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落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坦义 《林业科技》2003,28(4):24-24
红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 ,但由于红松落针病的危害 ,影响了其正常生长。据报道 ,该病在伊春地区的带岭、浩良河、五营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发病率在 10 %左右。该病1999年在绥棱林业局八一林场大发生 ,发病率为6 6 %。为此 ,1999年 6月 1日 ,在对八一林场红松落针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防治技术的研究。1 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情况  调查结果 (见表 )表明 ,13林班病情指数为2 0 7,发病率为 6 6 % ;10林班病情指数为 6 3,发病率为 2 5 % ;7林班病情指数为 4 2 5 ,发病率为 89%。阴坡林缘发病较重 ,19年生红松人…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病虫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初步查到落叶松病害6种,其中叶部病害3种、枝梢病害1种、干部病害1种、苗木病害1种;病原有真菌5种、生理性病原1种、冻害1种。采集观察到取食落叶松的昆虫125种,其中,发现国内新记录2种,省内新记录8种,区内新记录37种。落叶松落针病、烟煤病、落叶松枯梢病有轻微发生;发生危害的主要虫害为落叶松球蚜,鼠害为未成林造林地内的中华鼢鼠。提出了落叶松林病虫鼠害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  相似文献   

4.
松梢枯病是由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异名Diplodia pinea)引起。近些年江苏多处出现松林衰退现象,自1989年江苏省农林厅组织考察组到江苏盱眙林场考察,发现60多ha松林被毁,其它县市也出现类似情况。为查明盱眙林场和江苏部分松树分布区该病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并从中寻求某些发病规律,1990年起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树烂皮病在岐山县19个乡镇均有发生,危害相当严重,特别是在黄斑星天牛等蛀干害虫的发生区,此病的危害更为严重。我们在全县内设立际准地30个,对万余株标准木在病害发生期连续观察3年,调查其发病情况。调查发现:(1)境内分布的杨树树种被危害的程度依次为:大关杨、箭杆杨、青杨、银毛杨、钻天杨、北京杨、15号杨、新疆杨、毛白杨和小叶杨。(2)对不同树龄病害调查,6~10年生的幼树,发病率达30%,近成熟林以上  相似文献   

6.
雪枯病发生在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星裂盘菌科的北方盘菌(Lophophs cidium hyperboream Lagerberg),雪枯病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在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多发生在人工更新造林的幼林中,树高2米左右。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一  相似文献   

7.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菌L.pinastri、光亮散斑壳菌L.nitens、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其中松针散斑壳菌分布广泛,感染率高,针叶林感病率34.7%,苗木感病率32.6%;主要寄主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几种常用药剂防治,45%代森铵200~300倍液防治率为86%,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一、测防方法 调查采取路线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①路线踏查:在害虫发生期内,沿林间便道、河谷、山脊、林地内,调查发生危害与扩散蔓延情况,并在踏查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林分随机设立标准地1个巾a.标准地面积为0.1 ha,标准地内林木株数)50株.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黄化的针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针叶枯黄不脱落。病菌在黄化的针叶  相似文献   

10.
云杉雪枯病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枯病发生在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危害云杉针叶,病叶红褐色,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星裂盘菌科的北方盘菌(Lophophs cidium hyperboream Lager-berg),雪枯病雪下发病,子囊孢子在每年9~10月成熟后,借助风力和雨水传播.经观察,多发生在人工更新造林的幼林中,树高2米左右.由于过去栽植密度大,一旦发病传播特别严重,植株二分之一强的针叶受到侵染后,导致针叶失绿变为红褐色,随即整个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11.
尼勒克林区雪岭云杉雪枯病危险性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岭云杉雪枯病分布在海拔1300~2800m的天山、阿勒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昆仑山的云杉林中。病原菌为北方顶裂盘菌(Lophophacidium hyperboreum),属于单种属寄生菌,只危害云杉属(Picea spp)。冬季有稳定的积雪(40~150cm)是发病的主导因子(盖住的树冠都可感病)。近年来,云杉雪枯病在尼勒克部分地区的云杉人工林内发生并蔓延成灾。  相似文献   

