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Ⅰ群4型禽腺病毒DC株在LMH细胞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通过研究病毒接种量、收毒时间、接毒时间、温度和维持液血清浓度等病毒增殖条件,筛选、优化了病毒增殖工艺。结果表明病毒最佳的增殖条件为:在37℃条件下培养,最佳接种量为1%,接种时间为细胞传代后生长72 h,维持液血清浓度为2%,维持液中不添加0.25%胰蛋白酶,收获时间为病毒接种后72 h。LMH细胞是Ⅰ群4型禽腺病毒DC株较适合的病毒培养系统,为研制Ⅰ群4型禽腺病毒疫苗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鸡源禽腺病毒的适应细胞及培养特性,将前期分离保存的1株4型禽腺病毒滨州株,分别接种Vero细胞、QT-35细胞、DF-1细胞和LMH细胞,连续传3代后,通过细胞病变特征和病毒含量,选出最适宜的细胞,并对细胞进行克隆优选。同时研究了该毒株的接毒剂量、接毒后吸附时间和收获时间。结果表明,LMH细胞最适于4型禽腺病毒滨州株的培养。最佳增殖条件为:最佳接毒量为1/1000、接毒后最佳吸附时间为1 h、收毒时间为接毒后36 h。  相似文献   

3.
将小鼠囊胚在饲养层、无类LIF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类ES细胞团,将该类ES细胞团传至第三代,暂停传代,继续培养,则4~5 d后该细胞团会向周围分化出一种圆而发亮的衍生细胞,该衍生细胞会不断地向周围生长,约20 d后该衍生细胞铺满培养皿底.将该衍生细胞传至铺有饲养层的培养瓶中继续传代至第七代,再将其传代至无饲养层的培养瓶中,约12 d后,其在无饲养层的培养瓶中长满瓶底.以后随着传代数的增加,该细胞长满瓶底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最后稳定在2~3 d.对传代至第30代的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并以不同的基础培养基、不同的血清浓度、不同的胰岛素浓度等条件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该衍生细胞分别在DMEM高糖、DMEM低糖、DMEM-F12、PRMI1640等为基础的培养基中都能生长,但以DMEM-F12为最优.在血清浓度分别为10%、14%、18%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显示:该细胞在高浓度血清的培养基中具有生长更好的趋势.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0、0.25、0.5、1 μg/ml的DMEM高糖培养基中培养显示:该细胞在无胰岛素的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在0.5 μg/ml胰岛素浓度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索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 HL-2株)敏感的细胞种类及其在相应细胞上的培养特性和培养条件。将IBRV HL-2病毒液接种不同传代细胞,结果表明MDBK细胞对IBRV HL-2株敏感,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对各种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接种时间、接毒量、维持液血清含量、培养基种类均对收获的病毒液病毒含量有影响。通过优化,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如下:在细胞传代后24 h接种,弃掉营养液,加入含2%血清的MEM作为维持液,接入0.01感染复数(moi)的病毒液,接种后44±2 h收获,所获得的病毒液病毒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将ST贴壁细胞通过自主驯化,使其能在ST-S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且能稳定传代,在摇瓶中实现高密度生长,并应用于猪伪狂犬病毒(PRV)悬浮培养,经ST-A低血清培养基适应培养,对一株贴壁的ST细胞进行了无血清的全悬浮驯化,并将PRV在悬浮细胞中连续盲传培养。结果显示:ST悬浮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传代,培养48 h至第3代后,所能达到的最终细胞密度为3.00×10^(6 )cells/mL以上;PRV连续培养至第5代,毒价可达到109.0 TCID50/mL。结果表明,用专用培养基可使ST贴壁细胞实现悬浮驯化,并可应用于PRV悬浮培养。本研究为获得高密度ST悬浮细胞和提高PRV增殖效率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上增殖,传统培养采用贴壁培养方式,随着微载体技术、无血清培养基研制和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无血清培养法和生物反应器自动化设施提高了口蹄疫病毒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但直接影响了动物免疫保护效力。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病毒种子毒、细胞株和细胞微环境研究突飞猛进,这为口蹄疫疫苗制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论文介绍了口蹄疫病毒在原代细胞、传代细胞的增殖方式和营养特点,以及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的优缺点,为口蹄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依次采用含8%、4%、2%、1%小牛血清MEM培养基驯化IBRS-2细胞,并在驯化好的IBRS-2细胞上接种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N株,确定PPV N株在该培养体系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用含8%、4%、2%小牛血清MEM培养基各进行5代次驯化,IBRS-2细胞能完全适应且生长状态良好。当血清浓度降至1%时,仅传代1次,细胞就无法保持良好状态,细胞出现贴壁较差、拉网、生长停滞等现象。