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2013年延安百年不遇暴雨造成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侵蚀灾害严重、水土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选取安塞县马家沟流域曹新庄梯田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在进行野外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梯田在百年不遇暴雨条件下的梯级侵蚀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按高程最上级梯田侵蚀轻微,依次往下梯田侵蚀面积所占百分比逐渐增大并且增加明显,上部梯田主要以面蚀为主,仅发生轻微沟蚀,下部梯田面蚀、沟蚀都比较严重。梯田侵蚀量与梯田汇水面积、地表径流量等条件有关,影响梯田侵蚀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地表径流量。该区2013年6—9月延安百年不遇暴雨梯田平均侵蚀模数为20 659.7 t/hm2,超过该区平均年侵蚀模数的47.6%,6—9月月降雨量侵蚀的临界值为118.8 mm。布置水沙调控措施层层拦蓄径流是保证梯田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3年黄土高原延安地区发生的极端暴雨导致水土保持工程损毁严重,因此急需研究不同类型梯田抗御暴雨侵蚀防蚀效果。选取安塞县同一地区典型梯田—大棚、梯田—大田和梯田—水窖—苹果3种具有不同水沙调控措施梯田,根据暴雨前后野外监测资料,分析比较了3种梯田抗御暴雨侵蚀灾害的能力。结果表明:带有水沙调控措施的梯田防蚀效果明显好于无水沙调控措施的梯田。梯田—水窖—苹果侵蚀最轻,各阶梯田侵蚀等级均在中度侵蚀以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仅为2 177t/km2;梯田—大棚由于在大棚基部修建有排水渠道其侵蚀程度次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8 269t/km2,但棚面集流效率高使得各阶梯田土壤侵蚀等级都在极强度侵蚀以上;梯田—大田侵蚀最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3 921t/km2,由梯田顶部到底部土壤侵蚀逐渐加重,最下部3阶梯田累积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85.02%。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在梯田上因地制宜修建水沙调控措施,以调节水沙时空分布,保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白先发    高建恩        张元星  李慧娟    吴丽娜  高塞青  张英英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247-252
针对2013年延安地区极端暴雨径流侵蚀条件下土壤侵蚀严重、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对陕北安塞县方塔村带有水沙调控措施的梯田—水窖—苹果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定位监测,基于收集的降雨资料,研究该梯田内水沙调控措施在抗御暴雨条件下的防蚀作用和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该梯田能够抗御暴雨的冲刷,各阶梯田土壤侵蚀都在中度侵蚀以下,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仅为该区多年平均的1/7。集中性的高强度降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坡面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给出了适宜该区具有水沙调控措施的梯田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得到在I30=0.24 mm/min前提下,当年降雨量小于191.1 mm时,土壤能够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当年降雨量小于997.13 mm时,该区土壤侵蚀模数可控制在多年平均水平以内。梯田内修建的水窖、梯壁植草、地表枯枝落叶以及梯田质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抗御暴雨侵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增暖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变化导致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发生更为频繁,造成人口、农业经济生产、基础设施风险扩大的现实,以2013年造成延安多地严重受灾极端降雨特性及其对梯田侵蚀影响严重为例,基于延安站多年逐日降雨资料和梯田侵蚀实地测量资料,分析了该极端降雨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梯田侵蚀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延安2013年降雨总量达到959mm,比1951—2012多年平均降雨量高出448.8mm,其中7—9月降雨量达到761mm,占全年降雨量的79.4%,最大月降雨7月为568mm,达到万年一遇标准;(2)延安2013年极端降雨侵蚀性降雨和暴雨次数多,暴雨总量大,同时降雨出现短历时中强度、中历时高强度、长历时强侵蚀弱输沙的新变化;(3)延安2013年极端降雨下连片梯田侵蚀剧烈,侵蚀模数和相对高差与汇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梯田中下部侵蚀严重,最大土壤侵蚀模数达到54 