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泡桐是我国最速生的用材树种之一.它的许多优良特性已被人们所了解,并引起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栽植泡桐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我们对泡桐的认识,和本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于一九七一年秋引进了泡桐,一九七五年春参加了全国泡桐科技协作小组,进行区域性引种试验,越冬试验,一九七七年春进行间作造林试验,一九七八年春进行农桐间作和进入农田防护林试验.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正>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较久的用材树种之一。由于泡桐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高(特别是水、肥、土),以往多用于平原地区四旁栽植和农桐间作。为探讨泡桐在我县丘陵山地条件下造林的可行性,适宜的品种及其具体技术措施,我们于1981年春选用了宜昌、兰考、毛×白、白花、楸叶、毛×川、大堡、日本和毛泡桐等9个泡桐品种在我县宋山进行山地造林试验,已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索林粮之间相互关系,我所曾进行一些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内容 (一)不同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二)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三)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多种农作物试  相似文献   

5.
<正> 泡桐育苗一般采用埋根法。为扩大新品种的繁育速度和满足生产的需要,我们对繁殖方法作了探讨。自1963年以来,我们采用兰考泡桐苗干的不同部位和长度进行育苗试验。近两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生根率试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学药剂处理茎干,取得明显效果,现将试验报告如下。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百泉农专实习苗圃。地势平坦,面积2亩。褐色土,pH值7.5,地下水位2米,中等肥力,前茬为棉花泡桐间作和杨树圃地,有少量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7.
我省西部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尤其五、六月间常有干热风危害,给夏收作物后期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减产。省委领导同志曾指示科研单位研究解决。我们根据省委的指示和群众利用桐粮间作不仅能够增产木材,而且能减轻干热风危害的经验,于1972年和群众一起开展了桐粮间作的科学试验研究,探讨桐粮间作中桐树与农作物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研究泡桐的栽培技术、生长规律和营林措施等。研究方法采用了调查研究与定位试验相结合。基点设在鄄城县什集公社杨庄生产队,副点设在曹县城关公社河套园大队。试验地和对照地选用的作物品种、播种期、用种量以及施肥管理等主要措施基本相同。另外还进行了高杆泡桐与矮杆泡桐、桐树疏叶与不疏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泽克莱受政府的委托,来我国进行考察并草签泡桐良种选育等合作计划。在华期间曾来我省兖州、曲阜等地考察了泡桐良种选育、速生丰产和农桐间作,并谈了一些看法。仅作如下简介。  相似文献   

9.
泡桐属于玄参科泡桐属,是我国最速生的优质用材落叶阔叶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材质好、用途广的优点。 在河南一带,农桐间作6年生兰考桐;胸径48公分,年生长量为8公分,河南省睢县梁庄11年生兰考桐胸径66,材积2.04立方米,在山东一带农桐间作8年生泡桐树高13.7米,胸径46公分,材积近半立方米,在我国南方4年生白花泡桐胸径35公分,年平均生长量为8.8公分。泡桐适合农桐间作,大力发展泡桐是迅速解决农村四料(木料、肥料、饲料、燃料)来源的捷径。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对泡桐叶、花、花蕾进行了分析,(见表1)。泡桐的叶、  相似文献   

