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杂交的实验,其结果表明,正反交共39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17.07%。正交种子发育正常,反交种子胚乳发育不完全或胚完全退化。八倍体小黑麦杂交组合的 F_1,F_2杂种生活力和育性均好于六倍体组合,八倍体杂交组合的 F_1 PMC 染色体基本构型为21Ⅱ+14Ⅰ;六倍体组合为14Ⅱ+2Ⅲ。F_2植株的染色体数变异广泛,减数分裂的染色体构型极其丰富,并出现了一些育性较高,饱满度较好的单株,其它农艺性状变异也很广泛。实验表明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的杂交对小黑麦的改良和小麦育种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倍体小黑麦花粉诱导普通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可以提高普通小麦孤雌生殖诱导结实率的授粉者。对普通小麦品种间F1代去雄,然后延迟授以六倍体小黑麦花粉,以诱导其孤雌生殖。结果表明,3个六倍体小黑麦与对照黑麦相比,均能有效提高普通小麦孤雌生殖诱导结实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在诱导普通小麦孤雌生殖方面,六倍体小黑麦与黑麦相比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条锈新种质的创制Ⅰ.外缘抗条锈基因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多元回交和花培纯合,将小黑麦抗条锈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获得了12个在成株期对小麦条锈病菌流行小种免疫的新种质,其中8个新种质在苗期对流行小种高抗.研究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的杂交特性结果表明,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六倍体小黑麦两种杂交方式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但前者种子发育好,出苗率高,后者种子胚乳发育不良,出苗率低.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可获得一定的结实率,种子出苗率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多元回交和花培纯合 ,将小黑麦抗条锈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获得了 12个在成株期对小麦条锈病菌流行小种免疫的新种质 ,其中 8个新种质在苗期对流行小种高抗。研究普通小麦与六倍体小黑麦的杂交特性结果表明 ,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与普通小麦×六倍体小黑麦两种杂交方式都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 ,但前者种子发育好 ,出苗率高 ,后者种子胚乳发育不良 ,出苗率低。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 ,可获得一定的结实率 ,种子出苗率较好。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选择畜用黑麦、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冬小麦4个远缘杂交品种分为3组重复,采用人工去雄的方法进行远缘杂交来研究种属间的远缘杂交结实性。从结果来看,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最高,并且耔粒饱满度高,而畜用黑麦和冬小麦的组合最低并且差异不明显。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以及畜用黑麦和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的差异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方案选择畜用黑麦、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冬小麦四个远缘杂交品种分为三组重复,采用人工去雄的方法进行远缘杂交来研究种属间的远缘杂交结实性。从结果来看,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最高,并且耔粒饱满度高。而畜用黑麦和冬小麦的组合最低并且差异不明显。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还有畜用黑麦和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的的差异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 0.68Ⅱ 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小麦显性核不育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为基础材料,用天蓝偃麦草、八倍体小偃麦和八倍体小黑麦为异种属优良基因的供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天蓝偃麦草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26.4%和31.7%。八倍体小偃麦是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良好的桥梁材料。Tal 小麦和 Tal.kr.phlb 综合体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当代结实率分别可达36.95%和41.76%。显性核不育基因在以上杂交组合的 F_1中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9.