049.50t/km2,该研究可为水土保持农业梯田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将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有效应对该类极端降雨采取永久措施和临时措施及适应性调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西南黄壤和西北黄土坡面侵蚀产沙规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地区之一,黄壤是该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本文基于贵州省毕节市与陕西安塞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对比分析降雨与坡面径流深、产沙模数等关系,研究次降雨坡面侵蚀规律.结果表明:黄壤坡面产流产沙主要来源于大雨及暴雨,受降雨量影响最大,数量上小于黄土坡面;黄壤坡面产流与降雨量相关性大于与其与时段降雨强度相关性,黄土坡面反之;随降雨级别增大,黄壤坡面产流与降雨特征关系由无规律变为线性;时段降雨强度与黄壤坡面产沙呈指数关系,与黄土坡面呈幂函数关系;缺乏过程资料时,可采用M=0.54e011p预测黄壤坡面次降雨侵蚀量;降雨侵蚀力与产流产沙呈线性关系,单位降雨侵蚀力引起的产流产沙量黄壤坡面均小于黄土坡面;坡面产流与产沙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产流量相近时,黄壤坡面产沙量略小于黄土坡面.研究结果表明黄壤坡面侵蚀量小于黄土坡面,但由于其土层薄,侵蚀程度仍十分严重,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利用径流小区观测法,对裸露、覆表土撒播草灌、撒播草灌3种处理的粉煤灰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渣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渣的特征,并对不同措施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观测期内总降雨量为1 635.3mm,总降雨历时为791.09h,降雨集中在4—9月,降雨量为1 160mm,累积降雨侵蚀力达到7 216.22(MJ·mm)/(hm~2·h),占全年的92.41%。7月降雨量最大,达到409.60mm,平均雨强为4.61mm/h,I30最大到67.2mm/h;降雨以大雨、暴雨为主,降雨量达828.9mm,占50.69%。(2)产流产渣集中在4—9月,3种措施产流量分别为1.67,2.27,1.49m~3,产渣量分别为0.39,1.39,0.33kg,7月产流产渣最多,分别为0.72,1.06,0.67m~3和0.30,0.90,0.21kg;3种措施暴雨的产流产渣量最多,分别为0.82,1.16,0.80m~3和0.19,0.62,0.17kg;(3)降雨量与产流产渣的相关性最大,其次为I30、再次为降雨侵蚀力,与降雨历时相关性最小。产流产渣与降雨量、I30呈多项式函数关系,与降雨侵蚀力呈线性关系,与降雨历时线性关系不明显,产渣与产流呈多项式函数关系。(4)覆表土撒播草灌小区产流量、产渣量、侵蚀总量均最大,分别为2.98m~3,1.59kg,31.81t/hm~2,裸露小区次之,分别为2.24m~3,0.54kg,18.23t/hm~2,撒播草灌小区最小,分别为2.98m~3,1.59kg,31.81t/hm~2。与裸露相比,撒播草灌后产流量减少14.73%,产渣量减少5.56%,侵蚀总量减少40.65%,撒播草灌对粉煤灰减流减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洞穴侵蚀过程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洞穴侵蚀的产流产沙过程,在晋西黄土高原离石王家沟的一条支沟内连续2年开展了定位观测,初步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6个洞穴系统的降雨产流和侵蚀产沙规律。洞穴产流量占试验区域总产流量的42.9%-52.5%,产沙量占23.5%。黄土高原洞穴侵蚀防治的重点应是梯田和缓坡地。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对不同水保措施的评估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三峡库区王家桥小流域的侵蚀产沙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坡耕地对全流域侵蚀产沙量贡献最大;然后针对治理坡耕地的坡地改梯田和种植植物篱这2种水保措施进行了10年的模拟评估比较,发现坡耕地改为梯田在侵蚀产沙控制方面效果较好,然而种植植物篱措施在保持土壤养分、投资回收等方面的作用却优于坡改梯的措施.总体而言,种植植物篱措施更符合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战略.  相似文献   

9.
