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黄山市推广种植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浙双72、沪油15为材料,设计油蔬两用栽培与单收菜籽栽培处理(ck)试验,研究了3个品种摘薹对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双11菜薹、菜籽产量均最高,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密度与摘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为材料,对不同密度下采摘主薹、分枝薹的多种组合进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种植油蔬兼用型油菜,既产菜薹又收菜籽一举两得,摘薹后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密度9 000株/亩、摘主薹、摘分枝薹的组合最优。  相似文献   

3.
进行 2 种鲜食蚕豆设施栽培模式试验,对不同模式鲜食蚕豆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大棚西瓜鲜食蚕豆分枝数为6.7个,地上秸秆重659.1 g,单株荚数20.3个,单株荚重439.5 g,产量17.745 t·hm-2,增加收入17.745万元·hm-2;鲜食蚕豆套种葡萄的分枝数5.5个,地上秸秆重555.2 g,单株荚数18.8个,单株荚重408.0 g,产量11.385 t·hm-2,增加收入11.385万元·hm-2。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葡萄种植过程中施用常规有机肥引起土壤养分投入失衡、土壤酸化、土壤磷钾过量累积,导致葡萄产量及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于2019年进行了生物有机肥对葡萄产量影响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综合管理措施(ISSM)处理产量为11 98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K比,葡萄产量增加2 550 kg·hm-2,增产率达到27.03%;在经济效益方面,ISSM处理产值为455 430元·hm-2,利润达到了454 058元·hm-2,较CK处理提高96 395元·hm-2。ISSM处理的葡萄单穗重(上部、中部、下部)、单粒重(上部、中部、下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中部)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豌豆苏豌2号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食豌豆苏豌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密度对豌豆植株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结荚高度增加,有效分枝和单株荚数减少,鲜荚变小,百粒重降低,商品性变差;主茎节数变幅较小。当密度为21万~57万株·hm-2时,产量(鲜荚和干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密度4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之后,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各项农艺性状较好,鲜荚效益最高,为15 051元·hm-2。本试验采收鲜荚比收获干籽的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6.
开展不同播种、摘薹方式对菜油两用型油菜‘国豪油5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为四川菜用型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提供理论依据。笔者研究了2种播种方式、4种摘薹方式对菜油两用型油菜‘国豪油5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随着摘薹分枝的增加,菜薹产量增加而菜籽的产量减少,蕾期摘主序和一次分枝的方式收益最大。移栽油菜纯收入高于直播油菜。因此,‘国豪油5号’作为菜油两用型油菜使用,最佳的播种方式为移栽,最佳的采摘方式为蕾期摘主序和一次分枝。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麦/油-稻轮作体系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于2017—2018年开展麦-稻轮作和油-稻轮作的田间试验,在麦/油季设置常规施氮(小麦,N 150 kg·hm-2;油菜,N 180 kg·hm-2)、减量施氮(小麦,N 120 kg·hm-2;油菜,N 150 kg·hm-2)2个处理,在水稻季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3,基肥、分蘖肥、穗肥的用量比分别为2∶2∶6、3∶3∶4和4∶4∶2。结果表明:在麦-稻轮作体系下,小麦季减量施氮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15.36%、14.21%和17.14%,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显著(P<0.05)增加5.79%。小麦季常规施肥处理下,M3运筹的水稻产量最高,而减量施氮处理下,M2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油-稻轮作体系下,油菜季减量施氮显著(P<0.05)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4.28%和16.76%。无论油菜季减氮与否,M3运筹的水稻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  相似文献   

8.
德恒油900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油蔬兼用型早熟双低油菜品种,为进一步完善德恒油900配套栽培技术,为油蔬兼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不同采薹次数对德恒油900农艺性状、菜薹、菜籽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薹处理使德恒油900初花期、终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及菌核病危害程度均不同程度降低,一次分枝数增加。只采1次薹对菜籽产量影响不大,甚至还可增产。随着采薹次数增加,菜薹产量、总收入、纯收益不断增加而菜籽产量不断下降。蕾薹期不采薹纯收益最低,每667 m2仅62.66元,而采3次薹纯收益是不采薹的39.1倍,但菜籽产量最低。因此,种植者可根据茬口衔接与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采薹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在温州平原双季稻区开展"麦-稻-稻”周年粮食三熟制生产的大麦品种,本研究对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7个大麦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种植经济效益等综合性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变幅在132~136 d,均未影响后茬早稻的正常生产;浙皮14号产量位居第一,为3 787.2 kg·hm-2,比对照增产127.2 kg·hm-2;浙皮15号产量其次,为3 709.2 kg·hm-2,比对照增产49.2 kg·hm-2;浙皮14号和浙皮15号种植效益分别为3 825和3 681元·hm-2,均高于对照浙啤33。浙皮14号和浙皮15号生育期短、产量高、种植效益较好,适宜"麦-稻-稻”周年三熟制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赣油杂1号”菜油两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赣油杂1号在免耕直播栽培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的薹肥施用时间、摘薹时期和采摘长度的处理对菜薹、菜籽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抽薹前施尿素120kg/hm2,薹高30cm,摘薹20cm,菜薹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菜籽产量略有下降,但不显著,产值可达18610.2元/hm2。  相似文献   