禾本科3个物种花粉粒及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小麦(2n=6x=42)作母本,与二倍体黑麦(2n=2x=14)进行杂交,并进行染色体加倍,所获得的新物种就是八倍体小黑麦(2n=8x=56)。八倍体小黑麦的植物学形态介于双亲之间,兼有两者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实现遗传物质的互相转移,选育新型甘蓝型油菜。【方法】对甘蓝型油菜与特早熟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早期世代F_1、F_2和F_3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1)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的甘白杂交比以特早熟白菜型油菜为母本白甘杂交更易获得杂交种。(2)甘白杂交F_1植株形态偏甘蓝型油菜,花粉育性不佳,染色体数目为29。PMCs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方式为主,数目在9~14个之间,后期I分离方式以15/14为主,并出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3)杂交后代F_2细胞学分析,表型偏白菜型的植株2n=20,中间型植株2n=23~28,偏甘蓝型植株2n=29~58,其中2n=38的植株较少。(4)偏甘蓝型的F_2植株自交后代F_3植株全为偏甘蓝型,2n=35~38的植株后代中2n=38的植株占25.00%以上。(5)F_1花期介于双亲之间,F_2群体中偏白菜型植株大都开花较早,而中间型、偏甘蓝型植株中早花植株的概率较低,且F_3中早花植株更少,不足20.00%。【结论】甘白杂交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更易获得杂交种,且F_1植株偏甘蓝型,2n=29,减数分裂过程出现单价体、多价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且育性不佳。F_2群体植株以偏甘蓝型为主,其自交后代F_3全为偏甘蓝型,其中F_2中2n=38的植株较少,且自交后代染色体并非全为38条。甘白杂交后代中早花植株所占比例随着世代的增加趋于减少。该试验为甘白杂交选育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六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偃麦杂交F_2的细胞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倍体小偃麦(远中1号、远中3号和远中5号)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对F2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创造小麦-偃麦草-黑麦异位新种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3个组合F2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8.11%、41.11%、39.92%。不同组合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分别有8、12、29种类型,组合间染色体数目分别在46~58、49~60、34~64条变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组合间平均每个细胞单价体数基本相当,分别为10.45、11.60和11.69。组合远中1号/兰考小黑麦和远中3号/兰考小黑麦中具多价体的细胞频率非常相近,分别为40.7%和39.2%,明显高于远中5号/兰考小黑麦组合中的频率(33.0%)。3个组合均出现较低频率的染色体桥,分别为6%、3%、3%。在二分孢子和四分孢子中普遍观察到微核。研究结果为揭示小麦-偃麦草-黑麦属间杂种染色体遗传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外源染色体加速导入普通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普通小麦-节节麦八倍体 (2n = 56, AABBDDDD) 作母本与3种由四倍体小麦和野生二倍体物种合成的异源六倍体, 即硬粒小麦-簇毛麦 (2n = 42, AABBVV), 硬粒小麦-单芒山羊草(2 n = 42, AABBMuMu ) 和波斯小麦-小伞山羊草 (2 n = 42, AABBCu Cu) 杂交, 其杂交结实率分别为39.0% , 23.1% 和10.0% 。对所获F1 杂种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从中选出添加有一套外源物种配子染色体的七倍体杂种, 对3 种七倍体杂种进行套袋自交,其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2% , 3.7% 和3.6% 。在F2 代中具有45 条染色体的植株最多, 含43 和48 条染色体的植株最少, 并对杂种各类配子的传递规律和产生异附加系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研究直接用普通小麦作母本与簇毛麦杂交并用普通小麦回交,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F_1、BC_1和BC_2。F_1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与理论值相符:2N_(F1)=N♀+N♂。来自双亲的染色体在PMC的MI以单价体构型为主,但在DV中还可看到棒状甚至环状二价体,在ABV、AGV和ABDV中的二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数均高于其母本物种的单倍体AB、AG和ABD中的相应数值,从而推测可能存在V组与A、B、D组染色体间的同源转化配对。虽然普通小麦比四倍体小麦更难与簇毛麦杂交,但以普通小麦作原初杂交母本的BC_1,中已出现部分可育植株,并出现了一些2n等于或接近49的植株,它们的PMC在MI有20个左右二价体和5—7个单价体。在BC_2中,2n数迅速趋近42,其育性及农艺性状迅速恢复,并已较快地分离出在整套普通小麦染色体上添加了个别簇毛麦染色体或与簇毛麦个别染色体发生了置换或易位的植株。因此,为将簇毛麦种质较快地导入普通小麦,用普通小麦作原初杂交母本比用四倍体小麦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化学杀雄剂SQ-1,开花期分别授以小麦花粉和远缘植物(黑麦、玉米)花粉,并在小麦授玉米花粉后的处理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拉伯葡聚糖蛋白(arabinogalactan proteins,AGP),对小麦与玉米杂交后产生的幼胚进行离体拯救培养,统计授粉小花数、接种幼胚数、膨大颖果数、结实粒数、萌发单倍体幼胚数和单倍体植株数,计算结实率、颖果膨大率、成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合细胞学观察结果,研究SQ-1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的影响,以及AGP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小麦品种间杂交中SQ-1处理结实率19.8%—83.3%,人工去雄的结实率为69.4%—93.0%,SQ-1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Fielder对SQ-1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中,SQ-1处理的结实率为65.5%,人工去雄处理的结实率为78.8%,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F1杂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8条;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玉米品种郑单58杂交中,SQ-1处理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1.11%—1.41%,人工去雄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2.38%—14.29%;在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的处理液中添加0.5—2.0 g·L-1 AGP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单倍体胚获得率和成苗率。另外,在玉米花粉诱导的单倍体胚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现13.07%的胚发育出了2—6株苗;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花粉诱导后18 d左右小麦单倍体胚上出现了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一步发育为形态健全的小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1条。【结论】化学杀雄剂SQ-1减低了小麦品种间杂交及小麦与黑麦、玉米间杂交的成胚率,AGP提高了小麦与玉米间杂交单倍体成胚率和成苗率。  相似文献   

15.
