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在福建省尤溪县溪尾乡建立的百亩再生稻示范片,示范种植籼型三系杂交稻甬优1540新品种(组合)。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生长势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转色好,米质优,产量高等特点。头季稻产量10.27 t/hm2。再生季产量4.31 t/hm2。文章介绍甬优1540特征特性的同时重点阐述了该组合作再生稻全年总产14.58 t/hm2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再生稻已经成为浙江常山种粮大户增产增收的好模式。为筛选不同生育期类型适合在常山及周边地区栽培的再生稻优良品种,2019—2021年常山农技人员引进了20多个再生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其中甬优4901表现出生育期短、米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不仅适宜在常山及周边作再生稻栽培,而且在浙江省宁波、绍兴以及湖南、江西等地也表现良好。为探索甬优4901作再生稻栽培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2021年农技人员对甬优4901头季稻插秧密度、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再生季施肥等关键技术点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展百亩高产示范。本文将甬优4901再生稻在浙江常山试验示范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甬优4901作再生稻栽培的技术体系,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2022年笔者在澧县城头山镇大兴村用桃源香丝苗进行再生稻高产示范12 hm2,头季平均产量达到8 925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超过5 000 kg/hm2,农民年收益超过40 000元/hm2;2023年在湖南洞庭春米业的支持下,全镇进行桃源香丝苗再生稻订单生产700 hm2,普遍获得丰收,成为优质米产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笔者总结了桃源香丝苗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于该品种作再生稻轻简栽培的高产措施,对该品种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15个水稻甬优1540化肥定额制试验示范数据为基础,在高(9.0~12.0 t·hm-2)、中(7.5~<9.0 t·hm-2)、低(<7.5 t·hm-2)3个产量水平下比较分析化肥定额制和常规施肥的水稻产量、化肥和氮肥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高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氮肥用量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但化肥定额制化肥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中低产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水稻产量、化肥用量和氮肥用量均与常规施肥无差异。不同产量水平下,化肥定额制氮肥用量均低于常规施肥,氮肥的减少量占化肥减少总量的58.4%~89.1%。水稻甬优1540实施化肥定额制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化肥减量,高产水平下水稻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较为显著,化肥定额制的化肥减量效应可能是由于氮肥用量的降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2019—2020年罗平县完成油菜示范样板86.67 hm~2,样板采用"三化"集成技术平均单产达3246.3 kg·hm-2,比非样板平均产量2842.8 kg·hm-2增产403.35 kg·hm-2,增长14.19%,共增收油菜籽35 t;66.7 hm~2"三化"集成技术,投入6860元·hm-2,与传统种植方式投入7960元·hm-2相比较,节约成本1100元·hm-2,节本13.82%,示范区共节约95337元,示范效果带动显著。  相似文献   

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再生能力强,再生季产量高、米质优。利用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6个甬优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开展适合龙游本地种植的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540可以作为迟熟类型再生稻品种,甬优4901可以作为早熟再生稻品种,2种类型只要栽培管理得当均能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再生稻栽培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再生稻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适宜再生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有甬优4949、甬优4953、甬优1540、甬优4149等,同时总结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黄淮海平原传统施氮技术下,小麦-玉米两熟体系作物生育后期土壤氮肥供应不足导致籽粒减产等问题,探讨氮肥减量后移对植株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周年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3年,于山东济阳典型麦-玉两熟种植区,设置周年施氮400 kg·hm-2传统农户处理(CK,小麦季200 kg·hm-2:65%基肥+35%返青肥,玉米季20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10%(SN,小麦季180 kg·hm-2:50%基肥+50%返青肥,玉米季180 kg·hm-2:100%基肥)、周年减氮20%(NH,小麦季180 kg·hm-2:22.2%基肥+33.3%返青肥+44.5%抽穗肥,玉米季140 kg·hm-2:28.6%基肥+71.4%大喇叭口肥)和周年减氮30%(NL,小麦季140 kg·hm-2:43%返青肥+57%抽穗肥,玉米季140 k...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宁化县种植推广的烟后稻新品种,2022年宁化县引进华浙优223、平两优丝苗、乾两优馥香占、榕夏两优676等1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以晶两优534为对照品种(CK),开展品种筛选试验,考察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等指标。结果表明:荃两优087产量为10 543.5 kg·hm-2,比对照增产14.1%;晶两优8612产量为10 437.0 kg·hm-2,比对照增产13%;明兴两优164产量为10 384.5 kg·hm-2,比对照增产12.4%;荃两优1606产量为10 312.5 kg·hm-2,比对照增产11.6%;冠两优华占产量为10 012.5 kg·hm-2,比对照增产8.4%;榕夏两优676产量为9 891 kg·hm-2,比对照增产7.1%;雅5优明占产量为9 811.5 kg·hm-2,比对照增产6.2%;这7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宜在宁化县作为烟后稻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王青 《浙江农业科学》2023,(8):1845-1848
再生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安徽宣州区面积迅速扩大,2021年宣州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 260 hm2。为加强对再生稻品种的特性研究,解决再生稻品种单一问题,2019年引进籼粳交品种甬优4901作再生稻种植,生产中籼粳交甬优4901表现出持绿性好、再生力强,抗倒、抗病和出米率高等优点。因该品种在洪涝灾害中表现出较强的耐涝性,2020年将甬优4901推广作稻虾田再生稻种植,获得较高产量;2021年进行大面积种植,实现了1年4收(两虾两稻),产值超过75 000元·hm-2。根据本地水稻种植特点,进行普通再生稻和虾田再生稻种植研究,总结出甬优4901在宣州区作再生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大豆新品种吉育3517推广应用,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该品种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13年以垦02-728为母本、吉育303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406.3 kg·hm-2,较对照品种吉育303平均增产4.9%,其中最高产量达4 400.0 kg·hm-2。202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697.2 kg·hm-2,较对照品种吉育303平均增产6.8%,其中最高产量达4 285.6 kg·hm-2。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28。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油分含量两年平均23.40%,属高油品种。本研究还对其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相比同生育期组主推品种吉育303增产7.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 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 -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 -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 -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 -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 -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 -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 0.06—1.30 μmol·m -2·s -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 0.01—0.70 μmol·m -2·s -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 -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 -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kg·hm -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 -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 -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 -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 -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 -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 -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 -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 -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 -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 【结论】 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13.