各血清浓度培养体系中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的0、24、48、72、96 h,各组细胞密度与常规培养的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因此用MEM培养基培养IBRS-2细胞时,血清最低含量为2%。用该体系培养IBRS-2细胞接种PPV N株后,通过TCID_(50)和HA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2%血清培养的PPV N株病毒滴度平均值与常规条件培养(6%~10%血清)无明显差别,表明该体系可用于PPV N株的增殖。本研究成功驯化出能在低含量血清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的IBRS-2细胞,血清浓度可以降低到2%,且PPV N株在该低含量血清培养的IBRS-2细胞中能良好增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贵州地区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分离株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经PCR检测为FAdV-4核酸阳性的肝脏样本应用鸡肝癌细胞(LMH)进行FAdV-4分离培养,通过观察FAdV-4感染细胞病变,并应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电镜等技术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动物感染试验分析分离病毒的致病性。结果显示,FAdV-4核酸阳性肝脏接种LMH细胞后在72 h出现细胞病变,对LMH细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盲传5代肝脏样本接种细胞经PCR检测,呈FAdV-4阳性;IFA检测显示FAdV-4感染LMH细胞见有绿色荧光,FAdV-4细胞培养物经电镜观察可见有大量病毒粒子的存在。上述表明,本研究分离获得FAdV-4,将其命名为FAdV-4-GZJS。动物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能引起鸡胚和雏鸡出现心包积液、肝炎等临床病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雏鸡肝脏部位FAdV-4含量最高,心包积液次之。FAdV-4贵州株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分析,为该病原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6,(5):97-100
旨在筛选较理想的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条件,建立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模型,从而为研究水貂毛囊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水貂初级毛囊,分别置于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Williams E血清+10%血清、DMEM无血清和DMEM血清+10%血清4种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毛囊最终长度及形态学变化,选出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再将最适培养基中的毛囊置于6个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即29℃、31℃、33℃、35℃、37℃和39℃,选出最适温度。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水貂毛囊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中毛囊的最终生长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水貂毛囊生长速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显著减慢(P0.05);在31℃培养的毛囊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毛囊形态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适宜培养温度为31℃。  相似文献   

10.
对Sf9昆虫细胞在不同培养基、培养基中是否添加血清及不同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工艺进行了研究,发现Sf9细胞在Sf900Ⅱ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比在添加10%小牛血清的Grace培养基中更好,在Sf900Ⅱ无血清培养基14 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细胞密度可达1.4×107/mL.过程生化特性分析表明,总氨基酸的消耗及主要代谢副产物特别是乳酸及游离氨的积累是培养后期细胞密度降低及活性下降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Sf9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优化及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生产亚单位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依次采用含60、30、20、10mL/L血清浓度的低血清培养基驯化PK-15细胞,并给驯化好的细胞上接种猪圆环病毒2型(PCV-2),以确定PCV-2在该培养体系下的生长情况。结果用含60、30、20mL/L血清浓度的低血清培养基各进行3代次驯化,PK-15细胞能完全适应且生长状态良好;当血清浓度降至10mL/L时,传代1次细胞无法保持良好状态,细胞出现贴壁较差、生长停滞等现象。各血清浓度培养体系中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的0、24、48、72、96h各组细胞密度与常规培养的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因此用该低血清培养体系培养PK-15细胞时,血清最低添加量为20mL/L。