石质丘陵山地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蓟县白马泉小流域资料,对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初步研究。降雨是该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动力成因之一,在同一降雨条件下,试验小区产流量的顺序为,荒坡>松树>梯田>紫穗槐;年降雨量与径流量呈线性相关关系;有效降雨量与径流量呈幂指数关系;年降雨量与输沙量亦呈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鲁中南山丘区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求鲁中南山丘区坡面侵蚀规律,选取山东省泰安市药乡小流域,以4个坡面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实测资料为基础,探究不同措施下各小区产流产沙的差异性和导致产流的降雨量临界值,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探究径流泥沙与降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导致径流产生的降雨量临界值表现为裸地农地草地,草地临界降雨量分别比梯田种植、横坡种植、裸地高0.2,2.8,3.8mm;(2)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各小区产流产沙均为裸地最大,其中产流量约为农地的1.3~4.3倍,约为草地的2.8倍;产沙量约为农地的3.1~10.4倍,约为草地的77.6倍;产流开始时间以裸地最早,草地最晚,二者之间相差37min,结束时间正好相反;(3)通过对不同降雨因子与产流产沙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除降雨历时(D)外,其它降雨因子均与产流、产沙量有较好相关性,其中与降雨量(P)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贾立志    高建恩    许秀泉    白先发    张元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5
针对2013年6—9月份安塞县马家沟多级梯田遭受暴雨侵蚀严重等问题,运用新一代水蚀预报模型WEPP模型对马家沟多级梯田在暴雨条件下的侵蚀情况进行模拟,并将WEPP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WEPP 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丘陵区多级梯田在暴雨条件下的径流量以及土壤侵蚀量,随着梯田级数的增加,WEPP模型对径流量与侵蚀量的模拟精度逐渐降低。由于受该区地下水的影响,模拟径流量总体小于采用径流系数法算得的径流量,由于梯田田埂的防蚀作用,模拟土壤侵蚀量总体大于实测侵蚀量。研究为黄土丘陵区梯田防蚀以及梯田修筑提供科学依据及有效方法,为黄土丘陵区多级梯田的暴雨侵蚀预测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措施的蓄水保土和固碳减排效应,为改善云南山区红壤坡耕地土壤侵蚀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松花坝迤者小流域1a的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对有、无等高反坡阶措施条件下的坡面产流产沙和土壤有机碳流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泥沙作为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载体,因其流失所致的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5%以上,最高达95.38%;(2)等高反坡阶具有显著的蓄水减流和保土减沙效应,其减流率在5.56%~53.91%,减沙率在18.84%~83.11%,产沙调控作用更优;(3)雨季前后,原状坡面小区土壤碳储量减少率达9.90%,明显高于等高反坡阶小区土壤碳储量的减少率3.99%;(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2个小区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率与降雨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但与降雨侵蚀力显著相关(p0.05)。径流、泥沙与2个小区有机碳的流失率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等高反坡阶通过改变地表微地形,减少了坡耕地有机碳的输出。  相似文献   

13.
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径流小区法,长期(1996-2006)定位研究福建中部尤溪县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11年平均年降雨量1575.5mm,平均年蒸发量1461.1mm,5月、6月、8月是强降雨高发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期;2)在山地果园开发中,平台开垦的径流系数为0.0688,明显小于顺坡开垦(0.2865);3)植草能使果园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0.8%-0.9%;4)顺坡清耕区侵蚀模数为2388.2t/(km^2·a),梯台清耕区土壤侵蚀量达10.3kg/m,土壤侵蚀主要源于台壁受冲刷,顺坡植草区、梯台植草区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泥石流小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对流域内坡面侵蚀的影响和作用,为泥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白龙江流域一级支沟——甘家沟泥石流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已建的5个径流小区(裸地、坡耕地、草地、土坎梯田、经济林地)连续5年的观测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法,选择降雨量(P)、降雨历时(D)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3个降雨指标,将该流域46次侵蚀性降雨事件划分为3类雨型(Ⅰ型、Ⅱ型、Ⅲ型),以平均径流系数和平均土壤流失量为主要指标,定量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雨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和作用。[结果]径流和土壤流失对降雨的响应存在差异,平均径流系数为Ⅰ型降雨最高,其次为Ⅲ型和Ⅱ型降雨;土壤流失量为Ⅱ型降雨>Ⅰ型降雨>Ⅲ型降雨。最大30 min降雨强度与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系数和土壤流失量的正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降雨量、降雨历时。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径流系数为裸地>经济林地>坡耕地>草地>土坎梯田,土壤流失量为裸地>坡耕地>经济林地>草地>土坎梯田。降雨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下,径流...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的梯田和淤地坝措施发挥了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个措施的减水减沙效应,对坡沟治理措施综合配置协同调控水沙过程的作用一直认识不清。