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狼尾草属野生种及其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云南昆明和甘肃兰州两个牧草种质资源圃的引种结果,介绍了中亚、兰坪、长序、中型、乾宁等多年生狼尾草野生种的生态分布、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鸟害隐患,提高机场飞行安全,2004年6月,在昆明巫家坝机场草坪上选择1.5 hm2样地,分为5个试验区域建植东非狼尾草草坪;旋耕,整地,分别以株、行距均为20、40、60、80 cm的密度扦插东非狼尾草.结果表明,80 cm的行、株距是最经济的扦插密度;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 clandestinum...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概略分析法和CNCPS体系对接近成熟期的杂交狼尾草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此时收获的杂交狼尾草在碳水化合物营养方面:木质素比例(LIG/NDF为11.95)较高,不可利用纤维-CC(%CHO)-高于羊草、苜蓿、各类秸秆和灌木,而可消化的纤维-CB2(%CHO)-却较低。在蛋白质物营养方面:杂交狼尾草的粗蛋白达到9.77%,可溶性蛋白(SCP)中主要是非蛋白氮(NPN)、快速降解蛋白(PBl)和慢速降解蛋白(PB3),均高于羊草和苜蓿,结合蛋白(PC)低于羊草、苜蓿、秸秆和灌木类。以上结果表明,接近成熟期的杂交狼尾草蛋白质营养较好,但碳水化合物的木质化程度高,可消化利用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以盆栽试验探讨了叶面喷洒10~(-3) GA_3或 CCC 溶液的东非狼尾草和非洲狗尾草刈割后 GA_3和 CCC 对两种牧草再生及再生草干物质生产性能的后效应。结果表明:东非狼尾草 GA_3处理区和 CCC 处理区再生分别劣于和优于对照区,其再生状况分别与根茬被消耗养分的再生利用率以及再生茎干物质重密切相关;非洲狗尾草 GA_3处理区和 CCC 处理区再生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再生草生长过程中,东非狼尾草 GA_3处理区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叶面积相对扩展率显著高于对照区,使其再生差得到补偿;东非狼尾草 CCC 处理区以及非洲狗尾草两处理区各生长参数与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两种牧草 GA_3和 CCC 处理区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产量与对照区均无显著差异。GA_3和 CCC 处理对两种牧草再生草干物质生产性能无明显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系统研究了南京地区苏牧2号象草和杂交狼尾草细胞壁各组分含量、总量和木质纤维素乙醇理论产量(CEY)随生长天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两品种茎和叶中纤维素(CEL)含量逐渐降低,茎中半纤维素(HMC)和酸性木质素(ADL)含量逐渐上升。不同生长阶段,两品种叶中CEL含量显著(P<0.01)高于茎,HMC含量显著(P<0.01)低于茎,象草叶中HMC含量显著(P<0.01)高于杂交狼尾草。移苗后114~173 d,象草茎中CEL含量显著(P<0.05)低于杂交狼尾草,而HMC(P<0.01)和ADL(P<0.05)含量显著高于后者。移苗后83~114 d,两品种细胞壁各组分总量和总CEY均稳步增加;茎和叶组织之间,两品种之间的CEL和ADL总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HMC主要集中在茎组织中;两品种间总CEY以及来源于叶的CEY无显著差异,但两品种来源于茎的CEY显著(P<0.01)高于叶。移苗后114~173 d,细胞壁各组分总量和总CEY急剧增加,增加的产量更多来源于茎组织;两品种之间,HMC和ADL总量以及来源于叶的CEY均无显著差异,但杂交狼尾草纤维素总量和总CEY显著高于苏牧2号象草(P<0.01)。  相似文献   

6.
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学名:Penniseum Purpureum Schumach),是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具有生长迅速、再生性强、产草量高等优点,现已成为全省各奶牛场的主要青饲料。但象草要求水肥条件充足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且蛋白质含量不高,仅12%左右。  相似文献   

7.
宝鸡狼尾草(Pennisetum baojienseTong,sp.nov.)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所同文轩先生于1992年命名并发表的狼尾草属新种,属多年生草本,须根系发达,分蘖性强,株高80-130 cm,耐旱、耐寒性强,干草产量8 100 kg/hm^2,粗蛋白、赖氨酸含量高,是一种很好的饲用、生态和观赏型牧草。文章介绍了其栽培技术、饲用价值和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设置添加2%葡萄糖组、2%苹果酸组、2%葡萄糖+2%苹果酸混合组处理,以不添加添加剂为对照组,装袋后常温密封发酵36d,研究葡萄糖和苹果酸以及两者混合添加对杂交狼尾草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杂交狼尾草青贮的感官品质,NH3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2%苹果酸组和混合组青贮...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分类学,细胞学和RAPD分子标记对云南德宏地区逸生狼尾草(Pennisefum Rich.sp.)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逸生狼尾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经同工酶及RAPD分析,逸生狼尾草与矮象草(P.purpureum Schum.cv.Mott)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王草(P.americanum×P.typhoideum)的遗传距离较远,说明逸生狼尾草在分类上属象草,而非当地多年称谓的"狼尾草"。  相似文献   