用该体系培养的PK-15细胞接种PCV-2后,通过荧光抗体染色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低血清培养的PCV-2病毒滴度为10~(6.5)TCID_(50)/mL,与常规条件培养的PCV-2对照(病毒滴度为10~(6.375 )TCID_(50)/mL)差别不明显,表明该体系可用于PCV-2的增殖。表明研究建立了PK-15细胞低血清培养PCV-2体系,为PCV-2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分离培养的因素,建立有效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培养体系,为构建饲养层细胞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细胞核供体建立平台。本研究用组织细胞培养液DMEM作为基础培养液,观察了不同胎龄、不同血清浓度及不同胰蛋白酶作用时间等因素对MEF分离培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进行的4个胎龄8.5、10.5、12.5、14.5 d的比较试验中,原代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的最适胎龄为12.5 d,细胞贴壁迅速,12 h已完全贴壁,增殖速度快;在所进行的不同时间5、10、15、30 min的胰蛋白酶消化中,最佳时间为5~10 min;在所进行的5个血清浓度7%、9%、10%、11%、13%的比较试验中,添加11%胎牛血清浓度培养效果最佳,从3~5代增殖倍数稳定在1.35左右,传代时间也相对较长。以上结果表明,采用12.5 d胎鼠,胰蛋白酶消化5~10 min,在含有11%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MEF细胞时,原代和传代效果最好,传代至第3~5代时细胞生长增殖最旺盛,处于对数分裂期,适宜作为饲养层细胞与体细胞核移植细胞核供体。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血清浓度对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在不同培养时间(3 d、5 d、7 d、9 d),对不同血清浓度(5%、10%、20%、40%)的培养基培养的试验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增殖生长曲线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对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生长曲线和细胞学形态均有影响,其中10%血清浓度组、20%血清浓度组的乳鼠心肌细胞与其他2组细胞相比培养情况最好,形态完整,折光性好,存活率相对较高且稳定,细胞增殖明显,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最佳血清浓度为10%、2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LMH细胞进行驯化,获得一株可全悬浮培养的LMH细胞,命名为LMH-S。此细胞可适应无血清、高密度悬浮培养,以初始细胞密度0.5×106/mL~1×106/mL接种,细胞密度最高达6×106/mL。研究确定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LMH-S细胞制备FAdV-4抗原的最优参数为:接毒时细胞密度2×106/mL~3×106/mL、接毒量0.1MOI~1MOI、接毒后48 h~72 h收毒,所获抗原病毒含量不低于109.25TCID50/mL。试验鸡分别免疫0.02 mL、0.05 mL、0.1 mL、0.3 mL疫苗,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10、10/10、10/10、10/10,表明疫苗有效性良好。本试验成功建立了LMH全悬浮培养细胞株,确定了FAdV-4抗原的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验证了悬浮培养抗原的免疫原性,为高效FAdV-4灭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旨在筛选伪狂犬病病毒(PRV)敏感的BHK-21细胞并分析其生长和病毒增殖特性,优化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培养和病毒增殖条件,建立生物反应器培养BHK-21悬浮细胞增殖PRV工艺。本研究利用响应面和单因素优化法,以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TCID50病毒滴度等参数为指标,优化1.2 L生物反应器中BHK-21悬浮细胞的最佳培养和增殖病毒条件,在5 L生物反应器中进一步批培养验证。结果显示,筛选获得PRV高敏感的BHK-21-02贴壁细胞和BHK-21-XF02悬浮细胞各1株,BHK-21-XF02悬浮细胞在含3%血清的SLM-BHK低血清培养基和SFM-BHK无血清培养基中均能实现良好的生长和病毒增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密度1.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120 r·min-1、DO值40%,5 L反应器批培养72 h细胞密度可达(7.61±0.18)×106 cells·mL-1、细胞活率为(96.93±1.18)%。利用单因素法优化得到1.2 L反应器最佳病毒增殖条件为MOI 0.001、培养温度37℃、细胞密度2.0×106cells·mL-1、搅拌转速80 r·min-1,5 L反应器批培养接毒后48 h病毒滴度达到最大值(7.13±0.11) lgTCID50·mL-1。本研究可为PRV疫苗相关研究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选取一株背景清晰、纯净的MDBK贴壁细胞,通过直接驯化和逐级降低血清相结合的办法,获得了一株可以在低血清培养基中全悬浮培养的MDBK细胞。该细胞在含0.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48 h后的细胞密度稳定在5.0×106/mL以上,培养72 h后细胞密度最高可达1.16×107/mL,且细胞形态良好,活力在93%以上,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应用筛选获得的悬浮培养MDBK细胞株分别接种伪狂犬病毒和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后,检测病毒敏感性。