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西走廊地区9个已建成的典型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首次指明国内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范围。结果表明:光伏发电项目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道路区(27.17%)〉其他防治区(1.77%)〉管理区(1.18%)〉施工营地区(1.15%);挖方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道路区(30.45%)〉管理区(1.82%)〉施工营地区(1.48%)〉其他防治区(1.15%),光电池板布置区和道路区是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419。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实践,对黑龙江省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风电场工程建设周期短、扰动强度差异显著、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具有点线面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的水土流失特点;运输道路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运输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升压站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了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坝上风电场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分区、防治重点及植被恢复措施。结果如下: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为风电场工程的特殊性与坝上水土流失特征的相互耦合的表现;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点状与线状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土石方量较小、弃渣相对较少,水土流失重点在施工建设期等;风电场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升压站、风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和弃渣场等6个区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重点各有侧重;坝上风电场建设区的植被恢复可采取封育恢复自然植被,清理表土集中覆盖、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植被及人工植被建设3类途径。  相似文献   

4.
结合光伏电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调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实践,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光伏电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分区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该区内光伏发电场项目建设施工扰动及水土流失具有植被片状损坏、分区扰动差异、建设周期短且扰动集中和点、线、面侵蚀共存、水蚀和风蚀兼有等特点。将光伏发电项目划分为光伏阵列场区、场内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升压站区和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并分区针对性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山地型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风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大量风电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调整区域能源结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问题,不仅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而且会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风电场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多种侵蚀形式并存、扰动地表面积大、影响范围广、土壤侵蚀集中在施工期等特点。分析总结了山地型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要结合同类工程现场调查,综合确定风机区、道路区等直接影响区的范围;有关风速的介绍不能照搬当地气象站收集的资料,要查阅主体设计报告中工程区的近地面风速;项目土石方平衡要结合工程实际分区进行计算;在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中要考虑对风力侵蚀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6.
风电场通常位于高海拔山地区,水土流失风险高、危害大,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以江西省吉安市华润峡江玉峡风电场工程为例,从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挖填方量等方面分析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探讨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治重点。结果显示:风电场风电机组区和道路工程区是新增扰动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主要区域,也是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施工期第1年布设完毕,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单台风机挖填方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小于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表明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挡土埂和挂网喷播植草是两种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为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风能无须使用传统能源,风能产业未来5 a发展潜力巨大。瓦房店市风电产业兴起于2008年,截至2011年,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风电场工程有1项,正在建设中的风电场工程10项。瓦房店市属于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难免产生水土流失。其特点:破坏范围较大、流失形式多样、流失危害潜伏。治理措施概括为6个字:分区综合防治。依据风电机组区、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变电所区(含建材加工场)各自特点,分别采取表土处理、边坡防护、修建截排水沟、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8.
浙江沿海风能开发前景广阔,近些年逐步进入风电开发的高峰期,风电建设中场内道路挖填、风机场施工等扰动剧烈,在沿海大风及暴雨侵袭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已成为沿海风电开发的环境关注重点。国电电力宁波穿山风电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设计,规范过程管控,积极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根据宁波穿山风电场工程实践,对沿海山地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山地风电项目区水土流失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江西山地风电项目建设特点,研究山地风电项目区水土流失的特征,并提出防治重点和措施建议,以期为山地风电项目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方法]以江西省6处典型山地风电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定量分析项目占地、土石方、水土流失等水土保持指标特征。[结果](1)单台风机平均占地2.44hm~2,挖方4.51×10~4 m~3,弃方1.44×10~4 m~3,新增水土流失量364.38t,每1kW容量平均占地11.63m~2,挖方2 148.91m~3,弃方684.53m~3,新增水土流失量0.17t。(2)道路工程区、风机机组区、弃土场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总量的53.87%,21.84%和10~.13%,是山地风电项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结论]结合山地风电项目的区域环境特征,提出应注重道路工程区和风电机组区选线(址),优化竖向设计,减少挖填土石方数量,从源头上减少对区域土地和植被的破坏;其次要注重表土和植被资源保护与利用、道路工程区和风机机组区下边坡拦挡防护与排水措施设计,恢复和重建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近年来我国风电工程发展迅猛。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在分析风电场建设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的基础上,以原平市某风电场为例,提出了分区应采取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生产建设项目引发的水土流失影响综合指数,为水土保持科学分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8个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31类生产建设项目中,筛选出国家、省、地(州、市)、县(区、市)共2 227个项目,收集每个项目的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植被面积、土石方挖填总量、永久弃渣量、是否涉预防保护区及地貌类型等13项水土保持相关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水土流失影响等级)、准则层(生产建设项目类别)、约束层(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指标层(水土流失相关指标)4个层次。[结果]线性工程的影响指数基本呈现出:西南岩溶区(西南紫色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南方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北方风沙区的趋势。点式工程在西南岩溶区和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高,而在北方风沙区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较小。[结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指标体系中层次划分合理,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可以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的水土流失影响潜在值。  相似文献   

