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3,自引:4,他引:123  
研究了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黎蒴栲和湿地松、红荷和湿地松、黎蒴栲和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马尾松纯林相比 ,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针阔混交林能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而尾叶桉纯林的效果随养分种类而异。黎蒴栲×湿地松混交林地及尾叶桉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小于马尾松纯林地 ,其余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后者。除了尾叶桉林地和马占相思林地外 ,其他林地的酶活性大于马尾松纯林地。总的来看 ,尾叶桉纯林改良土壤效果不佳 ,其他 6种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2.
植被变化对人工林地蓄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混交林改为桉树人工林后土壤层和凋落物层水量调蓄功能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巨桉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0—30 cm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蓄水功能。结果表明,3年生尾巨桉林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低8.8%和4.6%,尾巨桉林土壤饱和持水率显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0—30 cm土壤层最大蓄水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加快,非降雨天气下尾巨桉林土壤蓄水量显著低于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显著减少,但随着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逐渐回升,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逐渐降低;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凋落物层比土壤层易于达到其理论最大蓄水量。  相似文献   

3.
华南典型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了研究。5种林分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为上层大于下层,而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总体来看,5种林分中杉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疏松、孔隙度大;尾叶桉林土壤紧实、孔隙度小,马尾松林和湿地松的土壤孔隙度中等。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呈现杉木林(18thm-2)>马占相思林(15thm-2)>尾叶桉林(14thm-2)>马尾松林(11thm-2)>湿地松林(10thm-2)。土壤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其最大持水量占林地最大持水量的99%以上,顺序为杉木林地和马占相思林(2064和2061thm-2)>湿地松林(2041thm-2)>马尾松林(2032thm-2)>尾叶桉林(1941thm-2)。林地最大持水量的顺序为杉木林地(2082thm-2)>马占相思林地(2076thm-2)>湿地松林地(2051thm-2)>马尾松林地(2043thm-2)>尾叶桉林地(1955thm-2)。  相似文献   

4.
混交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枫香×樟树、楠木×尖叶杜英、木周木×海南红豆、格木×海南红豆、火力楠×阴香、枫香×米老排×降香黄檀、樟树×马占相思混交林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各林地的容重、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的不同引起其保水性和通气性的差异。细菌是土壤微生物总量的主要组成者。各混交林地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差异大。各混交林地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有一定的差异。放线菌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孔隙呈显著负相关。脲酶与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林火对滨海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干扰作用,以尾巨桉防护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和木麻黄防护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土壤CO2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不同防护林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CO2通量,同时测定样地内土壤温湿度和土壤pH、全量碳氮和矿质氮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地土壤CO2通量与水热因子关系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防护林火烧迹地土壤CO2通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尾巨桉林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CO2通量月平均值分别为2.47,3.32μmol/(m2·s),木麻黄林分别为2.48,3.28μmol/(m2·s)。林火干扰后2种防护林土壤温度和湿度均高于对照样地,在指数函数模型中尾巨桉林和木麻黄林10 cm处土壤温度解释土壤总呼吸的10.4%~21.4%,在二项式函数模型中尾巨桉林和木麻黄林10 c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比较了不同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1)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土壤中共检测到18种PLFA生物标记,在尾巨桉和次生林中种类最多,湿地松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最少。(2)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均表现为尾巨桉和次生林较高,厚荚相思和木麻黄人工林较低,土壤真菌含量为尾巨桉林最高,丛枝菌根菌含量为次生林最高,真菌和丛枝菌根菌含量在其他防护林间无显著差异。(3)次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4种人工林。