11.
摘薹次数对油菜浙双72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浙双72通过摘薹进行油蔬两用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综合效益.不同摘薹次数对菜籽、菜薹产量影响明显,摘薹次数越多,油菜生育期延长,菜籽产量降低,但菜薹产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较好.各摘薹处理可比不摘薹对照增收0.336万~0.458万元/hm2,增收幅度38.8%~52.9%.考虑到生产季节安排等因素,以摘2次薹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稻菇轮作生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菇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模式,通过稻菇水旱轮作,消除水稻越冬代病虫的寄主,有效降低虫口密度,优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本试验充分利用冬闲田,以稻草及茭白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做原料种植大球盖菇,667 m2稻谷产量比普通稻作平均增产107.4 kg,增加收益475.14元。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大球盖菇平均鲜菇产量为24.48 t·hm-2,产值9.79万元·hm-2,投入成本3.90万元·hm-2,纯收益5.89万元·hm-2。综合可知,稻菇二熟可增加收益6.60万元·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油菜摘薹适期研究、大区对比试验、菜薹营养结构分析等以及摘薹次数研究进展概述。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油菜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比单收菜籽减产菜籽17.7%,但纯收入提高了33.7%,投入产出比约1∶3.5;甘蓝型油菜双低油菜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绿色蔬菜;薹高60 cm时为摘薹最佳时期;摘薹一次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对纤维用苎麻品种中苎1号实生苗进行3.75万、7.5万、15万、45万、75万、120万株·hm-2 6个移栽密度试验, 以了解不同移栽密度对苎麻次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鲜重最高, 头麻和三麻都是移栽密度为45万·hm-2处理;干皮重最高, 头麻移栽密度为15万·hm-2处理, 二麻移栽密度为7.5万·hm-2处理, 三麻移栽密度为3.75万或120万·hm-2处理。  相似文献   

15.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以优质双低油菜秦优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一菜两用"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变化规律,探索秦优10号"一菜两用"在汉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菜薹产量与菜籽产量呈负相关关系,菜薹产量越高,菜籽产量越低。要提高"一菜两用"的经济效益,需同时协调好菜薹和菜籽的产量,采取摘薹长度在10~15 cm,摘薹后及时追施氮肥促发分枝等措施,有望实现秦优10号"一菜两用"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靖江香沙芋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4个播期:B1(2月20日)、B2(3月1日)、B3(3月11日)、B4(3月21日)和3种种植密度:M1(3.75万株·hm-2)、M2(5.25万株·hm-2)和M3(6.75万株·hm-2),研究其对芋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播期对芋头出苗期、齐苗期、块茎膨大期和谢荷期的影响逐渐下降。播期、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块茎形成期、谢荷期芋头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对齐苗期则无显著影响。子孙芋实际产量与种植密度成正比,随播期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商品芋产量则以B3M2处理最高,为13 936 kg·hm-2,B4M1处理最低,为11 766 kg·hm-2。建议香沙芋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分别为3月11日和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春季菜用大豆高雄9号肥料与密度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开展了肥料与密度的相关性试验。试验发现在高施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鲜重、豆荚产量、茎叶产量都是F1M1最高;在中施肥水平下,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豆荚产量、茎叶产量F2M1最高,单株鲜重F2M3最高;在低施肥水平下,株高、茎叶产量F3M1最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豆荚产量都是F3M3最高。当纯N、P2O5、K2O施入量分别为149、45、104 kg·hm-2时,密度为26万株·hm-2,得到最高豆荚产量9.76 t·hm-2。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植物油供给不足、油菜产量低等问题,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南A6为母本、恢复系58R为父本配组育成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南油658。该品种在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18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2 551.13 kg·hm-2,比对照品种德油6号增产288.68 kg·hm-2;在国家冬油菜(长江上游区)新品种试验中,23点试验18点增产,两年平均产量为2 783.78 kg·hm-2,比对照品种蓉油18增产165.38 kg·hm-2;种子芥酸含量为0,硫苷含量为20.27 μmol·g -1(饼),抗倒性强、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南油658于2020年10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冬油菜区秋播种植。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精细整地开沟、合理密植、科学配方施肥、规范病虫防治、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20.
于2016年进行16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2017年以中豆40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对施肥水平和栽培密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豆40以“青春期”长、熟期中等、单株分枝多、单株结荚多、单株粒重高等突出表现,对比鄂豆10号优势明显。长“青春期”型、中迟熟型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优势明显。以中豆40为例,配套栽培密度45.0万~50.0万株·hm-2,配施N 90 kg·hm-2、P2O5 67.5~90 kg·hm-2和K2O 67.5~90 kg·hm-2,是江汉平原大豆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