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牧民的生态环境行为受制于牧民的社会观念,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对牧民社会观念带来的影响是牧区环境不断改善的必要前提。本研究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内牧民的社会观念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维权意识影响指数为3.53,影响程度较高,但全区仅有41.13%的牧民选择维权,农区要好于纯牧区和半牧区,牧民的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监督意识影响指数为4.02,影响程度很高,受牧民文化程度的影响,在半牧区和农区表现较为强烈;(3)牧民对环境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环保意识的影响较为深刻,影响指数为3.95,且3组之间差异不大;(4)生态补偿对牧民参与意识的影响指数为3.94,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导致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受到更大影响。从整体来看,生态补偿的实施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牧民的社会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纯牧区牧民具有更好的维权意识,而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则对监督意识、参与意识具有更深感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新疆福海县的草场放牧程度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对第一期生态移民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福海县第一期生态移民并没有解决人畜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春秋牧场和夏牧场仍严重超载,超载率达到77.1%和74.8%。二期生态移民工程虽然对草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且会影响移居地的生态环境,但围封禁牧、舍饲圈养、退牧还草、多元化生产经营等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遏制了草场的退化,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民对参与式水资源管理的认知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促进农民充分参与水资源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方法]以甘肃省高台县农户为对象,运用参与式调查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民对参与式水资源管理的认知和响应。[结果]农民的认知程度对其满意程度和参与意愿路径系数分别为0.18(t=4.08)和0.42(t=7.03),满意程度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45(t=3.86)。(1)农民的认知程度对其满意程度和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满意程度对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对认知程度影响最显著的外生结构变量为个人因素,观测变量为自信程度和受教育程度;(3)对影响满意程度影响最显著的外生变量为生产状况,观测变量为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家庭人均纯收入;(4)对参与意愿影响最显著的外生变量为家庭特征,观测变量为家庭人均纯收入。[结论]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知水平;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和满意程度;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为农民参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县人户调查,运用灰色关联法,对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退耕还林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改变农户家庭收入构成直接影响到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邓志英  黄毅  魏勇军  王染  黄玉屏  黎博 《土壤通报》2022,53(6):1295-1303
  目的  研究我国农村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农户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影响因素,为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长期治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343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愿意参与重金属污染轮作休耕治理(?0.1341);农户参与意愿与受教育程度(?0.098)、家庭收入(0.2591)正相关,但与年龄(0.2036)负相关;农户参与意愿与轮作休耕治理政策了解程度(0.3049)、治理过程评价(0.0985)正相关,参与意愿受亲朋好友(?0.1110)影响较大,由于信任度原因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政策宣传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较小;农户参与意愿与轮作休耕后家庭收入变化(0.4851)正相关;农户参与意愿与自有耕地污染程度(?0.3995)负相关,与农户对环境关注度(?0.1953)呈负相关。  结论  农户个体特征及基本情况、参与后的家庭收入变化、耕地污染特征及对环境感知、政策宣讲及实施过程对农户参与意愿具备实质性影响。因此,要提高基层村组在政策宣讲和政策执行过程在农户心中的信任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降低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增加农户家庭收入,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从环境保护和收入层面加强治理的预期效应宣传,逐步消除农户污染治理与自身收入平衡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农牧户作为退牧还草技术的实施者和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技术的感知度和认可度对于调整和完善退牧还草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草地荒漠化典型区域——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包括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相宜性、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5个方面的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牧户视角对内蒙古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农牧户视角的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为0.469 8,说明农牧户对于退牧还草技术的综合评价处于中等水平,技术满意度一般,技术可持续性较弱。具体表现为农牧户对于技术自身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修复功能持以肯定态度,生态效益评价较高;而对于经济效益和技术可持续性评价较低。2)分项退牧还草技术评价结果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技术相宜性、技术效益、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推广潜力。3)分区域研究得出,鄂托克旗退牧还草技术综合评价的区域差异性较小。因此,退牧还草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农牧户对于该项技术的满意程度,为退牧还草技术的持续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出发,就当前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寻求优化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的对策。[方法]选取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作为具体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农户积极主动响应,有些只是被动响应。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丹徒区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农户的年龄、化肥的使用情况,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重要性和前景的判断这4个因素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艳芹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318-323