韩娟英  沈一诺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42-1743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单季直播栽培的杂交水稻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显著。播种量少于16.5 kg·hm-2,有效穗随着播种量的减小而减少,随后增加,每穗总粒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着播种量先增后减,播种量为12.00~14.25 kg·hm-2时,群体较协调,有效穗较多、穗形较大,产量较高,在12.0 kg·hm-2 时,产量最高,达10.900 t·hm-2。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为揭示其生产潜力和制定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两个数据库,分别以“再生稻产量、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和“ratoon rice,variety,fertilizer and China”为关键词检索,共收集目标文献119篇。总结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和产量差,通过分析品种、施肥、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方式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阐明再生稻产量差的影响因素及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结果】当前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的产量潜力分别为11.65、6.90和17.10 t·hm -2,总样本平均产量仅分别实现了产量潜力的71%、53%和68%。籼稻和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分别比粳稻和常规稻增产24%—19%和18%—8%;头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68 kg·hm -2,P2O5 123 kg·hm -2,K2O 124 kg·hm -2;再生季的最优施肥量约为N 145 kg·hm -2,P2O5 50 kg·hm -2,K2O 200 kg·hm -2。再生稻头季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4—29.1万穴/hm 2;适宜留桩高度为40—50 cm;手栽种植利于再生季产量的提高因而总产量也最大;人工收割比机械收割的再生季产量高12%,虽然机种机收会减少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两季总产量的增产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 -2。合适的品种、肥料管理、种植密度、留桩高度、种植和收割方式可以缩小产量差,其中品种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优化施肥量可以使头季和再生季分别增产9%和22%,优化种植密度则分别增产8%和17%;适宜的留桩高度为40—50 cm;机种机收更符合轻简化现代农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理密植与施肥,可有效协调个体间的竞争,改善群体光环境,构建高产群体,是提高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甜荞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为荞麦抗倒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等花柱甜荞新品种西农D4103为试验材料,黄土高原主栽品种西农9976为对照,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2个栽培密度,分别为D1:90万株/hm2、D2:135万株/hm2;副因素为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F1(N:120、P2O5:76.8、K2O:56.4kg·hm-2)、F2(N:180、P2O5:115.2、K2O:84.6 kg·hm-2)和F3(N:240、P2O5:153.6、K2O:112.8 kg·hm-2),于2021—202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小杂...  相似文献   

16.
经全田实割验收,2018年新昌县单季稻共有8户农户、3个品种(春优927、甬优1540、甬优12)稻谷产量超14.25 t·hm-2。其共同特征为骨架强、库容大、充实。如春优927平均株高146 cm,倒1~3功能叶长40.9、50.4、55.3 cm,生物学产量27.30 t·hm-2,有效穗199.5 万·hm-2,每穗总粒372.6 粒,总颖花量74 340万·hm-2,结实率86.9%,千粒重24.6 g,谷草比0.9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为化肥合理减施、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作物,2019—2022年连续4年开展化肥减施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N 27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75 kg·hm-2)、减量施肥下限(RF1,N 180 kg·hm-2、P2O5 45 kg·hm-2、K2O 30 kg·hm-2,与传统施肥相比减N 33.3%、减P2O5 70.0%、减K2O 60.0%)、减量施肥上限(RF2,N 225 kg·hm-2、P2O5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经济作物上的实施范围,探索氮肥在白菜上的最佳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有利于在田间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特进行此试验。试验表明,在固定磷肥(P2O5)用量90.0 kg·hm-2和钾肥(K2O)用量13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纯N)施用量为216.0 kg·hm-2时,白菜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也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