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协优57肥东县3a制种,平均产量3.25t/hm^2。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3.0t/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母本有效穗300万 ̄360万/hm^2,总颖花数2.25亿 ̄3.00亿/hm^2,结实率45% ̄55%,千粒重27.0g。主要栽培措施:(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2)培育多蘖装秧;(3)加强大田管理,搭好  相似文献   

2.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塑盘湿润育秧抛栽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生产中要以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高产田块性状变异分析表明,早籼浙辐203塑盘湿润育秧抛栽单产450kg/667m2以上4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抛植密度(2.62~2.96)7)万/667m2,有效穗(25.71~27.04)万/667m2,每穗总粒数95.99—102.73粒,结实率79.15%~84.88%。性状指标为均值的情况下,预估单产475.4kg/667m2。  相似文献   

3.
协优57穗部性状及不同抽穗期分蘖成穗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协优57穗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1次枝梗数与2次枝粳数、2次枝梗结实率与穗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2次枝梗着粒密度与1次枝梗着粒密度都很稳定,变幅分别是1.206~1.267粒/cm与0.543~0.743粒/cm。(2)不同时期分蘖穗粒结构:秧田分蘖穗及主茎穗的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大田低位蘖次之;大田高位蘖最少。与汕优63相比:协优57秧田分蘖穗、主茎穗、大田低位蘖次之;大田低位蘖穗的穗粒数、结实率相关不大,而大田高位蘖穗的穗粒数、结实率较高。结论:协优57的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皖南19氮素和密度7500kg/hm^2的产量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两者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达到最高产量7954kg/hm^2时的施氮量是270kg/hm^2,密度是172万/hm^2苗,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每公顷540.9万穗,每穗44粒,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专家大田测产有关资料,对皖麦2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皖麦29的产量变异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引起;皖麦29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贡献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皖麦29每公顷6750kg以上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00~675万/hm2,平均每穗30~33粒,千粒重42~43g。同时指出为达到上述群体结构,皖麦29在高产栽培中应注意的3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种试验和肥料、密度、二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陇中引黄灌区小麦产量结构和调控措施。结果表明:适于该区的品种产量结构因素最佳组合是655.2万穗/hm2、穗粒数36、千粒重在41.9g以上。决定当地穗数的关键因素是基本苗,影响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药隔分化—四分体的持续天数,而粒重则受制于灌浆期绿叶面积和功能叶持续天数。创造合理群体结构的调控措施是播量控制在274.5kg/hm2;提高播种质量,使其基本苗达到537万/hm2;施肥量为P2O5101.7kg/hm2;N素为203.55kg/hm2,要适时灌抽穗水,以提高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7.
3个试点研究结果表明,协优9516是一个具有中上秧龄弹性的新组合。采用稀播一段育秧,30 ̄40d秧龄,产量达7.5t/hm^2以上,适宜的移栽叶龄为8.7 ̄10.1,以保证本田营养生长阶段出生的叶龄有3.7 ̄1.9张,实现270穗/m^2,每穗实粒数110粒,千粒重28g,单穗重3g左右。  相似文献   

8.
宁夏春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主成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条件下,11个参试品种单产在7035 ̄9180kg/hm^2之间,以宁春16号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品种间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59、1.940、1.409,表明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为千粒重。要注意的是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6和-0.906。品种分蘖力与成穗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通过主成份遗  相似文献   

