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桑园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已成为当前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养蚕环境净化入手,提出了生产环境净化、桑叶全程洗消、桑园病虫害的控制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措施,以期达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染和交叉感染,减少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调查分析了2005~2008年广西桂中蚕种场、柳城县蚕种场蚕种生产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蚕种生产环境被微孢子虫污染的情况在逐年加重,桑园、桑叶是微孢子病原的重要污染源;同一年内生产环境中微孢子虫的检出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上半年微孢子虫检出率稍高于下半年的现象;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其严重程度与蚕种发生微粒子病关系密切;环境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大环境中的微孢子虫,大幅度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因此,应定期或不定期使用有效药物加强对蚕种生产环境的彻底消毒,可降低环境中微孢子虫的分布机率;而采取桑叶消毒可降低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机会,达到有效控制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家蚕微粒子病是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的一种病害,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因此,对家蚕微粒子病加以严格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要求把微粒子病的病毒率控制在0.5%以内,就是说如果家蚕母蛾的病蛾率(即微粒子病病毒率)小于0.5%,则该批蚕种为合格蚕种。否则为不合格蚕种。但由于制种批很大,一般采用抽样检查方法。在抽  相似文献   

4.
宫栋材  张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79-179,210
结合多年从事蚕种生产和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实践,总结出抓好蚕宝和桑园防治蚕微粒子病的2个重点环节,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综合的若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符合蚕种生产要求的种用桑园;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蚕宝及有关设备;无微粒子病污染或对微粒子病能实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蚕种生产单位在自有桑园不足或没有种茧桑园的情况下,选择条件适宜的农村饲育原蚕生产蚕种,满足市场需要,多年来一直如此。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大批劳动力转移,原蚕基地出现了桑园面积萎缩、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种茧质量下滑、斤茧制种量和克蚁收茧量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河南省家蚕良种的繁  相似文献   

7.
蚕种生产单位在自有桑园不足或没有种茧桑园的情况下,选择条件适宜的农村饲育原蚕生产蚕种,满足市场需要,多年来-直如此.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大批劳动力转移,原蚕基地出现了桑园面积萎缩、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种茧质量下滑、斤茧制种量和克蚁收茧量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河南省家蚕良种的繁育与推广.为此,笔者对河南省桑蚕原蚕区生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生 《广西农学报》2007,22(4):50-51
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是蚕种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介绍蚕种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一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二是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保幼激素类农药会造成家蚕(Bombyx mori)慢性中毒,使蚕种繁育蒙受经济损失.为了解桑园喷水能否降低保幼激素类农药对原种繁育的影响.从原原种出库开始至上蔟结束,每天下午对桑树喷水30 min,以喷湿全株、桑叶全部向下滴水为宜.收蚁后,采摘喷水桑叶饲喂的12个品系的原原种,调查饲喂喷水桑叶对家蚕体重、龄期经过、结茧...  相似文献   

10.
4 蚕种质量监测及检验技术研究情况 1988年开始,我省暴发家蚕微粒子病,使农村蚕业生产损失严重,为了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省内蚕种生产、检验部门对检测手段和检验方法进行改进,实施了新的概率计算抽样袋蛾集团镜检,采用了科学实用的集团磨蛾镜检办法,从此结束了延用多年的百分比抽样、单蛾镜检的老办法。 家蚕微粒子病的核心检验方法是母蛾显微镜检查,母蛾显微镜检查自法国著名科学……  相似文献   

