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播期防治秋萝卜花叶病毒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叶病毒病造成青萝卜叶片皱缩、丛生,叶色退绿、斑驳(花叶)等症状,萝卜块根生长后期或经贮藏后,木质部部分组织变红褐色,萝卜品质严重下降。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萝卜花叶病毒病病株率、褐心率依次降低。潍坊市棉花研究所试验田8月20日、8月25日播种的病株率分别为16.0%和9.0%,褐心率分别为1.67%和0.00%;寒亭区东夏庄试验田8月20日、8月25日播种的病株率分别为10.67%和8.0%,褐心率分别为4.58%和0.42%。潍坊市秋萝卜最适播种期为8月15-20日。  相似文献   

2.
《湖北植保》2012,(5):35-35
一是提早播种,青枯病一般5月上中旬发生,为了避免发病高峰期与结果盛期相遇,可提早播种期。  相似文献   

3.
鼠害是我地花生播种期的一大劲敌,花生播种后,常因老鼠危害引起缺苗、断垄,受害严重丘块甚至重播。播种前后于田间投放毒饵,对减轻老鼠危害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工作量大,成本高,且在老鼠密度较大的情况下,仍处于被动。为此,我们于1987—1989年连续3年进行了不同方法对花生播种期鼠害防治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的24品种(组合),各自分不同播种期播种,调查黑条矮缩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以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个类型中,籼稻发病最重,粳稻和糯稻次之,杂交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水稻不同品种间对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秀水09、嘉06-64、春江糯6号、乐优2号、甬优720和祥湖301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黑条矮病的发病率.在嘉兴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采用抗(耐)病品种(组合)和适期播种是防控黑条矮缩病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旱地豌豆早播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了黄土高原旱地不同播种期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供试材料为绿豌豆(高产品种)和燕农2号(低产品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高产豌豆品种出苗情况的影响大于对低产品种的影响.豌豆提前播种,可以增加低产品种的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但对高产品种的影响不显著.豌豆提前播种,可以提前达到盛花期,高产品种的盛花期早于低产品种的盛花期,在盛花期有较长时间避开六月份的高温天气,有利于高产.豌豆提前播种,可以增加高产品种的产量,显著增加低产品种的产量.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提高籽粒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春小麦和油菜农业气象观测站发育期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播种期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相关的气象条件中,日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增温趋势较为明显,分别以0.40℃·10a-1和0.44℃·10a-1的速度增加;相对湿度在2004年之后呈缓慢降低趋势(-0.57%·10a-1);地温和气温对播种的影响最大;气温稳定通过0℃、3℃和6℃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6℃和10℃的初日在空间分布上受海拔影响,整体呈现“东南早、西北晚”的分布特征;春小麦和油菜稳定通过0℃、3℃以及地温稳定通过0℃初日提前的趋势较为明显。根据气温、地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初日统计法建立的模型与播种期相关性较高,可为春小麦和油菜播种期预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水稻播种时间不同直接影响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及黑条矮缩病发病率。苗期灰飞虱虫量的高低与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嘉兴,水稻在5月上、中旬及以前播种的田块灰飞虱发生量较大,黑条矮缩病的为害也较严重,而播种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田块为害明显减轻。通过水稻播种期的调整能有效减少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与传毒,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海拔地区旱地春小麦光合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比较乌鞘岭地区分期播种陇春8号小麦的光合生理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随播种期推后有增大趋势.在日变化过程中,上午蒸腾消耗少,水分利用效率高,光合能力比下午强,且有光合"午休"现象.不同播期春小麦光合要素与温度高低有关,在气温较高时段,温度与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气...  相似文献   

9.
麦种蝇在陕西关中地区,近几年来,为害日益严重。从1960年4月以来,我们对麦种蝇的生活史、习性、犯獗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证明小麦受害程度和栽培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栽培技术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麦田小气候;同时也影响麦稈蝇的活动、取食、繁殖和为害。改进栽培技术,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是防治麦稈蝇的有效措施。一、播种期:播种期与麦稈蝇为害的关系,在不同季节表现有明显差別。秋苗期,播种早的受害重。根据对南大2419,612,6028,碧玛1号等四个品种的调查,凡9月播种的小麦,秋苗被害株率达25.1%;—54.0%;10月上中旬播种的被害株率  相似文献   

10.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