10.
<正> 泡桐是我区速生用材、农林间作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地位。近几年来,泡桐发展很快,1983年全区泡桐育苗面积达4万余亩。我区不少地方人多、地少,苗、粮用地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当前农村大秋地少,林木育苗地更显得不足。为了提高苗木出圃率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值,探索苗粮双丰收的途径,1983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泡桐组、省林技站、地区科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商丘、柘城、睢县、民权等地设点,进行了麦茬地移栽泡桐育苗试验,大部分试验成功,当年出圃造林。现将商丘县平台点的试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济阳栽植桐粮间作林14000公倾,泡桐丰产林140公倾,共计栽植泡桐63万株。据1986年调查,泡桐丛枝病发病株率为30.7%,严重地片高达80%以上,幼树罹病枯死为13.1%;感病指数为20.6。自1986—1988年,推广应用“春环剥,秋修枝”治疗泡桐丛枝病,并辅以检疫,培育无病苗,集约经营等措施。全县泡桐发病株率已降到2.6%;感病指数下降到1.6;治愈率达91.5%,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泡桐烟叶间作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点调查和试验研究证明 ,泡桐与农作物间作能明显地改善农田小气候 ,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在每亩平均 4株左右泡桐与烟叶间作情况下 ,较非间作的增值 9.7% ,不仅经济收入提高 ,而且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3.
从1973年开始,先后在郑州、禹县、鄢陵、临颖、鲁山等地进行了泡桐开花习性的观察、人工杂交和杂种苗的培育工作,初步显示出泡桐的杂种优势现象。供验泡桐属树种包括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楸叶泡桐(P. Catalpifolia)、毛泡桐(P. tomenrosa)、光泡桐(P. 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以及兰考泡桐的白花变种等。1974—1976年春,我们分别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  相似文献   

14.
前言安阳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华北平原南端,东经113°38′—116°07′,北纬34°58′—36°23′;东临黄河,西依太行山,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合泡桐(Paulownia spp.)生长。桐农间作育苗是群众首创的。早在六十年代,安阳地区淇县、安阳、林县、内黄等地以及豫东一带已经有这种作法。1982年我们作了新的尝试,不仅在麦田畦间种了桐苗,而且小麦收获后又在桐苗行间作了花生、大豆。1983年进一步按照常规田间试验设计,继续进行试验。同时,我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在安阳、南乐、浚县林科所布点试验。  相似文献   

15.
大袋蛾(Cryptothelea voriegata Snellen)在菏泽地区危害泡桐逐年严重,1984年仅农桐间作受灾面积即达100多万亩。加上数万亩丰产林和四旁所植泡桐计有600多万株。泡桐受害而影响材积生长损失价值可达3600万元。为了迅速控制该虫蔓延危害,急需探索简便易行的防治办法。我们于1983—1984年采用几种内吸剂做了干基打孔注药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泡桐丛枝病传病昆虫试验,是深入开展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关键.我们自1978年开展了泡桐丛枝病病原等项研究时,对泡桐树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作了全面调查,并以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等6种昆虫作了传病试验.本文报道了我们1980—1981年对茶翅蝽传病试验和电镜观察结果.其他虫种的传病试验,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7.
泡桐“目伤”接干及接干后修枝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进行四旁植树,营造小片丰产林、桐粮间作和建立农田林网的理想树种。但在沛县部分定植的泡桐中,因苗木高度较低,“假二杈分枝”特性明显,使主干不能直立向上生长,造成主干低矮弯曲,达不到培育高干、良材的目的。为此,我们于1983—1986年进行了泡桐“目伤”接干和接干后不同修枝方法的试验,现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泡桐是苏北地区重要的造林和农林间作树种,其原木的年贸易量很大,年出口额达亿元以上。由于乡土品种生长慢,干高低,限制了泡桐的发展。为丰富林木品种资源,逐步引导由生产型向创汇型林业过渡,1990年我们先后从江苏省林科所、东台林场及新沂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引进泡桐优良无性系4个,编号定为901、902、903、904,以乡土品种为对照进行试验。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赣榆县历庄乡林场,计34亩,前茬为常绿茵,土壤中性砂壤,土质深厚,肥力中等,具排、灌条件。3月上旬每亩撒腐熟好的鹌鹑粪1500kg,深翻50cm,以南北向作垄床,床宽lm,…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20.
泡桐是我县广大群众喜爱栽植的用材树种,它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又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在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指引下,我们积极开展了全县的泡桐选优工作,并于1974年春,在褚河公社余王大队营建了泡桐优树采根圃。现将基本作法简介如下: 1.圃地选择:泡桐良种采根圃圃地的选择是良种繁育好坏的关键。余王大队位于我县泡桐集中产区的颍河岸边,有十余年的泡桐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