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W8225已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适应留叶枝栽培棉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于2005-2006年开展了W8225留叶枝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W8225留叶枝栽培措施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每hm^2栽培密度27000株,施尿素525kg、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225kg,摘早蕾8个户蛛。  相似文献   

2.
农五师九○团地处阿拉山口主风区,全年8级以上大风165天次,干旱、大风、冷害、土壤肥力低,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通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为充分利用作物生长期的光热资源,突出优化棉花群体结构,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单位面积成铃数,提高单产,以密取胜,变低产为中产、中产变高产,在“密、矮、早”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九○团提出“增密度、降高度、抓齐度、促匀度”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密、矮、早、膜、匀”的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体系,棉花产量不断提高,全团皮棉单产从2001年的133.3kg/667m^2,提高到2004年的150.6kg/667m^2,2005年达到158.6kg/667m^2(旧制1亩,下同),其中单产皮棉超过180kg/667m^2的棉田1 100hm^2,单产皮棉200kg/667m^2以上棉田140hm^2.现将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密度对穴盘育苗移栽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穴盘育苗移栽棉花的关键栽培技术,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科棉6号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穴盘育苗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在密度3万株/hm2条件下,穴盘育苗移栽棉花每公顷成铃最多,达90.3万个,产量最高,达4300.5kg/hm2。在营养生长方面,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3.6万株/hm2处理株高太高,需控制其株高生长。单株主茎叶数则表现为,在低密度条件下较多,高密度条件下较少,如8月15日,密度1.8万株/hm2处理主茎叶数26.2张,3.6万株/hm2处理仅为24.0张。但在3万株/hm2条件下,群体LAI较为适宜,叶角较高,叶片直立,如在8月15日,LAI为3.75,叶角62.3。在生殖生长方面,各密度处理间单株现蕾数无明显差异,单株成铃在低密度条件下成铃高。但密度3万株/hm2处理群体蕾量较高、成铃数最多。进一步分析各处理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密度3万株/hm2处理亩果节、成铃率、高效叶面积、铃叶比均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利用棉花耐害性或补偿能力,通过人工模拟摘蕾,了解二代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棉花本身耐害性(补偿能力)的关系.通过1982—1987年对棉花早期摘蕾并给以药剂点涂棉株顶尖试验示范,证明棉花生育早期具有很强的补偿能力.该项措施能控制二代棉铃虫在百株10头以下,增加棉花产量10%以上,减少棉花烂铃50%,增强棉花抗逆能力,推迟棉花衰退,同时能减少防治费用,保护天敌,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棉花新陆早26号为试验品种,以新型叶面肥"光能素"为试验肥料,通过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光能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能素能促进棉花早现蕾,早开花,籽棉增产4%-8%。  相似文献   

6.
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施转回归设计,对陕西水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密度、肥料、缩节胺等5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密度>缩节胺>尿素>硫酸钾>二铵。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效应,获得了≥1875kg/hm2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反馈示范,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7.
棉花覆盖降解膜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覆盖地膜栽培具有保温增温 ,调墒防旱防渍 ,增肥通气 ,抑制杂草和减少劳动用工的作用。同时还能充分地利用其有效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 ,促进棉花早现蕾 ,早开花 ,早结铃 ,增加单成桃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因而 ,自棉花覆盖地膜栽培技术应用以来 ,为我省棉花夺取高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 ,由于地膜难于分解 ,长期使用后会不断地积累在土壤中 ,造成土壤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耕种难度加剧 ,棉花产量和品质相应受到严重影响 ,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地膜给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引进了国内研制成功的 6种降解膜进行棉花覆盖…  相似文献   

