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星群  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57-5759
调查了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滨海生态旅游开发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认知集中在旅游开发意愿认知、旅游开发外部因素感知、旅游影响感知、旅游者认知、旅游开发认知、环境效益认知6个方面。社区居民的认知集中反映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如何成为对社区居民负责任的旅游和如何增加社区居民生态旅游参与2大问题。并从保护区管理处职能定位、全方位提供旅游开发支持措施、搭建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把自然保护区规划成具有保护、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等多功能的“自然 -经济 -社会的实体” ,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持久稳定性 .发展生态旅游 ,应该保持当地的清新、自然、古朴、宁静 .为了避免开发旅游资源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根据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容量的分析结果 ,确定该区合理容量为 1 0 0 0人 /d ,合理年容量 6万人次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从市场需求、森林旅游资源、地理区位与文化、旅游服务设 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5个方面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潜力以及具备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特征,从参与开发主体、生态功能利用、资源利用程度3个视角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及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社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增强保护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生态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中,社区参与程度较低,旅游收益不明显,保护区缺少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资源保护的激励机制。鉴于此种情况,提出一些有效措施,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选取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为综合评价因子,筛选出17个与保护区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项目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潜力和旅游开发协调度均为优良等级,综合评价得分为84.4,等级为优,说明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参与模式的设计是发展的关键。首先回顾了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现状,分析了社区参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不同模式。分析对比了马达加斯加的马索拉国家公园和我国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模式。最后,从阶段社区参与模式、居民利益分配和社区居民教育机制等方面为我国即将建立的国家公园提出社区参与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引入生态旅游能力建设概念,通过分析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和对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态度与行为的调研,提出应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倡导社区共管机制,提高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SWOT分析法,对贵州省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对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科学规划,完善管理部门,强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创立品牌等策略,以期为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然保护与文化保护的实施,生态旅游已成为贵州威宁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必要在旅游者出现频率大的区域设计和建设一个具有旅游和宣传价值的的标志性广场建筑。根据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黑颈鹤保护主题及周边民族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鹤"的谐音"和"为设计内涵,以"和谐家园"为设计定位,能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和谐,能实现旅游观光目的广场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具体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5,(34):237-240
近年来,中国自然保护区迅速发展,但“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的发展现状使得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就需要对旅游管理对策进行改进和完善.笔者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的概念的阐述,依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以政策管理、社区管理、资源管理和游客管理4个方面来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梅燕  谢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5-10927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借鉴国内外对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保护、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新模式(简称NRPTEM),该模式包括保护、开发、管理三大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人文生态保护、环境检测、科学规划、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社区共管、环境教育、管理创新12项工程,以及人为因素这项重要结构要素。阐明了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过程中,保护、开发与管理三大系统及其内在的12项重要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为因素在三大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并讨论了生态旅游的内涵。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现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生态旅游中应该注重利用保护生物学的几个重要原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岛屿生物学原理、保护生物学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利基战略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玉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98-7200
分析了基于利基战略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从利基营销战略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出发,说明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旅游市场中的"中小经营者"和"后发经营者",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保护区目标具有多元性的性质,在自然保护区中引入利基战略是生态旅游市场分化与培育的需要。笔者以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说明了利基战略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适用性,归纳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基战略的实施要准确细分和定位市场,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建立市场壁垒,关注市场的动态变化并选择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好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基地的地域文化,民俗特点,并将其恰如其分的表现在规划设计中。文章通过分析挖掘白鹿塬特有的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其在白鹿塬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中应用,探讨了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持久魅力的经典规划。  相似文献   

15.
对全国120个林业国家级保护区问卷调查和对6个保护区实地调查后发现,在81.3%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存在利益矛盾。保护区与旅游公司、当地政府、社区间矛盾较突出,所占比例分别为:45.8%、43.8%、37.5%。现有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模式种类过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行政级别差距过大、生态旅游经营权的分配或旅游经营公司的隶属关系、利益相关者定位不明确以及保护区在生态旅游中缺少话语权、保护区经费短缺、未充分发挥社区在保护资源和生态旅游中的特殊作用以及缺乏参与度等是造成利益矛盾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些利益矛盾,需要准确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处理好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完善相应的政策机制,须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度的量化指标、衡量标准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价值评判、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并借此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旅游及规划的关系,为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台湾太鲁阁“国家公园”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台湾具有代表性的太鲁阁"国家公园"为研究范围,利用因素分析萃取游客的生态旅游认知态度因素,通过集群分析区隔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应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评估法,估算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非使用价值,并探讨不同生态旅游认知态度群体在各项非使用价值上的差异。结果显示:①问卷设计中的17个原始变量可以转换成四大独立因素,其中,"维系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游客最重视的;②三大生态旅游认知态度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市场区隔;③在两次报价的选择中,游客对4种类型的非使用价值具有普遍的认可;④具有环保背景的游客普遍愿意为各项非使用价值支付更多的金额,男性更偏好于遗赠价值,高收入的人更偏好于选择价值;⑤游客支付意愿最高的是遗赠价值,其次为利他价值或存在价值,最后为选择价值;⑥不同生态旅游认知态度的群体中,支付意愿金额最高的是"多元重视群",其次为"降低冲击群"、"关注薄弱群"。  相似文献   

18.
王海芹  管永祥  王子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74-13876,13890
概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现状及形式,初步分析了农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多渠道融资,加大开发力度;注重生态质量意识,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合理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多功能区;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参与和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兴办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与文化因素融合,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