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混栽对中熟中粳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中熟中粳稻品种按不同比例混栽,统计其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穗长、总粒数、空粒数、千粒质量等,研究不同比例条件下混栽的分蘖成穗规律及对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混栽,对占比较少品种分蘖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品种之间按照1∶1混栽,对弱分蘖品种分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不同比例的混栽能够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并提高结实率、生物学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4个栽植密度,研究了该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另外,信杂粳1号稀植栽培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茬水稻机插秧播种迟,秧龄短,分蘖多,成穗率低,穗形小。其高产栽培策略是主攻穗数,争取粒数,走穗粒并重的高产途径。笔者采用“武运粳7号”,试验面积100亩。高产穗粒结构为每亩有效穗29.23万穗,每穗总粒数103粒。结实率87%。千粒重24.8g,实收单产651kg。具体栽培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5.
几个水稻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油气储运》2005,(4):26-28
秋优99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秋A×广恢99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感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9.3天,比对照博优998迟熟2.6天.株高106.6厘米,株形、叶形好,群体整齐,分蘖较强,较易落粒,抗倒力较弱,熟期转色好.每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数20.2万穗,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0.9克.  相似文献   

6.
广西超级杂交早稻单产11.62t/hm^2穗粒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超级杂交稻在田间的穗粒结构定点跟踪调查分析表明,不同密度来源的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有明显差异,各种来源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一次分蘖穗〉二次分蘖穗〉主穗〉三次分蘖穗,其中一次分蘖穗的贡献最为突出,达55%以上;产量达到11.62t/h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每公顷抛栽25.68万穴,每穴有效穗13.9穗,每公顷有效穗3567Y,每穴粒重45.6g,主穗平均实粒数171.5粒穗,一次分蘖穗平均实粒数130.5粒穗,二次分蘖穗平均实粒数88粒穗;全田平均每穗实粒数130粒,平均每穗粒重3.63g。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教、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粳39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南粳5055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上,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型大,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该品种在中高肥力水平下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0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0 g左右。南粳3908不仅保留了南粳5055的优良食味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晶莹剔透,冷而不硬,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而且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南粳5055,穗型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该品种叶色较淡,同样产量水平下比南粳5055省肥,适合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作优质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中熟晚粳秀水110的丰产稳产性及穗粒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92-1993年度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的两种熟期类型参试品种(系)的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不大;结果还表明,在两种熟期类型的品种间,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存在着差异,中粳中熟型品种中穗数与产量的关联程度最密切,而在中早粳晚熟型品种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2,(13):19
水稻品种——武运粳29号武运粳29号由江苏水稻研究所、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大,分蘖中等,叶色绿,群体整齐度好,熟相较好,落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2.0万,每穗实粒数122.6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6.1克。株高101.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61.6天,较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抗  相似文献   

12.
中粳稻分蘖穗率对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进行中粳稻分蘖穗率对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粳多穗型品种西光和大穗型品种农林286分蘖穗率分别为25.7% ̄93.2%和8.2% ̄90.3%,其分蘖穗率与稻谷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分蘖穗率达70%以上显著增产,其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亩有效穗数虽有减少,但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分蘖穗率与亩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分蘖穗率高低对稻谷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加工品质和垩白  相似文献   

13.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1,(17):21
水稻品种——常优3号常优3号由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株型适中,剑叶挺直,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株高108.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8万穗,穗长18.6厘米,每穗总粒数152.0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8.0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1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09,(22):19-19
宁粳4号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2.6天。株高99.1厘米,穗长16.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1万,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克。  相似文献   

15.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2,(18):19
水稻品种——连粳10号连粳10号由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于2008年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型较大,群体整齐度较好,熟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1万,每穗实粒数124.0粒,结实率95.1%,千粒重26.2克,株高103.4厘米,全  相似文献   

16.
《农家致富》2015,(2):19
南粳52由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叶姿较挺,后期熟色好。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8.1万,每穗实粒数119.0粒,结实率92.1%,千粒重28.1克,株高101.1厘米,全生育期156.2天。抗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穗颈  相似文献   

17.
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动态     
《农家致富》2011,(24):21
水稻品种——南粳5055南粳5055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5年育成,属早熟晚粳稻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较深,群体整齐度较好,穗型中等,偏直立,着粒较密,抗倒性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0.4万,每穗实粒数121粒,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14个迟熟中粳水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重、每穗粒数、单株穗重变异明显;聚类分析可将14个粳稻品种(系)划分为3类,其中第Ⅰ类、第Ⅱ类表现良好,值得推广种植。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有效穗数、经济系数、千粒重、单株穗重对迟熟中粳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结实率、每穗粒数、株高、单株干重对产量影响也较大,在迟熟中粳水稻品种高产育种中,应优先选择有效穗数多、千粒重高、穗型大、穗粒多的性状。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淮北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表现为:首先受播期影响的是每穗结实粒数或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再次是每穗颖花数.而穗数/hm2受影响甚小.即播期主要影响籽粒(库容)充实度.而对每公顷总颖花量(库容)影响较小.就淮北地区而言.宜推广应用中熟中粳品种.可以使用晚熟中粳品种.慎用早熟晚粳品种.不用中熟晚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