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基于2001—2012年新疆布尔津县主要农作物类型、产量、牧民定居数量等统计数据和376名移民农户的调查数据,借助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牧民定居政策对移民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定居政策可显著提高移民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而户主从事农业生产时长、是否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户主接受过政府的农业技能培训和参加农业合作社、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农资价值等变量对农业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户主性别对农户农业生产负向冲击具有显著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和户主是否为村民代表等两个变量则对移民农户农业生产没有影响。结果说明在生态脆弱地区,合理的牧民定居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户应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而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定居牧民通过农业生产实现安稳致富。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牧民生态意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真实了解草原生态脆弱区牧民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水平,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区域,本文对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知识、牧民对草原生态破坏及草原生态保护的理解水平与态度、对草原生态保护的现实理解以及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预期行为水平5项内容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尽管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牧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但都表现出"知"相对较强,"意"与"行"相对较弱的情况,"知"、"意"、"行"3层次上存在相互脱节状况.要改善这一状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不仅要加强生态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草地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与法律建设,实施经济性惩罚等措施以提高生态意识的"意","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胡靖  何贵勇  闫俊  陈晗  尹鑫  李兰平  杜国祯 《土壤学报》2016,53(6):1506-1516
不同强度、季节的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放牧管理措施,在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生态过程发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地区放牧对土壤线虫群落的研究甚少。本文调查了放牧(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线虫群落受到放牧、时间以及放牧和时间共同作用的影响;食细菌线虫、植物凋落物生物量、根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在轻度放牧草地内最高(p<0.05);杂类草生物量在中度放牧草地内最高;杂食线虫数量在重度放牧地内最低(p<0.05)。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与土壤线虫群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食草动物主要通过植物群落影响植食和食细菌线虫,进一步的研究应针对植物群落多样性以及个体特征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剖析粮食生产核心区内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差异,为制定相关差异化政策,引导农户加强对耕地的监督和保护提供支持。[方法]选择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周口市为样本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乡村参与性评估法(PRA)对各类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认知与行为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兼业程度的加深,各类农户对耕地重要性和多功能性的认识、时间投入偏好、对耕地保护前景的信心、对农业污染的防范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得到补偿后参与意愿、追加补偿到耕地的意愿、定期施用有机肥或采用过测土配方施肥、制止他人破坏耕地的比例都呈现出缺失型(Ⅰ)基本型(Ⅱ)自然资产型(Ⅲ)人力资产型(Ⅳ)。(2)影响各类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各自差异。相同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投入偏好、补偿意愿。户均年龄高,家庭劳动力少的缺失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户主年龄、务农人数、补偿方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家庭毛收入、经营土地面积、耕地破碎度;从事短期兼业且非农收入较高的自然资产型农户影响因素还包括非农收入比、粮食种植经济效益、农户兼业;长期居住城镇,较少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耕地经济区位、当期粮食价、政策性补偿方式。[结论]农户作为耕地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其认知与行为很大程度决定着耕地保护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牧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对农牧户生计资本的空间分异和生计策略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为降低农牧户的生计脆弱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框架出发,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甘肃省2017年批准建立的玛曲、民勤、山丹县和凉州区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最为丰富,自然资本最为缺乏,非农型农牧户拥有的生计资本整体优于纯农型。耕地(草地)面积、耕地(草地)质量以及生产工具显著正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家庭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结论]应加大封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加强农牧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型,实现生计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选择试验法的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算北京市城乡居民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检验二者的支付意愿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制定面向对象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方法]采用选择试验法(CE),R统计及部分经济学模型。[结果]农村居民对保护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分别为67.24,113.75,51.47元/a,而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分别为58.07,66.40,150.80元/a。[结论]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个体支付意愿与其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家庭抚养人口数显著相关;从二者耕地功能需求的角度看,城乡居民对耕地各项功能需求最高的分别为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在需求差异的驱动下样本在选择集中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偏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干旱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经营耕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气象资料和野外风蚀试验,分析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显著,在不同利用类型的人工草地中羊草地较苜蓿地减蚀效果显著,天然草地中滨草地减蚀效果优于蒿草地,人工草地较天然草地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农田用地中耕翻地土壤风蚀量最高,未留茬免耕玉米地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46.7%~48.6%;作物留茬地土壤减蚀效果显著,且留茬作物不同,减蚀效果差异明显,玉米留茬较耕翻地风蚀量减少了58.1%~63.5%,荞麦留茬较耕翻地减蚀率为50.5%~54.6%。在不同地形坡地中迎风坡风蚀量高于背风坡3.12~3.73倍。[结论]应在该地区适宜增加人工草地种植面积,减少冬春季节耕翻地面积,减少迎风坡土地的开垦利用,在冬春季节采取地表覆盖或者作物收获后留茬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土壤风蚀程度。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户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行为是耕地质量变化的直接推动者,农户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直接影响耕地现实生产能力。该文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重庆市大足县耕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发现研究区水田自然质量等级以二等地和三等地为主,旱地以一等地和二等地为主,耕地自然质量总体偏高;但耕地自然质量仅仅是耕地自然属性的反映,因此在基于对研究区农户行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影响力系数”对耕地自然质量进行修正,并将农户收益作为耕地质量货币化价值的表现,进一步讨论了耕地自然质量和农户投资结构对这种价值的影响以反映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耕地自然质量指数和农户收益间的数学关系以三项式模型、二项式模型等曲线方程模拟效果最佳,重庆市大足县大部分乡镇都是受到某单一投入因素的制约,通过分析弹性系数大小可以调整研究区农户投资结构。该文阐明耕地质量不仅仅取决于耕地自然属性,还受到农户行为诸如投入水平、管理方式、种植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应进一步规范农户行为以提高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强  邓军  毛瑾  朵莹  程杰  郭梁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1):29-34,40
[目的]探究半干旱区草地根际土壤碳氮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封禁年限响应特征,为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判定等提供依据,并为确定合理围封年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干旱草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放牧地与围封10,25,35 a样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