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猪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本病以发热、贫血和母猪流产为主要特征。1病原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3~1.3μm×0.5~2.6μm,呈多型性。常在血液中单个、数个乃至十多个。在红细胞的中央或边缘,使红细胞呈长满刺的球型。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2流行病学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宿主很多,有牛、猪、羊、兔、鸡和人等。大部分是隐性感染。有人作过调查,各阶段猪的感染率高达80%~90%;人的感染率高达86…  相似文献   

2.
<正>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黄疸、消瘦、呼吸困难、虚弱、腹泻等症状~[2]。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体1.1形态特征猪附红细胞体菌体较小,其形态多呈球形、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杆状,平均直径在0.2~2μm。光镜直接检查血液,红细胞呈橘黄色,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呈淡蓝色。在扫描电  相似文献   

3.
<正>1病原特点猪附红细胞体呈椭圆型,平均直径为0.2~2μm,它能够黏附到红细胞膜的表面,被寄生的红细胞出现变形,细胞膜皱缩,呈现芒星状、齿轮状或者不规则状等,有的环绕在整个红细胞上。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及出芽方式进行裂殖,不能用无细胞培养基培养,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附红细胞体对苯胺染料易于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淡蓝色。在油镜下,调节微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体寄生于猪、羊等家畜血液中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以黄疸、贫血、高热为主症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8~2.5μm,呈多形性,多数为环形、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或杆状,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如病原体在0.5%的碳酸溶液中37℃3 h即可被杀灭,5℃保存15 d,冰冻的血液中可存活31 d.  相似文献   

5.
正1病原特点导致本病的病原是附红细胞体,虫体呈球形、圆盘形、椭圆形或杆形等,直径为0.3~0.8μm,最大可达2.5μm,附红细胞体多寄生在红细胞表面,1个红细胞可附着1~10个虫体。2流行特点本病5~10月份多发,以2~5月龄猪发病较严重,其可通过口或损伤的皮肤、黏膜及胎盘感  相似文献   

6.
正犬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以贫血、黄疸、发热等为主要临诊症状。1病原体附红细胞体具有多形性,大小为0.3~2.5μm,可呈环形、球形、卵圆形、短杆状、顿号形、亚铃状、网拍状和星形等多种形状,有折光性,一般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成团寄生,呈链状、串珠状、鳞片状或丛状,常分布于红细胞局部边缘,有时将整个红细胞包围起来。本菌对苯胺色素着色良好,姬姆萨染色呈淡红或淡紫  相似文献   

7.
犬吉氏巴贝斯虫,虫体小,直径约1~3.3μm,呈环形或椭圆形,寄生于红细胞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疸等症,患犬感染初期,血液涂片经瑞士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可见虫体呈深紫色。本病常呈慢性经过,初期持续发热3~5 d,随后恢复正常,呈现不规则回归热。笔者于2012年5月诊治一例犬吉氏巴  相似文献   

8.
正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经蜱传播的寄生血液红细胞内的原虫病。临床特征为严重贫血和血红蛋白缺乏。对犬,特别是工作犬危害严重。犬巴贝斯虫属于原生生物界,顶复门,孢子虫纲,梨形虫目,巴贝斯虫科,巴贝斯虫属。引起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1.犬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虫体呈多形性,典型的为梨形,一般长约4.5~5μm,最长可达7μm。一端尖,另一端圆,内有空泡。2.吉氏巴贝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陕西省羊血液样品中的泰勒虫(Theileria sp.)进行种类鉴定和遗传学分析,本试验利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的血液样品通过涂片和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细胞内存在大小1.0~1.5μm、原生质呈淡蓝色、染色质呈红色并处于红细胞内侧边缘的多形性虫体。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梨形虫主要表面蛋白(major piroplasm surface protein,MPSP)基因进行PCR扩增、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发现有2份DNA样品(TL001和TL002)扩增出大小约800bp的目的条带。序列比对和种系发育树表明,分离到的2个虫株与GenBank中Theileria luwenshuni(GQ281044)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和99%,且位于同一进化支,提示本试验所分离到羊血液原虫为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同时也为该地区羊泰勒虫病的防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丰富贵州疣螈血液生理方面的基础资料,试验以贵州疣螈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方法,观察并统计贵州疣螈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数量比例。结果表明:贵州疣螈血液中红细胞呈椭圆形,细胞长径为16μm,短径为10μm,均有核且细胞核染色质密集,平均含量为1.65×10~5/mm~3。白细胞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以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较少,嗜碱性粒细胞最少。白细胞平均含量为0.48×10~5/mm~3。  相似文献   

