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安徽省农业灾害情况及防灾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安徽省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情况,探讨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为实现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以1978—2012年安徽省农业灾情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等数据为依据,分析农业灾害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安徽省水灾、旱灾、风雹灾、霜冻灾等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规律,并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频发,1991、1998、2003年受灾面积较大,总体上粮食总产呈增加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受灾及成灾面积与粮食总产呈负相关;1979—201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呈周期性波动,且与成灾面积的年际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每3年左右为1个周期;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灾害种类是旱灾、水灾、风雹、霜冻等,其中水灾和旱灾是最主要灾害,其危害多数年份占所有农业灾害危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以上;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市的旱灾成灾面积指数大于水灾成灾面积指数,说明旱灾是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该研究可为安徽省农业灾害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与经济的损失,本文基于灾害学理论,运用数理统计的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8—2017年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4种极端气候事件对广西区农作物成灾、受灾面积的影响。并用极端气候事件的气候因素响应频率来近似代替一定区域极端气候发生的概率,结合1978—2017年4种极端气候事件灾损评估,对广西区旱灾、水灾、风雹灾与低温成灾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广西区农作物因灾致损程度为:旱灾>水灾>低温成灾>风雹灾;(2)广西区由旱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中部与西部逐步变化至西南部与东北部;(3)广西区由水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南部向中西部逐渐变化;(4)广西区由风雹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下降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由北部与南部向中部与南部逐渐变化;(5)广西区由低温成灾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因灾致损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粮食产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水旱灾害是对粮食生产产生最直接、最经常性影响的农业灾害类型,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研究可以为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以中国中部河南省为例,根据1988-2007年河南省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单产等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的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性和地区差异性,1994年旱灾最严重,频发区为三门峡、洛阳两市,2003年水灾最严重,频发区为驻马店市;粮食单产波动系数和水旱灾受灾系数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段具有较大差异,洛阳、三门峡和郑州受旱灾的影响较大,开封、商丘、驻马店受水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黔南州近年年初常出现低温冻害天气,冻害发生时气温在0℃以下,造成全州油菜、小麦、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黔南州农业部门统计,2011-2013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6700hm2,成灾面积4860hrn2,绝收面积660hm2,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36.18万元.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黔南州农作物受低温冻害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详细分析提出低温冻害前农作物生产防冻措施,以减轻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旱灾重创云南花卉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46.5万亩花卉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54亿元去冬今春,云南省发生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省范围降水量异常偏少,雨季提前结束,同期气温偏高,空气湿度低,水分蒸发量大,严重影响全省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小春作物大幅减产,大春作物种植不能正常进行,花卉产量大幅缩减,产品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管理成本明显增加。花卉产业损失惨重云南花卉产业由于普遍采用设施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虽推迟了成灾时间,但在长期持续的旱情下,仍未能幸免。据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调查统计,截至2月28日全省80%花卉受灾,花卉受灾面积46.5万亩,成灾16.28万亩,绝收2.4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54亿元。其中,绿化观赏苗木成灾8.12万余亩,1.02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82亿元;鲜切花成灾6.5万亩,绝收0.9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53亿元;地方特色花卉  相似文献   

6.
<正>1现状1.1承储单位资质审核种子储备是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专门储备用于市场调剂及灾后恢复生产所需的农作物种子。据统计,河北省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215.1万hm~2左右,其中成灾面积约140.9万hm~2,每年需应急救灾毁种粮食作物在26.7万hm~2左右。河北省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省农业厅专门设置了省国家救灾备荒种子管理中心分管,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为保证国家和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落到实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对玉米产量影响及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产量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情况,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5—2017年自然灾害情况、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情况,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和减产情况。结果表明:旱灾造成的内蒙古受灾面积占到70%以上,灾害发生频率最多、产生影响最大,且旱灾导致2009年玉米单产水平为近年最低。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4个地市的23个气象站点气候条件,玉米生长季5—9月期间,气温、降水和风速等信息各站点差别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呼和浩特市风速较低。比较各地市减产概率,巴彦淖尔市降水偏少,灾年平均减产率较高,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但是灌溉比例高,玉米单产变异系数最低,产量稳定性较好。呼和浩特市灾年平均减产率最高,玉米单产变异系数也最高,产量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从玉米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入手,提高育成玉米品种抗逆性能,是降低自然灾害和气象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顺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125-130
安徽省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本文依据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和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安徽省粮食产量波动规律,考察安徽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历史过程、数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粮食产量波动表现为古典型波动;周期较短,长度比较规则;波动幅度总体呈现中度;扩张期略长于收缩期;在粮食产量波动性比较中可以将各周期划分为几个阶段;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化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应该加大力度研究,合理施肥;农作物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以及各种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安徽省1992—2012年有关气象灾害数据,对4种主要气象灾害(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的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其对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2年,安徽省气象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波动大的特点,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旱灾和水灾是发生面积较大的气象灾害,且常在时间上交织、空间上并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4种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顺序:风雹灾水灾旱灾霜冻灾,说明风雹灾是影响粮食产量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其次是水灾、旱灾,霜冻灾影响较小。