(4)土壤pH、细根碳氮含量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18年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地、16年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地及采伐迹地2010年降雨集中期内的径流量,径流中各形态氮、磷浓度,氮、磷流失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尾叶桉人工林累积径流量(211.28m3/hm2)与采伐迹地(204.05m3/hm2)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马占相思林(83.76m3/hm2)(p<0.05);尾叶桉林、马占相思林和采伐迹地径流总氮平均浓度分别为4.01,2.69,2.97mg/L,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31,0.18,0.19mg/L,不同林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3种林地氮素径流流失均以铵态氮为主,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尾叶桉林、马占相思林和采伐迹地的总氮累积流失量分别为620.33,196.14,486.15g/hm2,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为40.66,13.64,33.45g/hm2,3种林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氮、磷流失量均与径流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林龄的4种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木麻黄林(19.12 t/hm~2)湿地松林(17.51 t/hm~2)尾巨桉林(10.90 t/hm~2)纹荚相思林(10.13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比高于未分解层;4种人工林最大持水率在140.55%~206.47%,为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最大持水量在20.75~30.85 t/hm~2,为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4种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平均吸水速率在前0.25 h内差异较大,未分解层中尾巨桉林最大为2.05 mm/h,半分解层中湿地松林最大为4.32 mm/h,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幂函数关系;凋落物有效拦蓄深为木麻黄林(2.45 mm)湿地松林(2.04 mm)尾巨桉林(1.87 mm)纹荚相思林(1.72 mm)。综合来看,木麻黄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湿地松林次之,之后是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说明从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来看,木麻黄林和湿地松林更利于滨海沙地的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9.
阔叶幼林取代杉木林后的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阔叶混交幼林的土壤肥力,并将其肥力特征与杉木幼林进行对比研究。3种林分的立地条件相似常绿阔叶混交林1由12种观赏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2由7种速生乡土阔叶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3由12种阔叶树种组成。结果表明,各林地的土壤呈强酸性。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居各林地之首,其余的养分含量也大于或近似于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钾含量在4种林分中最高,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也较高,说明这两种阔叶混交林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常绿阔叶混交林3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大于杉木林地,但是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小于后者。常绿阔叶混交林地1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地2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杉木林地,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较高,表明这2种阔叶混交林显著地改善了林地肥力。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林是辽西土石丘陵区水土保持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因缺少科技支撑,造林和营林方面存在造林树种单一、纯林多、林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导致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选择辽西土石丘陵区几种主要的水土保持林种—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进行水土保持效益测试分析与评价。其研究结果: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两种混交林的油松树高、胸径均高于油松纯林;林下生物多样性混交林多于纯林;林下土壤理化性状混交林优于纯林;水土保持效益混交林强于纯林。油松×山杏、油松×刺槐是辽西土石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中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95个桉树林的土壤肥力。按母岩将95个林分土壤合并为花岗岩、石灰岩、紫色砂岩、砂页岩、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类型,分析各类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桉树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发育成的土壤的容重较小,非毛管孔隙较多,通气好,持水量一般;各种养分都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但在5种母岩形成的土壤中多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土壤肥力较高;石灰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最小,毛管孔隙和最大持水量大,非毛管孔隙较小,故保水能力强,通气差,全N含量在5种土壤中稍低,其它养分含量均较高,整体土壤肥力高;紫色砂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大,非毛管孔隙极少,通气差,持水量小,全K和速效K含量位于5种土壤之首,其它养分含量低,整体的土壤肥力低;砂页岩发育成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度大,通气好,在5种土壤中全N含量较高,其它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土壤肥力较差;玄武岩发育成的土壤容重中等、毛管孔隙少、非毛管孔隙中等,全P和有效P含量在5种土壤中较高,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肥力较低。将桉树林地与其它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比较可知,桉树林地的土壤容重大,通气不良,持水能力差,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  相似文献   

12.