Ph基因突变系(ph_(1b))及中国春小麦(作为对照)与春黑麦杂交。F_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一些小穗的染色体数加倍并结实。由F_1加倍成功株所结种子生长发育而成的F_2植株是自交可育的。对F_1和F_2花粉母细胞(PMC)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h_(1b)基因促进了八倍体小黑麦形成多价体。在F_1加倍成功株中,平均每个PMC形成2.4个多价体,其F_2平均每个PMC形成3.5个多价体。因此,可以利用ph_(1b)基因来诱导近缘属(如黑麦)的外源基因,组合到小麦染色体组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和人工合成材料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差异,以普通小麦以及小麦近缘种黑麦、硬粒小麦和人工合成材料六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黑麦为试验材料,调查了不同盐浓度胁迫条件下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性状,研究了盐处理对不同种质生长量的抑制,同时测定了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供试的试验材料在耐盐性上略有差异,萌发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基本一致,表现为黑麦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六倍体小黑麦硬粒小麦。综合各性状来看,黑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的耐盐性较好,在普通小麦的耐盐性改良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麦、黑麦及小黑麦的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小麦,黑麦及小黑麦在盐胁迫营养液培养后的芽长,根长,植株鲜重,干重及叶片细胞膜透性分析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其生长速度及生长量均受到抑制,但不同材料及植株不同部位所受影响不尽相同,八倍体和六倍体小黑麦受抑制生活方式明显小于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其叶片细胞在盐胁迫下的伤害率亦明显小于后者,盐对小麦,黑麦和小黑麦根部的影响大于对地上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矮源作交本的杂交结实率,受一对部分显性基因"Cr-cr"控制。小黑麦Y1005F#-8含有crcr基因,杂交结实率高达40%以上;小黑麦Y1139F#-7含有CrCr基因,杂交结实率在10%以下。Cr-cr基因可能位于八倍体小黑麦的R组染色体上。它影响着向八倍体小黑麦导入普通小麦有利基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工去雄和授粉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小黑麦、黑麦间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及其F1籽粒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亲本间杂交的不亲和性表现在授粉、受精及合子或种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从而导致受精困难或杂种胚过早败育,或形成正常的杂交种子,但籽粒变小,表现为远缘杂交结实率的高低及籽粒形态差别很大。并讨论了远缘杂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出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BC_1和F_2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分别为35~49和31~51,基本接近理论分布。其花粉母细胞的平均二价体数较F_1明显上升,分别为16.13和18.10,可见F_2比BC_1上升更多,因而平均自交结实率F_2比BC_1高,但与普通小麦回交结实率基本一致。这说明BC_1和F_2的可育雌配子数相近,而可育雄配子数F_2比BC_1多。因此认为二价体数目对雄配子可育性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雌配子可育性影响比较弱。获得了一批可望产生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2n=49(AABB DDV)、51以及43、44的抗白粉病植株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