9.
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5个杂交早稻组合生育期、单穴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1,2],认为影响杂交早稻产量的最重要因子为有效穗,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生育期。本文提出杂交早稻组合应符合“足穗、适粒和中熟”的要求。具体是: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单穴有效穗10个以上),穗型中等偏大(每穗总粒数125粒左右),全生育期115d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0.
高产杂交稻生长和产量边际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分析了高产杂交稻协优9308、两优培九和Ⅱ优7954的边行和中间行植株株高、物质生产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协优9308边行比中间行单丛增产93.8%,丛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57.1%,19.2%和3.5%。Ⅱ优7954丛穗数和穗总粒数分别提高64.4%和14.1%。两优培九丛穗数和穗总粒数分别提高53.9%和11.9%。在边行增产中,协优9308增穗增产贡献68%,增粒增产贡献32%。两优培九增穗增产贡献率达68.7%~82.3%,穗粒数增产贡献率达17.7%~31.3%。协优9308边行植株株高低于中间行植株约8.2%,而单株干物质生产量增加20.9%,穗重增加31.5%,穗着粒密度提高17.8%,边行植株收获指数提高8.8%。边行平均每穗粒数提高的原因是大穗比例增加,而较小穗比例略有下降。并就宽行稀植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 1999年省中籼区试及本所鉴定试验资料的相关及通径分析得出 ,有效穗数、最高苗数及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间均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产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增加每穗总粒数及单穗谷重均可提高产量 ,但同时还应该注重穗、粒重的协调。单产 10 .0 t/ hm2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在栽插 6 0~ 6 6万苗 / hm2的条件下 ,控制最高苗数达 370万~ 390万 / hm2 ,使有效穗达 2 5 0万~ 2 80万 / hm2 ,每穗总粒数 170~ 2 0 0粒 ,结实率 80 %以上 ,千粒重 2 7~ 2 9g。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博优湛19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频率分布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博优湛19的主要增产途径是增加有效穗,其次是争大穗。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是:5.4~5.7叶移栽,插植密度39.6~40.2万穴/hm2,施纯N170.7~175.8kg/hm2,P2O5125.4~130.2kg/hm2,K2O126.0~131.4kg/hm2,结合其它科学管理措施,可获得7875kg/hm2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协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最适宜的杂交籼稻协优084播期和栽插密度。[方法]在大田小区试验中,设4个播期: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5月31日,设5个密度:12万、18万2、4万3、0万和36万穴/hm2,研究不同的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协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协优084的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呈上升趋势。协优084随栽插播期的推迟,其穗长呈下降趋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其结实率、千粒重变化不明显,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协优084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中旬,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杂交稻Ⅰ特优3381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通径、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Ⅰ特优3381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等3个因素与产量关系密切;产量构成4个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实粒数(P5=0.8097)>有效穗(P3 =0.643 1)>千粒重(P7=0.581 3)>总粒数(P4 =0.118 5).[结论]在Ⅰ特优3381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协调好穗粒关系,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塑盘旱育抛栽高产栽培,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不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生产中要以每667m^2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产量模拟分析得出,抛植密度2.58—2.8127/667m^2条件下,浙辐203塑盘旱育抛栽单产575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有效穗28、69±0.7627/667m^2,穗总粒数114.78±2.43粒,结实率79.76%±2.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杂交稻I特优3381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通径、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I特优3381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等3个因素与产量关系密切;产量构成4个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实粒数(P5=0.809 7)有效穗(P3=0.643 1)千粒重(P7=0.581 3)总粒数(P4=0.118 5)。[结论]在I特优3381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协调好穗粒关系,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杂交稻荃优8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产量的影响最密切,有效穗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所起直接作用最大的是有效穗,其次为结实率、每穗粒数。其高产栽培应主攻有效穗,通过栽培措施尽量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并提出荃优822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柴春901是格尔木农场育成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经1997~1999年在乌兰希赛灌区试种,能正常生长。在每m^2穗数523~575情况下,敏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分别为:45.7个~48.3个,49.3g~50.6g,11.34t/hm^2~12.09t/hm^,比对照品种柴春018的每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产分别高-3.3%~2%,16.7%~32.7%,4.7%~4.8%,33.3%^  相似文献   

19.
对2011一2013年国家早籼迟熟组区试桂林试点的数据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早籼组合的总粒数、实粒数、有效穗有较大的变异空间,桂林稻作区早籼稻产量在7.5t/hm^2以上,产量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有效穗数267.4万~298.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0.0~125.8粒,结实率77.6%~84.3%,千粒重25.8~27.2g;影响参试品种(组合)产量差异的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粒数、穗型、粒重,其中粒数因子的贡献率最大,同时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笔者认为针对桂林稻作区的早籼品种选育,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注重选择大穗、重穗型组合,同时兼顾生育期、株高等其他性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矮秆大穗小麦品系94N4364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375~675万粒/hm^2)的增加,其产量有提高的趋势,但与相应种植密度的对照宁春4号相比,分别减产4.3%和7.8%。试验表明:矮秆大穗小麦品系的穗数、穗粒数多,并不意味着产量就高。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千粒重,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