2021,38(6):34-37
批次化管理应用最早源自工业批次化管理,应用在畜牧业逐渐转化成母猪等畜禽批次化生产管理。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进行批次生产,达到同期发情、同时排卵、同时配种和同时分娩的目的,是一种提高猪场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效管理体系。近两年来非洲猪瘟给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母猪批次化生产对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效益提高、降低成本等方面与母猪连续生产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母猪批次化生产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德式母猪生产批次化是我国猪场实现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吸收德国母猪生产批次化技术,结合我国养猪业的现有条件,分析母猪生产批次化猪场的设计各要素,建立中国特色的批次化养猪模式。德式母猪生产批次化技术是我国猪场实现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简单的流程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猪场的管理的执行力和水平,通过吸收德国的母猪生产批次化技术,建立中国特色的批次化养猪模式。在我国推行德式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时,应该有一个渐进过程,先结合中国养猪生产的  相似文献   

7.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母猪批次化生产实例母猪的批次化生产可以改变原有的连续生产方式,将同批次母猪进行同期的断奶,发情,配种和分娩,并且每个操作环节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每栋栏舍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饲养,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猪场设备利用率,更利于猪场进行工厂化的高效管理。以下为一实例。浙江某生态猪场,母猪存栏900头。2016年10月份之前,该场采用连续式生产方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不断推进,猪场生物安全越来越重要。全进全出是猪场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批次化生产作为全进全出的基础,在现代养猪场中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连续生产模式下1 000头基础母猪猪场栋舍和栏位情况,结合猪场消毒程序,进行批次化生产设计,旨在通过改变生产模式,达到生产平衡,提高养猪场生物安全和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9.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与营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是有序的生产管理,包括母猪发情、排卵、配种、分娩同步化,有利于提高饲养环境的健康卫生水平,加快猪只生长速度,减少员工工作量,提高猪场经济效益。并且不同阶段的母猪由于生长发育水平不同对营养水平的需求也不同。文章通过综述母猪批次化管理生产技术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营养需求,以期对国内大型母猪养殖场完善管理提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猪场批次化生产具有工业化特征,母猪批次化生产由“批次分娩”发展而来,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母猪批次化繁殖生产,从而实现猪场生长猪的“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母猪所处的不同繁殖阶段,对猪场内存栏母猪进行科学规划,并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干预处理,使同一母猪群达到同期发情、定时输精、同时产仔的批次化生产。本研究于2018年6月份开始对凌源市两个养殖场内八个批次猪群进行了"批次化生产"技术应用试验,结果显示,该项技术看似高难,实则技术简单,易操作,给养殖户管理猪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深受养殖户欢迎。  相似文献   

12.
<正>批次生产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但一直未被广泛应用。近几年,鉴于我国猪场疫病防控压力和粗放式管理的现状,全进全出、批次生产的概念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而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和伪狂犬等疫情的暴发,使得批次生产成为养猪生产工艺的热门话题。母猪生产批次化是利用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分群并组织批次生产,是一种母猪繁殖的高效管理体系,也是实现猪场全进全出生  相似文献   

13.
猪场批次化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疾病防控及提升生物安全。其具有疫病防控优势,可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维持猪群抗体水平的一致性和提升猪场生物安全等。母猪围产期疾病的主要危害有采食量下降引起泌乳量不足、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易感性、携带疫病传染原风险、围产期前后疫苗免疫效应不佳、哺乳仔猪母源抗体保护力差、生产无力产程长,死胎率增加。批次化生产母猪疾病防控综合策略应重视围产期母猪体液平衡和免疫应激,以及如何改善母猪产程、防止便秘、调控泌乳不足、减少产后炎症。在母猪重要疫病防控中如何建立猪场疫病监测体系,极其重要,其中强调重视屠宰档案的意义。如果没有疫病监测的前提,疾病防控很难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疫病净化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国内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猪场尝试使用批次化的生产模式来管理猪群,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后,批次化生产具有的一系列特点正适合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要求。本文通过6个平行试验,重点研究了应用批次化技术控制母猪的同期分娩、同期发情,以及后备猪的整体入群,并试图找到一种最优的批次生产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批次化生产对实现母猪同期分娩、提高分娩率、提高产仔数等相关性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少工作及人员与猪的接触频率,降低疫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周间管理,就是将生产群母猪按一周生产节律分批次配种、怀孕、分娩、商品猪分批次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猪场实行流水线作业,每个生产环节全进全出。一个年产万头肥猪的养猪场,每周约出场200头肥猪,并有25头母猪配种妊娠,22头母猪(分娩率88%)产仔,22窝仔猪断奶、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工艺流程严整,各生产车间能按时完成任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猪场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养殖中采用的自繁自养连续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猪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仔猪流行性腹泻,不仅给规模化养殖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将这种连续生产流程的弊端直接呈现出来,于是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批次化管理是根据猪场的设施设备和母猪群的大小,把母猪分成  相似文献   

17.
母猪批次化生产模式由于其高效化的管理及生物安全等优势目前已被大部分猪场接受,相较连续生产模式,其生产活动集中,生产节奏规律,从而能够使猪群管理更细化,生产计划更精准及人员管理更高效。文章就当前批次化生产中能够提高猪场生产效益的一些生产策略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8.
周间管理.就是将生产群母猪按一周生产节律分批次配种、怀孕、分娩、商品猪分批次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猪场实行流水线作业,每个生产环节全进全出。一个年产万头肥猪的养猪场,每周约出场200头肥猪,并有25头母猪配种妊娠,22头母猪(分娩率88%)产仔,22窝仔猪断奶、保育、育成育肥并出售,工艺流程严整,各生产车间能按时完成任务并紧密配合,连续均衡有节奏地生产。同时有效的切断病原微生物在猪场的传播链,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猪舍设施。  相似文献   

19.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榜山镇某猪场是一个以生产优良仔猪为主的母猪场。建场十余年来,母猪的年产胎次从每年2胎提高到2.3胎,母猪平均窝产仔数从10头增加至12头,大大地提高了母猪利用率。笔者总结了猪场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同仁参考。1猪群结构合理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基础该场猪群结构包括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其规模以生产群母猪数量为基础,三者的数量关系为0.25:1:5。  相似文献   

20.
以万头猪场为例,600头母猪的商品猪场自然交配需种公猪24头,人工授精状态下,公:母为1:100,仅需种公猪6头。这样除了大大节省了购买种猪的费用外,还可减少大量引种带来的疾病风险。采用自然交配方法,每窝配种成本为75元,人工授精只需40元,万头猪场每年需配种1248窝,配种费用可节省4.37万元。人工授精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饲养公猪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在于良种普及速度提高、加快,而提高良种进程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使用了更加优秀的种公猪,可以使得饲料报酬提高0.1的话,10000头商品猪出栏、每头按100kg计,则节省饲料则10万kg,按每kg饲料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