细胞在24 h均发生了皱缩,72 h大部分死亡。悬浮培养的MDBK细胞对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的滴度在24 h达到最大值107.6TCID50/mL,对伪狂犬病毒的滴度在48 h达到最大值107.6 TCID50/mL,说明虽然细胞的培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影响上述两种病毒在该细胞上的增殖特性。对MDBK细胞的全悬浮驯化研究可为相关病毒类疫苗规模化生产及工艺的升级改进提供细胞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采集自北京平谷某养殖场发病鸡中出现心包积液综合征症状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将病料接种LMH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在LMH上连续传代,取C5和C15代细胞毒分别接种3周龄SPF鸡进行致病性试验。根据分离病毒在LMH上的CPE特征、病毒血清中和试验、Hexon基因序列比对分析、SPF鸡致病性回归试验,表明从发病鸡病料中分离的一株病毒为血清4型禽腺病毒;病毒在LMH细胞盲传3代后,就能很好地适应细胞培养,出现禽腺病毒典型的CPE;培养至第10代,病毒在接种后72 h,病毒含量即可达到107.4TCID50/0.1m L的峰值滴度;接种细胞毒的SPF鸡出现4型禽腺病毒导致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异性剖检病理变化,两组接种鸡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0%。结果表明,研究分离到的4型禽腺病毒毒株对SPF鸡具有高致死率,但病毒经过细胞连续传代后对鸡的致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除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Beaudette株外,其它IBV均难以在体外细胞系中传代培养。为研究限制IBV体外传代培养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BV经典株M41囊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程度,结果显示M41可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侵入鸡细胞系LMH和DF-1,但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侵入的M41无法增殖。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M41易感组织气管、非易感组织脾脏及LMH细胞全基因组转录谱数据,结果显示宿主细胞粘附、细胞周期、p53及SRC可能是M41在体外培养细胞中增殖的宿主决定因素。本研究通过在2D培养体系中预先孵育Gelatin和3D培养两种方式来调节细胞粘附的物理环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可以促进M41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利用多种经典的细胞周期抑制剂及p53和SRC活性调控分子预先处理LMH和DF1,显示细胞周期、p53活性及SRC活性对IBV体外增殖无显著影响。表明细胞粘附特性是影响IBV体外增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IBV体外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鲤鱼鳍条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鲤鱼鳍条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摸索出最佳的培养条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取一小块鳍条组织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CO2等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对其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培养48 h可见组织块周围有细胞迁出,并形成生长晕,培养1周可形成单层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少量成纤维样细胞组成。本研究初步确立了鲤鱼的鳍条细胞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M199,培养温度为25~27 ℃,pH为7.2~7.6,CO2浓度为5%,原代培养血清浓度为15%~20%,连续培养12 d后可得到纯化的鳍条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物轮状病毒细胞培养的特性和适宜条件,为研发诊断试剂盒和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制备三种细胞培养液(A、B、C组),经对MA-104细胞培养,确定最适培养液,高倍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MA-104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加高糖DMEM的培养液(C组)培养时贴壁较快,生长良好,成本较低。传代18h后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细胞膜缩融合、细胞层裂开、出现细胞核固缩,空泡化、染毒的细胞出现大片脱落区域,最后细胞死亡脱落,随传代次数增加,病变程度加深,CPE出现时间加快。没有脱落的细胞出现拉网现象。当CPE达到90%的时候开始收毒。结论:PRV在MA-104细胞中能良好生长,培养的最佳条件为37℃5%CO2,2-3d,传代18h后出现CEP,随传代次数增加,病变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