12.
杨树腐烂病发生普遍,为青严重。如1994年伊犁杨树腐烂病发生成灾面积1.45万亩,440万妹,经济损失严重,为摸清该病危害及发生发展规律,找出有效防治措施,近几年我们在进行广泛的调查同时进行了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1调查情况近几年在伊宁县(市)、霍城、尼勒克、新源等县调查杨树腐烂病的发生危害(见表1)。在病害发生危害和流行期对不同树种,不同树龄、不同生境等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率、感病指数,拟出分级标准(见表2)。表11994年杨树腐烂病情况调查统计表2、调查结果(1)症状:杨树腐烂病菌侵入为害主干、枝干…  相似文献   

13.
由细丽外担菌引起的油茶茶苞病是油茶主产区分布极为普遍的病害。以广南县人工种植5-65年生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和标准地相结合的方法,对林间油茶茶苞病发病株率、病情指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在高原山区1年发生2次,症状表现为危害子房形成茶桃、危害叶片形成饼状及危害嫩梢形成泡状3种类型。病害的发生与栽培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措施、坡位、坡向、树龄等因素密切相关。针对目前高原山区油茶茶苞病的发生现状及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点枯针病(Cyclaneusma minus)是黑龙江省樟子松和赤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一种侵染性病害。病原菌为小线形囊盘菌。过去一直认为小线形囊盘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寄生在生长衰弱的老龄叶上,不致引起严重危害。但笔者于1985年在鸡西矿务局小恒山林场调查时发现,樟子松和赤松人工林及苗圃中均有该菌为害,致使樟子松人工林发生严重枯针及早落现象。现将在鸡西矿物局小恒山林场对该病进行的初步研究报道如下。一、病害症状各龄针叶均能发病,尤以二年生以上的老龄叶发病重。发病初期在针叶局部出现褪  相似文献   

15.
1.本省安吉县东风林场连续六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生产实践以及放菌和养蚕的实际试验证明: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即使放菌的松林相邻桑园和蚕室,都未发现松毛虫的白僵菌和家蚕的自僵病有因果关系。东风林场六年来用5万余斤自僵菌粉防治了4万余亩次松林内的松毛虫,防治效果在75-90%以上。周围蚕桑社队距林地300-1000公尺,未见农民的家蚕因林场放了白僵菌而发生白僵病。余杭县长乐林场和鄞县天童林  相似文献   

16.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近年来,由于疱锈病的发生和危害,不仅影响树木生长,甚至造成树木枯死。该病最早(1957年)发生在辽宁省草河口地区的人工红松林内。1975年调查了抚顺、丹东、本溪等地的13万亩人工红松林,其中有6万亩发生疱锈病,占总面积的46.1%,  相似文献   

17.
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自1982年5月首次在我国珠海市毗邻的马尾松林内被发现以来,到1988年,危害面积已超过650万亩。由于马尾松林所处生态环境的差异,表现了受害程度的不同,对这些危害类型不同的林地,我们在惠东、新会、博罗、中山、深圳、珠海6县(市)设置标准地,对虫口数量、天敌、气象、土壤、植被和林分结构等进行了多学科的调查研究。现把松突圆蚧在不同危害类型和郁闭度中的种群数量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东北红松人工林近年流行红松流脂溃疡病,几乎在整个红松分布区均有发生。1984年以来,黑龙江、辽宁两省先后报道该病原为芽孢盘菌属Tympanis confusa真菌。笔者于1986年在黑龙江省东京城等地发现白孔座壳菌属Leucostoma kunzei真菌与T.confusa口菌在同一  相似文献   

19.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毕湘虹  魏霞  邓勋 《林业科技》2006,31(6):18-21
对天然红松林与人工红松林大型真菌及发生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天然红松林内大型真菌为211种,林木病害主要以立木腐朽菌危害最为严重;人工红松林大型真菌种类为47种,林木病害主要以枝干和叶类病害危害最为严重。单一树种的人工红松林直接影响到大型真菌种类的减少,又形成了适合病原真菌流行的高密度和大面积的适宜寄主,从而造成侵染性病害的严重发生。这说明,真菌生物多样性是随着林内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