11.
微粒子病是家蚕5大传染病之一,也是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检疫对象的蚕病.历史上法国曾因发生微粒子病而使法国蚕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研究认定,微粒子病原体经食下和胚种2种途径传染.因此世界上蚕种塑育、普种改平附为袋制,进而原种改袋制为框制,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蚕业、蚕种生产的迅猛发展,原蚕区制种的大幅度扩大,微粒子病在一些地区发生和蔓延,而且危害严重.防治微粒子病已成为当务之急,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被列为国家的攻关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作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重点省份,近几年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蚕种是蚕桑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茧丝绸行业的基础,提供优质蚕种是发展蚕茧生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蚕农的收入与蚕茧的质量,而优质蚕种的生产又要有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它是实现蚕种生产与销售经营规范化的需要,也是提高蚕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蚕种生产及经营的全过程就是蚕种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要保证蚕种质量,就必须对与生产及经营有关的一切内外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作为蚕种检疫对象的家蚕微粒子病,由于其传染途径的特殊性和危害性,更要求检验检疫工作必须始于蚕种生产之前,贯穿于蚕种生产之中,继续于蚕种生产之后.提高蚕种的综合质量,是蚕种生产行业和经营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强蚕种生产行业及经营部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减少家蚕原蚕后期死蛹发生,提高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经济效益.[方法]以家蚕原种春蕾(中系品种)与镇珠(日系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原蚕后期死蛹率、发蛾率和工效为考核指标,对比四步削茧鉴蛹法与常规削茧鉴蛹法在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四步削茧鉴蛹法处理的原蚕死蛹率(3.01%)较常规削茧鉴蛹法(14.13%)下降了11.12%(绝对值),二者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工效方面,两种削茧鉴蛹法操作的工效无显著差异,且越是蚕蛹发病率高的生产批次,应用四步削茧鉴蛹法的成效越明显.2011~2012年在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公司的部分蚕种场推广应用,结果显示,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公司蚕种场的原蚕后期死蛹率明显减少,发蛾率由应用前在70.00%~90.00%波动提高稳定在92.00%以上.[结论]在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合理运用四步削茧鉴蛹法可极大减少病原物通过蛹体间接触的水平传播感染,有效减少死蛹发生,显著提高制种效益.  相似文献   

15.
微孢子虫是母蛾检疫的唯一对象,为探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了解其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用患微粒子病的家蚕雄蛾与未患病雌蛾(各50只)进行交配试验,并统计分析交配后的感染率。结果表明:患有家蚕微孢子虫的雄蛾,能通过雌雄蛾交配把微孢子虫传给雌蛾,雌蛾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6%,其交配传染率达78.57%,增加了各级蚕种因母蛾检测有微孢子虫而淘汰的风险系数。因此,蚕种生产过程中防微病工作很重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断幼虫期食下感染的途径,减少因雄蛾感病通过交配而传给雌蛾的概率,减少蚕种损失。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作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重点省份,近几年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蚕种是蚕桑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茧丝绸行业的基础,提供优质蚕种是发展蚕茧生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蚕农的收入与蚕茧的质量,而优质蚕种的生产又要有科学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它是实现蚕种生产与销售经营规范化的需要,也是提高蚕桑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蚕种生产及经营的全过程就是蚕种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要保证蚕种质量,就必须对与生产及经营有关的一切内外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作为蚕种检疫对象的家蚕微粒子病,由于其传染途径的特殊性和危害性,更要求检验检疫工作必须始于蚕种生产之前,贯穿于蚕种生产之中,继续于蚕种生产之后。提高蚕种的综合质量,是蚕种生产行业和经营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强蚕种生产行业及经营部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2005年秋季生产蚕种普遍减产,嘉湖重点地区蚕种生产仅完成计划生产量的2/3左右,将造成2006年春季蚕种供应短缺。预计今年春季浙江省将缺少蚕种20多万张。据了解,2005年造成秋季蚕种生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气候异常,部分桑园病虫害严重,桑叶叶质差,大蚕饲养关键时期又遭遇连续高温、闷热天气,导致原蚕食桑不足、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抗病力、抗逆力下降,引发血液型脓病和细菌病的发生,后期易出现死笼死蛹现象,种茧减产1/3。今年春季蚕种供应趋紧!浙江@吴霞  相似文献   

18.
蚕种质量是生产优质蚕茧的前提和基础,质量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蚕种质量事关种场的生命,蚕种生产单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蚕种的综合质量,认为种茧育期间提高蚕种质量可从以下途径实施: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蚕种质量管理现代化; (2)加强桑园基础建设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 (3)加强原蚕饲养管理,提高蚕种质量.  相似文献   

19.
蚕病灵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试验及中试表明 ,蚕病灵在 15 0mg·kg-1浓度下 ,可有效防治家蚕细菌性败血病 ,对家蚕安全、无副作用 ,并可促进蚕儿生长、提高叶丝转化效率。在春蚕期使用 ,可使蚕病发病率下降 1 9个百分点 ,死笼率下降 2 2个百分点 ,上茧率提高 2 7个百分点 ,茧层率提高 1 15个百分点 ;每张蚕种增产蚕茧 3 6kg。增产效果高于蚕用氯霉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①淀粉和蔗糖代谢;②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③苯丙氨酸代谢;④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⑤谷胱甘肽代谢;⑥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