因此,该研究为解析梯田和淤地坝措施对水沙过程的协同调控效应,构建了10个坡沟系统物理模型,设置了对照组(CO),单一措施组(梯田措施(T0),4种因淤地坝淤积导致坡沟区域的坡长缩短(L1、L2、L3和L4))和组合措施组(梯田与4种因淤地坝淤积导致坡沟区域的坡长缩短的综合配置(T1、T2、T3和T4)),进行降雨强度为90 mm/h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量化不同试验方案下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1)梯田措施和淤地坝淤积导致坡沟区域坡长缩短均有效调控了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过程,梯田能分别减少46.30%~83.59%的径流总量和25.82%~82.41%的泥沙总量,淤地坝导致坡沟区域坡长缩短能分别减少7.87%~33.42%的径流总量和10.20%~30.57%的泥沙总量。2)不同试验方案下坡沟系统的产沙率和产流率之间满足线性关系,而累计产沙量和累计产流量满足幂函数关系。3)综合措施配置发挥了“1+1> 2”的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6.
不同治理措施在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云南省抚仙湖流域澄江尖山河小流域坡耕地建立了野外标准径流小区,并布设了1.2m宽等高反坡阶和2.0m宽草带两种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观测次降雨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并与原状坡耕地进行对比,分析两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两种措施之间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差异性均显著。修筑等高反坡阶的地表径流深为113.64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61.9%,土壤流失量为714.7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7.4%;布设草带的地表径流深为82.76mm,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72.2%,土壤流失量为370.1t/km2,比原状坡耕地减少了88.3%。(2)两种措施之间的减流和减沙效益差异性均显著,等高反坡阶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57和0.97,草带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指数平均分别达0.79和0.76。(3)两种措施均大幅削减了地表径流和泥沙的氮、磷养分输出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保肥作用。与原状坡耕地相比,等高反坡阶对总氮削减率为81.9%,对总磷削减率为44.3%;草带对总氮削减率为74.7%,对总磷削减率为83.7%。  相似文献   

17.
The severity of soil erosion is considered to vary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bench terrace and the ground cover conditions. Erosion losse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based on 20 m × 5 m erosion plots on a 21 per cent slope in Southern China. Five plot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Rainfall,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from plots were recorded for 5 years (2001–2005) and which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terraces on sloping red soil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nting of grass on the ris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the next most important factor w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nd built on the edge of the terrace. Although the terrace bed slope (slope < 5 degrees)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unoff, it does benefit the soil. A terrace combined with vegetation measures is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Among various terraces, the level terrace (i.e. grass planted on the riser and bunds built on the edge of a bench terrace) is apparently the most beneficial for soil conservation purposes, indicating that this type is an excellent choice for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sloping red soil in Southeastern China.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作物需水与降雨径流调控的隔坡梯田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作物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基于作物需水过程和降雨径流调控理念,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梯田模式下春玉米生育期的降雨、径流、入渗、蒸发、土壤水进行作物生育期需水耗水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单一模式隔坡梯田不能完全解决春玉米需水与天然来水在时间上的错位问题,且一般情况下需要1∶6~1∶8平坡比收集降雨径流,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结合水窖,不但能大量节约土地资源、满足作物需水,且隔坡梯田作物年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较无隔坡条件均增加50%以上,基本实现作物增产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双重目标;得出的典型模式隔坡梯田平坡比取值参考表可供黄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设计规划参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与水窖蓄水配合,不但可满足作物生长过程需水,而且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是适宜推广的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方式,这对坡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