本研究可为安徽省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洛阳地处豫西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平原川区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0%左右,可利用耕地少,年降雨量600mm左右,且分布不均,土地瘠薄,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因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故有"十年九旱"之称,对农业生产危害十分严重,加之改变生产条件的难度大,抗灾能力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全市旱地面积大、旱灾频发、小麦产量低而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49—2019年受灾率、成灾率和因旱粮食损失率3个指标系列,分析了中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1949—2000年,中国农业受灾率、成灾率、因旱粮食损失率增加速率分别为1.72%/10 a、1.26%/10 a和0.61%/10 a,2001—2019年,农业干旱灾害呈逐步减缓的趋势;从代际间的变化过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受灾率、成灾率和因旱粮食损失率分别为7.4%、2.4%和2.3%;到21世纪初分别增加到16.1%、9.3%和6.8%。空间分布上,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受旱成灾较为严重,受灾率和成灾率均超过15%和10%;华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成灾相对较缓,受灾率和成灾率低于10%和5%。其中,山西、陕西、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和宁夏等是受旱成灾较为严重的省区。由农业综合干旱指数分析可得,1949—2019年全国发生重旱以上的年份为26年,发生特旱的年份有13年,反映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气候变暖、水土资源不平衡及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改变是农业干旱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1960—2012年安徽省降水与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相关分析法和X2拟合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安徽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ENSO对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3年来,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的出现频数分别为16次和15次,El Nino事件多发生在春、夏2季,结束于冬季;La Nina事件多发生在夏、秋2季,结束于春、冬季;(2)从时间上看,近53年来安徽省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升温趋势尤为明显;(3)空间上,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淮河以北降水呈减少趋势,而淮河以南则呈增加趋势;气温的高值中心位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4)El Nino事件使得降水量减少,气温增加,而La Nina事件使得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5)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分别与安徽省的旱灾和涝灾存在显著的关系,旱涝灾害大多发生在ENSO事件年的当年、次年或前一年,且旱灾在连续性的El Nino事件年发生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旱防涝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7-281
为了给安徽省的自然灾害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产出导向的CCR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2006-2010年的农业自然灾害抗旱防涝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蚌埠市等6个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值为1,其他地市的效率值均低于1,其中巢湖市和铜陵市的效率值最低;根据整体效率强度分析的结果,安徽省17个地市分为3个等级。本研究认为,安徽省各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差距显著且稳定;淮河流域地市的效率明显高于长江流域;效率值较低的地市和区域,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各种抗灾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主要农业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辽宁农业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利用辽宁省1980—2010年粮食总产及1996—2005年农业灾害资料,分析了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灾害的发生,粮食总产与受灾程度呈周期性波动,受灾程度与对应年份的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 P<0.0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9、1994、1997、2000、2001年辽宁受灾程度较高,受灾面积均超过2.5×106 hm2,成灾面积超过1.3×106 hm2。2004—2008年灾情有所缓和。从农业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农业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西地区。按农业灾害强度大小依次为:辽西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辽中地区及辽东地区。各类灾害中以干旱灾害、洪涝灾害和风雹灾害影响较大,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8%~98%。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够对复杂的干旱灾害系统进行灾后评估,反映云南旱灾灾后综合损失,为云南防旱抗旱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1950-2009年的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损失为评价指标,采用投影寻踪法得到分级评估后的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云南是一个干旱灾害频发且严重的省份,平均2.3年就会出现一次比较严重的旱灾,60年来重大灾害以上发生频次和旱灾损失程度不断上升,给云南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10年期间,发生重大灾害以上次数高达9次,其中重大灾害1次,特大灾害8次。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及主要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利用1991—2010年安徽省78个县(区)粮食产量、农业经济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和各县粮食单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年变异系数较大,以及2000年之后的10年较前10年变异系数增长的区域均是粮食增长率不高的地区。运用系统聚类中的欧氏距离平方和最远邻远法,并结合地理特征将安徽粮食单产变化类型划分为四区。各区粮食单产变化趋势、波动幅度和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单产最高的是Ⅲ区,为5957 kg/hm2,最低的是Ⅰ区,为4255 kg/hm2,Ⅱ区和Ⅳ区居中,分别为5089 kg/hm2和4905 kg/hm2。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首要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等,农用薄膜和农药用量等因子的影响较小。而各区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因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西藏主要农区青稞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笔者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灾损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风险因子考虑,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素权重,构建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进行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整体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态势,高风险区分布比较分散,次高风险区多集中在研究区的边缘地带,中等风险区以左斜H型分布在拉萨、山南、林芝市部分区域,而次低和低风险区零星分布在加查、索县、比如、林芝等站;且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年份出现在1999、2005、2006、2007、2009、2010、2012、2014、2015年。西藏主要农区青稞各个干旱风险因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和一定的连片性,研究区和分区的干旱趋势随年份递增而加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灾害评估是一项新型研究课题,特别是多年生果树作物,由于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许多自然灾害机理尚不明确,评估工作难度很大,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仍然处于探索和研究的起步阶段。进行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可为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果业管理部门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对果树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确定了天水渭北旱山区、渭河河谷川区和关山区3个不同小气候类型区,影响梨树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构建了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天水3个不同小气候类型,影响梨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以初春3月干旱、伏期7月干旱和花期4月低温冻害最为严重。评估有灾(包括小灾、中灾、大灾、特大灾)年份18年,评估准确率94%。其中,中灾和大灾评估准确率达100%,评估准确率较高,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可为多年生果树气象灾害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浩  裴巍  由博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3):115-121
基于投影降维思想,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状况构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求解最佳投影方向,[目的]从时空两个角度评价黑龙江省农业旱灾风险。结果表明:[结果]2006-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旱灾风险呈现下降的时序特征,[结论]且主要受干旱危险性和地区抗旱能力两个要素影响。危险性变化具有波动性,暴露性缓慢增加,抗旱能力呈现稳定提高的特征;[结果]2015年黑龙江省农业旱灾风险呈现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空间特征,[结论]主要由西部地区高危险性、高暴露性、低抗旱能力导致。处于旱灾高危险区的是齐齐哈尔、绥化、黑河三市,处于最低风险区的是鹤岗、伊春、牡丹江三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