11.
正1病原引起鸭绦虫病的常见绦虫有矛形剑带绦虫、美丽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鸭矛形剑带绦虫呈乳白色,前窄后宽,形似矛头,由20~40个头节组成,其头节小,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8个小钩。睾丸有3个,椭圆形排列于生殖孔的一侧,生殖孔位于节片上角的侧缘。卵巢呈棒状分支,左右两半,位于睾丸和生殖孔的对侧。虫卵呈椭圆形,大小为101~109μm×82~84μm,其中,六钩蚴呈椭圆形,大小为32×22μm。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云南高海拔地区绵羊泰勒虫的分型,从临床上出现焦虫可疑临床症状的绵羊养殖场采集病料,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16份来自高海拔地区昭通永善县的绵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血液涂片染色后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其中4份血液涂片的红细胞内虫体直径约0.5~1.5μm,呈圆点形、卵圆形或短杆状。血液样品DNA PCR扩增、焦虫18S序列比对及基于核糖体小亚基RNA(small subunit ribosamal RNA,SSU rRNA)基因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可疑送检绵羊的血液病原为吕氏泰勒虫,检测株与国内报道的感染株同源性为99.6%~100%,属同一亚型,未出现变异虫株。  相似文献   

13.
<正>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猪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发热为特征。早在1932年印度就有报道。近几年该病突然增多,在国内很多猪场发生和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病原体猪附红细胞体呈现球形、卵圆形、逗点形、月牙形等多种形态,直径0.2~1.5μm,最大可达2.5μm,附于红细胞表面或在血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10月,在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采用Wright—Giemsa’s染色和Natt—Herrick’s染色方法研究了南极企鹅(Pygoscelisantarcticus)外周血细胞。研究表明,外周血液分类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其中自细胞包括:异嗜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测得红细胞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5.32μm×7.83μm,异嗜性粒细胞直径为(11.98±0.97)μLm,嗜酸性粒细胞直径为(11.61±0.78)μm,嗜碱性粒细胞直径为(11.87±0.69)μm,淋巴细胞直径为(9.93±1.29)Ixm,单核细胞直径为(15.04±0.93)μm,血栓细胞直径为(6.96±0.79)μm。统计红细胞总数为(1.85±0.17)×1012/L,白细胞总数为(6.37±1.68)×109/L。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4月份,环翠区羊亭镇某海狸鼠养殖场饲养的海狸鼠发生以仔海狸鼠多发的呈败血经过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综合诊断确定为单核白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病。1病原及发病情况李氏杆菌为两端钝圆、平直或弯曲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1~2μm,宽0.2~0.4μm,在多数情况下呈粗大棒状单独存在,或成"v"字形,或形成短链,有一根鞭毛,能运动,不能形成荚膜和芽孢,为兼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16.
<正>牛流行性流产是由皮革钝缘蜱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牛的蜱传播性传染病,特征为怀孕后期母牛呈流行性或地方性流产。1病原及其传播方式牛流行性流产的病原为皮革钝缘蜱疏螺旋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致病力较弱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长6~10μm,直径为0.3~0.4μm,有3~5个螺旋弯曲度。多层次的外鞘(膜)包裹着一个原生质柱。在暗视野和相差显微镜下,这种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7.
正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焦虫科焦虫属中的双芽焦虫和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急性过程的季节性疾病。虫体标准形态为戒指状,大小为0.8~1.7μm,另外还有椭圆形、逗点状、杆状、十字形等形状,但环形的戒指状比例始终大大多于其它形状。一个红细胞内感染虫体1~12个不等,常见2~3个。其特征是病牛排明显的红色尿液、黏膜苍白,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  相似文献   

18.
正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也称血虫体,是寄生于水貂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该病感染率高,病兽生长受阻,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极易造成继发感染,给毛皮动物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病原附红细胞体形态多样,大小0.2~2.6μm。电镜观察,呈球状、杆状或链状,并且在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大小也在不断变化。附红细胞体兼有立克次体和原虫的特征,目前分类尚有争议。病原单独游离在血浆中,有时也呈链状附着在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各期虫体形态结构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同居感染病鸡的外周血液 ,观察研究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 (LeucocytozoonCaulleryi)不同发育阶段的裂殖子和配子体的形态特点。光镜下 ,裂殖子呈圆点状 ,胞核圆形 ,着染紫红色 ,胞浆少量呈淡蓝色 ,位于血浆和血细胞内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雌配子体 (大配子体 )虫体深蓝色 ,核较小 ,呈深粉红色 ,平均直径 16 6 5× 15 79μm ,雄配子体 (小配子体 )为淡蓝色 ,核较大 ,染色较雌配子体浅 ,平均直径为 11 2 7× 11 10 μm。电镜下 ,裂殖子呈圆形或卵圆形 ,外包有两层膜 ,外膜较薄 ,内膜较厚 ,内包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核 ,位于红细胞细胞质内早期发育的配子体呈球形 ,表面隐约可见两层膜 ,细胞核大而淡染 ,位于中央 ,核膜呈双层 ,中间有明显的空隙 ,细胞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细微颗粒。  相似文献   

20.
1羊阔盘吸虫病阔盘吸虫病是由3种阔盘吸虫(主要为胰阔盘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胰管内所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慢性胰管炎。1.1病原和流行胰阔盘吸虫在3种阔盘吸虫中体型最大,虫体扁平,呈长卵圆形,大小为(8~16)mm×(5~5.8)mm,口吸盘比腹吸盘大。雌雄同体,有睾丸2个,呈圆形或稍分叶,左右排列于腹吸盘后下方。卵巢分叶,位于睾丸之后。虫卵为黄棕色,椭圆形,有卵盖,大小为(40~50)μm×(26~33)μm,内含一个椭圆形毛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