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周波  代金霞 《北方园艺》2017,(21):122-129
以柠条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CAS(铬天青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具有产铁载体功能的根际促生菌株,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测定菌株解磷、固氮、产IAA(吲哚乙酸)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等促生活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验证菌株Fe11对柠条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分离出14株产铁载体根际促生菌,其中6株菌具备较强的产铁载体能力。所有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同源性与假单胞菌达到99%~100%,假单胞菌属细菌是柠条根际产铁载体的优势菌群。多数菌株兼具2种以上促生活性,菌株Fe9、Fe11和Fe13表现出多种促生潜能。回接试验证实,接种菌株Fe11使柠条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增长17.25%、6.68%、17.75%、42.51%和20.67%,表明菌株Fell对柠条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分离法,在不同健康果树的木质部中分离到235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对所得菌株进行了初筛和复筛,得到6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用过滤和高温灭菌得到的菌株发酵液进行抑菌谱试验,最终获得拮抗作用较强的内生细菌X8。对X8菌株在植物体内定殖、分类鉴定和防治作用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X8菌株可以在杏、辣椒等植物中定殖。X8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抑制作用最强,达80.3%,对3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达到75%以上,对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效达到75.4%和79.3%,显著高于50%腐霉利和25%甲霜灵的防效。经16S rDNA序列分析,X8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最终将X8鉴定为B. subtilis,在GenBank中序列登录号为HQ647257。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际已知含单显性抗病基因的系列品系,对采集自甘肃省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的75个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45 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l.2.3.4.5.6.7.8.9.10.11 出现的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67%,是甘肃省的优势生理小种;被测菌株中可克服抗性基因R4、R8 和R11 的频率在80% 以上,可克服抗性基因R8 的菌株普遍存在于各采集地。  相似文献   

4.
张玉芹 《北方园艺》2012,(1):130-132
从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芽孢杆菌菌株Bs-18,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us)。在室内,通过浸泡法用Bs-18菌株发酵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2龄幼虫,发现其对线虫具有显著的致死作用,发酵原液及10倍稀释液在6h时致死率均高于95%。在温室试验中,Bs-18菌株发酵液及10倍稀释液对根结线虫的减退率达到81.8%和76.5%,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的田间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多粘类芽孢杆菌L1-9菌株对番茄早疫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1-9菌株是从连云港海域海泥中分离获得的1株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L1-9菌株及其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1-9菌株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4 d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到17.6 mm和15.8 mm,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能明显降低早疫病菌的孢子萌发率并抑制芽管的伸长,发酵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无菌发酵液。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测定该菌株的室内防病效果,结果表明: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发酵液的防病效果高于无菌发酵液,其离体叶片法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79.28 %和67.20 %。  相似文献   

6.
以杜梨根瘤为试材,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牛津杯法和指示植物接种法,研究了杜梨根癌病原菌的质粒类型及枯草芽孢杆菌对杜梨根癌病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年生杜梨根部冠瘿瘤上分离、纯化、培养菌株,得到4株与根癌病原菌相似菌株,对之进行PCR扩增,此4株菌株均获得特异性目的条带,鉴定为根癌土壤杆菌胭脂碱类型。将病原菌接种指示植物向日葵幼苗,4株菌株均有致病性。经室内离体试验,供试的9株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接种指示植物试验中,菌株9076和9161过滤发酵液能够完全抑制冠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液体浸渍法和盆栽试验,分别测定了海洋菌株ZDC-03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的室内杀线活性和盆栽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DC-03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杀线活性,3d和5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4%和82.1%。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ZDC-03发酵液对番茄根结线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试验期间防效随着番茄幼苗移栽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番茄幼苗移栽45d后,施用菌株ZDC-03发酵液的防效为66.58%~72.78%,而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的防效为67.79%。  相似文献   

8.
辣椒苗期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及相关性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个辣椒亲本及其组配的1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11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相关性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R21、R14的2个组合在苗期各性状中表现优良,在育种上可着重考虑;11个性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且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的超亲优势较高,可把这2个性状作为苗期杂种优势预测的参考依据。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10个性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除了茎粗、每周叶产量、根鲜重外,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上部干重、根干重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达到0.517**、0.505**。配合力分析表明:R21、R14、R13、R10的总配合力高,在杂交育种上有一定的利用价值。R1、R6一般配合力表现较为理想,是杂交育种上的良好亲本。  相似文献   