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无论是从各土层还是整个土层的平均值看,混交林中土壤容重较红松纯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有效含水量、贮水能力、渗透系数K10等均较红松纯林明显增加,就整个土层的平均值而言,分别增加19.17%,21.50%,12.17%,32.68%,24.29%,42.22%,19.72%,27.71%,12.17%和39.44%。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水曲柳混交后土壤的孔隙状况得到了改善,混交林土壤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较红松纯林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和比较分析海南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以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2种,分属14科20属,橡胶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5种,分属15科22属。(2)两种森林的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表层小于底层,表土层中桉树林的土壤容重均大于橡胶林,而中下层的土壤容重是前者小于后者;土壤总孔隙度均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在表土层中,橡胶林土壤总孔隙度大于桉树人工林,而在底土层中两种林型接近;橡胶林的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增加呈递减趋势,桉树林是先减小后增加;在表土层,两种林型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在底土层两种林型基本一致。两种森林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排水能力均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3)与橡胶林相比,桉树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物理特性相关性较小,而负相关程度较高;土壤毛管孔隙度、排水能力对桉树林下物种多样性起促进作用,而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起抑制作用;橡胶林物种多样性与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排水能力呈负相关。因此,橡胶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均优于桉树林,控制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大小的土壤水分因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对连栽条件下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代木麻黄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小于一代林,表明木麻黄连栽引起根际土壤酸化;根际土壤有机质、CEC值、水解性总酸度、全氮、水解氮、速效钾、交换性Mg2+和Ca2+含量随着木麻黄连栽而降低,且心土层(20~40cm)差异更大,但土壤全磷、全钾变化不大;与一代林相比,二代木麻黄根际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弱,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大,脲酶无明显变化.第二代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的消耗、生物活性的降低和有毒物质的累积等,可能造成土壤肥力衰退,林木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5.
贵州西部四种典型林地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西部地区桦木林、柳杉林、华山松林和杉木林4种典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文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贮水深和毛管持水深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深和渗透性具有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综合评价4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文特性,桦木林地土壤平均非毛管孔隙(16.29%)和渗透性(2.77mm/min)最大,表现出较强的蓄水能力;华山松林地土壤平均总孔隙度(66.70%)最大,表现出较大的持水深。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开展了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随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时最大;从中龄林阶段至过熟林,水解氮含量下降;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从幼林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逐渐减少,至过熟林略有恢复;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2)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CEC值、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Mg^2+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幼林龄根际交换性Ca^2+低于非根际;土壤CEC值在中龄林时最高。(3)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的生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根际与非根际间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根际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下降,随着林木生长至过熟林有所升高;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过熟林阶段高于其它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天山南坡台兰河上游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样地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范围分别为9.04%~44.7%,41.39%~114.9%,1.02~1.44 g cm~(-3),4.03%~7.45%,47.48%~58.53%,51.51%~65.85%,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海拔上升而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则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2)草地表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土壤p H的范围分别在3.64%~9.22%、0.23%~0.53%、0.13%~0.15%、9.00~14.10、7.91~8.20之间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的最大值分别约为最小值的2.5倍和2.3倍;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C/N的大小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于增大;土壤p H则随海拔上升不断降低。台兰河上游河谷草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受海拔高度这一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深远且规律性显著。  相似文献   

18.
火力楠和红苞木幼林的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选定的火力楠幼林和红苞木幼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特点、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林的土壤容重显著小于对照,土壤毛管孔隙和总孔隙的比例及土壤毛管持水量显著大于后者.红苞木林的土壤容重是火力楠林的115%,土壤毛管孔隙、总孔隙的比例及毛管持水量分别为后者85%,87%和76%,而二者的非毛管孔隙相近.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K和水解N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而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显著小于后者.二者的土壤pH值相近,均呈强酸性.火力楠林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为红苞木林的1.29,1.26,1.17,1.02,1.20,1.33和1.51倍.火力楠林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红苞木林的1.63,1.18,1.72,1.19,1.06和1.24倍;2种林分的3种微生物数量和3种酶活性显著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研究了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海拔300~I 355 m高程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平均值逐渐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增大;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为:海拔900 m>海拔600 m>海拔1 355 m>海拔300 m.同一海拔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表现为人工柳杉林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柳杉林>针阔混交林.综合分析,同一海拔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能力要高于人工柳杉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