10.
为在牦牛养殖中合理使用狼尾草属杂交牧草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体外方法 对狼尾草属杂交牧草进行营养价值评定并与全株玉米青贮作比较,探究狼尾草属杂交牧草在牦牛养殖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1)比较两种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2)应用CNCPS体系评价并比较两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3)应用体外产气技术测定并比较两种粗饲料的体外发酵产气量和养分降解率。结果表明:(1)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粗脂肪、粗蛋白质、淀粉和磷的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1),分别低55%、25%、51%和46%。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极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1),分别高44%和67%。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非蛋白氮和中性洗涤不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高于全株玉米青贮(P <0.05),分别高38%和59%。(2)CNCPS评定结果表明,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狼尾草属杂交牧草的中速降解部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低于全株玉米青贮50%和50%且差异极显著(P <0.01),慢速降解部分含量比全株玉米青贮高78%且差异显著(P <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川西北牧区的家畜棚圈及利用现状,指出了棚圈暖季开发利用的途径及其潜力,提出了暖季开发利用的技术操作要点,对牧区助农增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椎实螺在世界上约有30多种,分布很广。它的许多种是人、畜、鱼类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对传播寄生虫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氯硝榴胺控释剂杀灭椎实螺的效果观察,确认氯硝榴胺是一种高效而又安全的杀螺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盛世紫花苜蓿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了盛世紫花苜蓿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用于指导生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1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引入6095刚果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 G.et E.CIAT6095),1992-1993年在网室和田间进行生态适应性观测,1994-1996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1999-2004年进行区域试验,1999-2005年在海南、云南和福建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产草量达209865.83 kg/hm2·a,极显著(P<0.01)高于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brizantha cv.Reyan 6)54.43%,高于热研3号俯仰臂形草(B.decumbens cv.Reyan 3)43.76%;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喜湿润热带气候,适宜在海拔1000~2000 m,年降水1000 mm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具有良好的耐旱能力,在pH4.5~5.0和极端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和丰产性;适于建植高产、优质、耐久的放牧型草地;固土护坡能力强,适于作水土保持的先锋草种。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川西北草原建设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草原保护、生态建设、治理沙化退化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寒牧区引进杂种黄公牛的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在不同区域引进不同品种的杂种黄公牛的适应性观察,结果:从金川、黑水两县引进的黑黄杂种公牛的适应性最好;从甘肃临夏引进的西黄杂种公牛次之,黑黄杂种公牛稍差。建议在阿坝州半农半牧区建立(黑×黄)和(西×黄)黄牛改良制种点,为牧区牦牛三元杂交改良提供种源。  相似文献   

17.
草地火灾生成原因及火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渡  崔鲜一等 《四川草原》2002,(3):39-41,46
火是管理生态系统的重要自然工具。草地火包括自然火和人为火,长期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着作用。草地火管理可用计算机模型预测自然火烧或计划火烧等火行为,来取得可预测的资源管理目标、灾情评估数学模型和减灾系统工程,开展研究和监测保证。  相似文献   

18.
毛瓣棘豆中苦马豆素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瓣棘豆草粉(3.28 kg)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浓缩得浸膏。浸膏用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剩余水溶液用HC l酸化后经氯仿萃取,酸水液用NaOH调pH 12~14得碱水液。碱水液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碱性正丁醇萃取物5.7 g。碱性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用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LC(薄层色谱)检测,合并相同组份,其中101~200份含有苦马豆素。将101~141份用氨性氯仿处理,减压升华,得到白色针状结晶34 mg。经TLC(薄层色谱)检查、熔点测定和质谱分析可确定该白色针状结晶为苦马豆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一次性区分牛支原体、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小克隆和无乳支原体的三重PCR诊断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检测技术.根据GenBank发表的上述3种病原的基因组序列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三重PCR方法;确定其检测敏感性,以猪支原体、鸡支原体、无乳支原体和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小克隆基因作模板检验其特异性;同时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对比其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优化体系和条件下能够同时得到扩增长度为448、549、375 bp 3条特异性片段,未扩增出猪、鸡支原体模板特异性片段;其敏感性(可检测到的最小模板DNA含量)为0.8 ng·μL-1;36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三重PCR检测结果与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一致,均能鉴定出牛支原体阳性病料.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诊断方法能够一次性鉴别3种支原体,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普通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l.)、大渡河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Wils. var. dadunensis H. Z. Zhang)和栎叶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Wils.)的叶、果等性状进行了调查考证,结果表明,大渡河枇杷的各种性状都处于二者之间;不同大渡河枇杷单株的许多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有些偏向于栎叶枇杷,有些偏向于普通枇杷,支持大渡河枇杷为栎叶枇杷和普通枇杷种间杂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