9.
以"天正粉秀"番茄为试材,对其种子和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短小芽孢杆菌NMCC46菌株发酵液浸种、灌根或叶面喷施处理,研究了种子的萌发率、根和芽的长度以及幼苗的株高和株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根芽生长及幼苗的株高和株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50倍稀释液的效果最为显著,而在幼苗施用方式上叶面喷施的效果明显优于灌根和浸种。该研究为该短小芽孢杆菌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噻虫嗪2种施药方式对苹果黄蚜的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灌根和喷雾2种施药方式下,不同浓度的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苹果黄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对苹果黄蚜的速效性较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 000、3 000倍液分别在喷雾后3~7天、3~10天将虫口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灌根处理对苹果黄蚜的速效性较差,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倍液灌根处理药效最好,在灌根处理后7~30天将虫口量始终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在灌根处理后14~21天将虫口量始终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灌根、喷雾处理的持效期基本相同;综合分析认为,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黄蚜时喷雾法优于灌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丰富的土壤微生物资源中挖掘对西瓜枯萎病有较高防效的生防菌株,通过梯度稀释和平板涂布法分离获得西瓜根际土壤主要细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和测定盆栽防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对西瓜枯萎病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比对获得生防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8份西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到182个细菌单菌落,并筛选获得对西瓜枯萎病防效较高的3株拮抗细菌,接种30 d后盆栽防效均高于75%,与30%噁霉灵水剂防效无显著差异。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序列分析结果,明确拮抗菌株JHXG0406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拮抗菌株JHXG0221和XQXG011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获得了3株对西瓜枯萎病有较好防效的菌株,具有作为生防菌剂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育苗接种生物菌剂的方法,研究7种生物菌剂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和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处理S1(绿色木霉菌剂)、S4(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S6(西瓜专用菌剂)对西瓜的促生效果较为显著,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根冠比、壮苗指数等指标高于对照。生物菌剂对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各自对照相比,早佳8424病情指数降低了76.2~92.8,西农8号病情指数降低了37.0~54.6,且对于2个品种的防病效果均以S6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1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峙培养抑菌率达67.75%,分生孢子萌发数目仅为对照的24.4%,对病原菌的持续抑制作用达49.3%。综上,S6在西瓜促生和防治西瓜枯萎病两方面的综合效果最好,且其菌株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3种不同的生防木霉菌株,经发酵并按照一定的助剂配比制成木霉制剂,并对西瓜枯萎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种木霉制剂T1、T2、T3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达71.4%~85.4%,增产效果达16.07%~24.70%.其中木霉制剂T1、T3防效及增产效果好,且对西瓜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在黑龙江省西瓜生产中,每年因枯萎病导致西瓜减产10%左右。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枯萎病菌株形态均为典型的尖孢镰刀菌;致病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6℃,pH值=7,PDA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以20个不同类型的西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和分子标记检测方法进行比对,研究不同西瓜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及不同鉴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鉴定与分子检测方法鉴定结果基本吻合,CAPS 标记(7716_fon)可以将西瓜抗、感枯萎病的界限有效定性为病株率70%。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西瓜枯萎病在田间识别的主要特征,并对准安市淮阴区近几年西瓜枯萎病发生加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选用了3种杀菌剂进行防治西瓜枯萎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0%恶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西瓜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第3次药后10 d防效可迭72.64%,明显高于敌克松500倍液(61.09%)和多菌灵500倍液(58.06%).  相似文献   

17.
西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瓜枯萎病是西瓜栽培中常见的土传病害,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侵染所致,已成为限制西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西瓜抗枯萎病机理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寻求抑菌植物并采用合理的间、轮、套作技术是一项安全控制西瓜枯萎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0.5%氨基寡糖素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处理后36 d,喷施0.5%氨基寡糖素1次,2次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达64.1%,83.8%;调查时还发现.氨基寡糖素处理区西瓜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最终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9.
2008-2009年对武汉地区保护地早熟西瓜枯萎病进行田间调查,初步研究西瓜枯萎病的田间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7月为盛发高峰期,在伸蔓期和膨瓜期出现发病高峰期;早佳84-24、早春红玉等品种均不抗病,连作田块、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田块发病重,温度和湿度对病害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药剂与生防菌结合,对由尖孢镰刀菌芹菜专化型引起的西芹黄萎病进行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苗期使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50 %福美双•多菌灵WP(活根菌灭)或40 %噁霉灵WP(噁霉敌)灌根均能显著消除育苗基质中的病原菌孢子,孢子下降率达99.00 %以上;大田继续使用上述3种化学药剂或改用生防菌芽孢杆菌S11和M3,都能够显著降低西芹黄萎病发病率,防治效果最高为85.98 %;其中持续单独使用50 %多菌灵WP或苗期使用50 %多菌灵WP、大田改用生防菌芽孢杆菌对西芹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