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4月,山东省嘉祥县某兔场暴发疫病,该病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极强,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主要对该起兔病毒性出血症病例的诊治经过作一介绍,以期为养殖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兔病毒性出血症并发绿脓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病毒性出血症并发绿脓杆菌病的诊治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450045赵振芬1994年12月某兔场发生疫病,经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与绿脓杆菌混合感染所致。一、发病情况该兔场有仔兔480只,断奶后均接种过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疫苗。1994年12月仔兔长至...  相似文献   

3.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疫病,我国农业部兽医局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兔群中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则迅速蔓延至整个兔群,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为正链、单股RNA病毒,RHDV只有一种血清型,具有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的特性,血凝性与病毒感染和致病性密  相似文献   

4.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烈性、毁灭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免疫学技术的日臻进步,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各种检测方法不断改进完善。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毒分离、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RT-PCR、荧光定量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论述,旨在为不同实验室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及发展新型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为兔瘟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疫病,我国农业部兽医局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兔群中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则迅速蔓延至整个兔群,给兔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2月龄以内特别是1月龄以内的兔很少发病。其主要特征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等特点,常引起暴发性毁灭性疾病的流行,是  相似文献   

7.
正獭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为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列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2月龄以内特别是1月龄以内的兔很少发病。其主要特征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家兔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兔业.本文从家兔病毒性出血症发病特点、致病机理、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兔出血症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的成员之一,能够引起家兔的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2010年,研究学者首次在法国发现一例非典型兔出血症疫情,该病原与经典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基因序列差异明显,被称为RHDV2。研究发现该病原能够与经典RHDV发生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该病原能够感染幼龄家兔而且是唯一一个能够跨物种感染的兔病毒属成员。该病的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了以兔为中心的生态平衡。目前,该病毒尚未在国内有报道,但是不排除潜在的隐性感染。因此,对该病原的分析研究对于控制该病原的传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兔病毒性出血病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兔的急性、热性、败血性、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该病部分品  相似文献   

11.
兔瘟又名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是兔业养殖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养兔业的不断发展,兔瘟的发病情况也随之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呈现出早龄化、非典型性与散发性等特点。笔者通过对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从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免疫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够对该病进行更好的防控有所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兔病毒性出血症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形态及理化特性、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诊断、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的疫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农业部动物疫病免疫与诊断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4)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以急性、高度传染性、大面积死亡为特征的烈性家兔传染病.目前,使用兔出血症疫苗后该病得到了很好防控,但由于免疫程序不适当或因主观因素不免疫疫苗等原因,该病呈零星散发态势,给发病兔场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4.
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的防治一直是家兔养殖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有些养殖人员对该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常常导致疫病的发生,使养殖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发病特征及其防治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方案,期望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解决方法,助力家兔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2型(RHD2)又称兔瘟2型,是由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引起的危害家兔和野兔的一种新型高度传染性、急性致死性疫病。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通报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RHD2自2010年4月在法国首次报道后,主要在欧洲国家流行。  相似文献   

16.
兔瘟防治     
兔瘟是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简称,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2月龄以下的仔兔和哺乳期的幼兔很少发病.其主要特征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常引起爆发性毁灭性的流行,是严重危害养兔业健康发展重点疾病之一,经济损失巨大,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兔病毒性出血症(R H D)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兔的烈性传染病之一。该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在养殖生产中主要依靠接种脏器组织灭活疫苗进行预防,保护效果可靠。然而笔者在近几年的兔病临床诊断中,发现免疫后兔病毒性出血症病例时有发生,探析免疫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免疫程序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的关键。笔者发现发生兔病毒性出血症病例的养殖户在免疫接种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1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8.
兔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以急性、高度传染性、大面积死亡为特征的家兔烈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可由兔出血症疫苗得到很好防控,但由于免疫程序不当、主观因素导致免疫失败等原因,该病呈零星散发态势,给发病兔场造成严重损失。2010年4月底,江苏溧阳市某兔场发生兔子连续死亡情况,与专家联系,初步判断为疑似兔出血症病例,后经诊断为兔出血症,立即进行兔出血症疫苗紧急免疫,从而避免该兔场发生大规模爆发和死亡。  相似文献   

19.
兔病毒性出血症(RHD)又称出血性败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传染病。为了更好地加强病毒的检测与防控,需要更精确、方便的检测方法以满足科研和基层的不同需要,文章对近年来RHD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等,以期为RHDV的防控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hemorrhagic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毁灭性的传染病,给养兔业带来巨大损失。在该病检测与防控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兔瘟是对养兔业造成最大危害的一种重要病毒性传染病,具有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其病原体是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RHDV),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兔病毒属(Lagovirus)。1984年该病首次在中国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所有的致病菌株只有一个血清型,RHD导致家兔和野兔的高死亡率,个体感染后多在在48-72h死亡。病理变化为呼吸急促、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瘀血肿大和点状出血以及肝脏点状坏死。虽然细胞培养至今仍未实现,但经过许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还是取得诸多成绩,本文对近几年来有关兔病毒性出血症诊断、疫苗研制方面的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