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地降温效应及其机制现已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绿地的降温效应沿着城乡梯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变化和日变化,受到群落特征(植物种类、群落结构、郁闭度等)、植物绿量、景观格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乔木的降温作用通常高于灌木和草本,小叶植物的降温作用往往高于大叶植物。不同群落类型的降温强度从高到低大致为乔灌草型>乔草型≈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降温效应随群落郁闭度、平均冠幅等的增加而增强。降温效应随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的趋势。绿地的面积、周长和景观格局(景观组成与配置)均对绿地降温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近来有研究初步揭示,景观组成与配置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方面发挥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尺度单一以及驱动机制不明晰),进而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心,以期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控、规划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徐州故黄河的乔—灌—草型、乔—草型等结构类型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了试验分析,测得了各不同配置模式下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_2吸收率,并与同时在学校的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绿地中的两种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型类型对温湿度的改善作用较大,起到降温增湿的效果,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绿地CO_2吸收率的大小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故黄河试验组的各环境效应指标值均优于学校对照组,说明古黄河水系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植物配置与住宅绿地类型的降温增湿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杭州城市住宅小区不同绿地类型和植物配置对温湿度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量乔灌草结合的绿地类型,绿量高,林下光照强度低,夏季降温增湿效益非常显著;多种乔木,营造湿地水景,将是住宅区夏季降温效益明显的环境绿化绿地类型;城市各种住宅绿地在夏季均有明显的增湿、蔽阴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公路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量研究有助于对公路绿化无形价值的深入了解。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了常见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常见公路绿化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6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但是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其研究结果为公路绿化建设和绿地生态效益的计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州村镇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广州中心镇绿地中不同公共与道路绿地斑块的生态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绿地斑块在物种丰富度、三维绿量、空气质量改善、降温增湿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指出目前村镇绿化中主要存在应用种类不足、绿地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养护水平低下等问题及解决途径,说明叶面积指数在绿地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中起着关键指标的作用,以期...  相似文献   

6.
选择北京北五环清河两侧不同结构类型(内部构成、郁闭度)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温湿影响效应大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坪.当绿地内部构成为草坪时,降温增湿效应不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应较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乔-草型和乔-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明显.2)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绿地郁闭度为0.20~0.40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明显;当绿地郁闭度大于0.40时,绿地降温效应明显;当绿地郁闭度超过0.60时,绿地增湿效应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常见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常见公路绿化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00~6.00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但是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  相似文献   

8.
以太原市绿化达标的40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绿地4类,对居住区内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植物空间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了植物组成与主要节点植物空间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太原市居住区植物配置适宜性与景观效果评价体系,并对45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居住区绿地适用植物共有356种,绿地植物景观节点类型10类,绿地植物配置综合评价总体得分值较高,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得出10种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9.
水体和绿地作为城市的"蓝绿空间",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能较好的缓解热岛效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绿地、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的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率、景观格局和太阳辐射量、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城市水体景观的降温效应主要与水体的面积、形状、宽度、布局和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另外,水体和绿地在降温效果上具有协同作用,水体和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其降温效应.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优化,系统开展多个尺度上降温效应的研究;注重水体与绿地在降温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加强水体和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宁杭高速公路互通绿地及相关环境为研究区域,选取节点不同景观样地,以绿量作为研究生态效能的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绿量的科学测定及其单位面积植物绿量综合比较得出: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复层式绿地其单位面积绿量通常大于单一结构的绿地。由此借助绿量从光合、蒸腾和滞尘效应方面,研究高速公路绿地植物群落在环境绿化中发挥的生态效能,为科学合理建设高速公路绿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秋季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益最为显著,而夏季乔草结构的群落降温效益最明显,乔木群落的增湿效益最好;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均为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夏季绿量与降温强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绿量主要影响降温强度,对增湿强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居住区绿地的增湿降温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深封圳3个居住区不同绿地结构和面积对绿地增湿降温效应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的绿地在增湿降温方面明显优于灌草型和草坪型绿地.(2)不同草型绿地面积与绿地的增湿降温效应呈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由绿量决定的,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叶面积的大小。一棵大树的绿量,是相同种类一棵小树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长才能达到的。乔灌草合理配植的绿地,生态绿量远大于草坪的平面绿量,大树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据科学测定,大树吸收  相似文献   

14.
城市森林不同类型绿地植物配置抑菌效应初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苏省淮安市城市森林不类型绿地植物配置的抑菌效应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春、夏、冬季各样地绿化配置树种、植物均有明显抑菌功能,且抑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城市森林绿地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可利江绿化提升建设的实践,分析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部位对植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常用的植物配置方式和植物配置原则分别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对比绿化提升工程前后的植物景观效果可知,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中想要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就不能简单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和堆砌绿量,而是要加强对城市绿化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生物多样性认识,对其进行系统的配置和组合,只有绿地景观中的植物配置合理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给观赏者以美好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广州城市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绿地群落在物种丰富度、三维绿量、空气质量改善、降温增湿等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指出叶面积指数在绿地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方面起着关键指标的作用,以期为城市绿地的生态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空间3种配置模式降温增湿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玉兰-瓜子黄杨-细叶麦冬植物群落(乔灌草)、瓜子黄杨-混合草坪植物群落(灌草)、草坪3种配置类型,对城市休闲区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绿地降温效应最佳,增湿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灌草绿地,草坪地虽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是效果较差。不同配置类型的生态效应存在差异,其综合效应是乔灌草群落...  相似文献   

18.
在规划园林绿地时,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规范绿地植物配置,优化绿地植物种植结构.同时给予科学地、有机地、合理搭配,从而丰富园林景观,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达到既绿化又美观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典型居住区绿化的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广州市某个典型居住小区的组团中心绿地的植被分布,采用热红外成像技术获取绿地的表面温度。在分析对比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效果及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典型时段(12:00-14:00、18:00-20:00)的绿地表面温度进行了剖面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温能力不同,乔灌木的总体降温作用强于草本;2)绿地的降温效应随太阳辐射的升降而起伏变化,在正午时段达到峰值;3)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时段发挥出的降温能力不同,日间乔灌木的降温效率更强,晚间草、灌木的降温效果更佳;4)建筑遮荫显著改变了绿地的温度场格局,对植被的降温效果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主要针对街旁绿地植物配置的种类搭配、配置模式、季相变化、色彩搭配、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期为龙泉驿区街旁绿地植物配置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