13.
以酒泉市戈壁荒漠区的9个已建成的典型风电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该项目的工程性质、占地面积、挖填方量及施工工艺等资料,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了戈壁荒漠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建立了国内荒漠戈壁区风电场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众值范围。通过计算得出,戈壁荒漠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314 0。  相似文献   

14.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山东省潍坊市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损益分析,评价当地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影响程度。[方法]以潍坊地区S220,S221,S321和S327这4个公路建设项目为例,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模型定量计算其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结果]S220,S221,S321和S327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分别为0.194 2,0.158 8,0.175 8,0.167 1,全部低于全国公路项目SWII的平均值,表明潍坊地区公路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程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平均项目占地面积(4.82hm~2/km)和影响范围(0.91hm~2/km)较小,土石方挖填量(5.06×104 m~3/km)和弃渣量(400m~3/km)较少,影响时间(21个月)短,水土流失总量(437t/km)不大。[结论]针对不同的公路建设项目,可通过减少项目的占地面积和影响范围,减少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特别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来进一步减弱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路建设带来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影响到环境,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为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保障公路正常安全运行,促进路域生态系统的建设,结合公路施工过程和特点,探讨公路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型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温湿度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结果]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相对湿度增加3.93%,这种影响在较干日和夜间表现的更明显。在布设光伏电站后风向由原来的东北风转为以东风为主,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局地风向更加单一。对于风速而言,在布设光伏电站后大风速出现的比例显著降低。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风速减小了53.92%。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20,40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7.20%,16.75%和16.09%,对浅层的影响大于深层。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其他要素更显著,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cm平均土壤湿度增加了71.61%。[结论]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的湿度增加;风向变得单一,风速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和土壤湿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杨勇  李荣  郭苏  刘德有 《农业工程学报》2020,36(15):217-226
容量优化对提高风电-光伏-电池混合发电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容量优化的精度,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蜂群算法的容量优化方法。首先,在建立组件模型、设计能源管理规则库的基础上,以最小化单位度电成本为目标,以系统缺电率为约束,建立了混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模型;其次,通过在蜂群算法雇佣蜂阶段中引入差分进化算子,提出了一种改进蜂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并通过与蜂群、差分进化算法对比,验证了改进蜂群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别在不同缺电率要求下优化混合系统容量,得出了单位度电发电成本与缺电率的关系,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了设备价格,气象等因素对单位度电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电率为3%时,混合系统总投资成本为779 564.26 美元($), 其中,光伏、风电、电池及变换器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33%、29%、34%和3%,单位度电成本为0.3494 $/kWh;单位度电成本随缺电率增加而下降且下降速率逐渐降低;单位度电成本在组件价格方面受光伏组件价格影响更明显,在气象方面,受风速均值影响更明显。该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设计混合系统容量,促进风、光资源互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