8.
去早蕾对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发生及早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去早蕾对棉花黄萎病、生理性早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早蕾可显著减轻棉花黄萎病和早衰危害。2005年7月18日、8月19日和2006年8月22日,去早蕾处理黄萎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除欣抗4号外,其它7个品种病情指数降低1.6%~15.0%,99B、冀668、豫杂35、中棉所41与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005年8月19、8月24日和2006年8月27日,去早蕾处理早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除邯109外,其它7个品种早衰指数降低1.3%~19.0%,99B、冀668、豫杂35、中棉所29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去早蕾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但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杂交棉品种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施转回归设计,对陕西水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密度、肥料、缩节胺等5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密度>缩节胺>尿素>硫酸钾>二铵。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效应,获得了≥1875kg/hm2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反馈示范,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棉花群体结构中的小气候环境状况,确定棉花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设计6个不同密度测定农艺性状,选择棉花郁闭度最大的开花盛期,测定不同棉花密度群体田间小气候要素。结果表明,密度不同棉花的农业性状发生很大变化,群体间光、温、湿度等气候因子有较大的改变。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株高、茎粗、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与株间梯度温度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透光率呈正相关;最佳密度群体株间梯度温度差应0.3~0.4℃;棉株间地面透光率应在5.5%以上。密度22.5万株/hm2产量表现最佳,其次是27.0万株/hm2,再其次是18.0万株/hm2。在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以20万~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杂交制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其制种高产栽培技术,充分挖掘该系列不育系的制种产量潜力,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氮(N)、磷(P)、钾(K)及密度对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2095-2A杂交制产量的综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氮肥、密度、磷肥三因素对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氮肥>密度>磷肥>钾肥;(2)最佳高产方案为:N 293.56~332.76 kg/hm2、P2O5 141.05~172.84 kg/hm2、K2O 130.05~188.99 kg/hm2、密度为2.6426~2.9382万株/hm2;(3)K和单铃重的相关系数为0.518,制种生产中应重视钾肥的施用量以提高种子质量;(4)公顷铃数与籽棉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因此,应把提高公顷铃数作为提高制种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抗虫棉杂交制种,先后为南京红太阳、合肥丰乐等种子企业承担制种任务,制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气候和生产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杂交棉制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适当稀植、壮苗早发、摘早蕾、去晚蕾、集中成铃、全株杂交为核心的大规模人工去雄制种技术体系,亩产毛籽130kg~150kg为指标.现将其总结归纳为该制种技术操作规程,以供制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芳草湖六场2007年共种植棉花0.4万余hm2,其中新陆早33号为第1年种植,共132.2hm2,单产达350.2kg/667m2,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新陆早33号,现将新陆早33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新疆伊犁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适合当地的棉花栽培技术研究尚未深入,直接影响了棉花产量。棉花的区域化推广迫切需要明确其最适播期与种植密度。本试验选用伊陆早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播期与密度两因素对棉花产量影响的研究,提出伊犁棉花种植的最适播期与密度,旨在为伊犁棉花种植栽培技术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过1987和1988两年在河南安阳和江苏扬州二个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棉花纤维产量构成因素公顷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对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以及播期、追施氮肥、密度、喷缩节安、去早蕾、留果枝数等栽培措施对产量构成各因素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指出,产量构成因素的重要地位随地区不同而变化,主要栽培措施是依据一定地区和一定年份而言的。在安阳地区,铃重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而去早蕾、密度和追施氮肥又是影响铃重的主要栽培措施,这三项措施的重要性顺序随着年份不同而不一样;在扬州地区,公顷铃数是贡献于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而密度又是影响公顷铃数的关键栽培措施,留果枝数和追施氮肥的地位则因年份不同而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这为棉花生产因地因时制宜,抓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农六师农科所引进了棉花新品种新陆早42号,并结合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在芳草湖进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26.7hm^2,平均单产380kg/667m^2,生产效益较好,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兵团棉花育苗移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兵团主要植棉师开展了棉花育苗移栽及其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初步探索了棉花育苗栽培技术、移栽适宜时期、移栽后种植密度、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为总结经验,加快兵团棉花育苗技术的发展,我们对2007年兵团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抗虫棉杂交制种,先后为南京红太阳、合肥丰乐等种子企业承担制种任务,制种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气候和生产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埘杂交棉制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适当稀植、壮苗早发、摘早蕾、去晚蕾、集中成铃、全株杂交为核心的大规模人工去雄制种技术体系,亩产毛籽130kg-150kg为指标。现将其总结归纳为该制种技术操作规程,以供制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棉花温室大棚育苗移栽能够充分利用光温条件,提早育苗,避开早春低温和霜冻危害,促使棉株早现蕾、早开花、早结铃,通过延长有效结铃期,增加伏前  相似文献   

20.
王洪华 《种子世界》2021,(7):0021-0023
沙湾是新疆的植棉大市,常年种植面积在 176 万亩左右。近些年来,沙湾市深入革新棉花生产方式,超宽膜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加快采光面大膜内增温速度,实现早出苗、早开花、早吐絮等目标,还能够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有助于棉花整体产量与效益的提升。为切实发挥超宽膜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种植人员要结合沙湾地区的气候条件、棉花生长特点等因素,科学制定棉花超宽膜栽培方案,明确各个种植环节的实施要点,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产量与质量,推动沙湾棉花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