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茶陈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茶陈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陈化"对黑茶感官品质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在水分、氧气、光照、温度条件和微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黑茶的感官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品质成分、香气成分在陈化过程中均发生不同趋势、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黑茶的品质得到提高和改善,具有"越陈越香"的趋势。深入研究黑茶陈化的实质,对于促进黑茶理性消费、黑茶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黑茶在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黑茶的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肥、降脂、降胆固醇、降血糖、抑菌、改善肠道、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市面上掀起了一股"普洱热"风暴,同属于黑茶大类的其它茶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黑茶方面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旨在综述黑茶近年来的研究动态,从品质成分、功能功效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了黑茶今后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4.
黑茶渥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一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其由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渥堆是黑茶制造中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经过这道特殊工序,使叶肉的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以形成黑茶特有的色、香、味。综述了近10年来黑茶渥堆中微生物、生化成分、酶活性及渥堆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了今后黑茶渥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黑茶为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特征的发酵茶.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黑茶品质的形成机理,主要围绕黑茶的色泽、香气、滋味3个方面,也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黑茶的保健功效,主要围绕黑茶的减肥降脂、改善肠道免疫、抗氧化、抗癌等作用机制,这些成果为黑茶加工与改善预防疾病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为黑茶产业助力.  相似文献   

6.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后发酵茶叶总类,包括普洱茶、六堡茶、康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茶叶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香气成分的检测分析对于黑茶品质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黑茶香气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气相色谱-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等技术。本文对近5年黑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检测分析技术进行梳理,追踪了普洱茶、茯砖茶、青砖茶、六堡茶、康砖茶等5种黑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为黑茶香气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选用凌云白毫茶品种鲜叶加工的红茶、绿茶为原料(绿茶1号、绿茶2号、红茶1号、红茶2号),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不同的"渥堆"时间、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黑茶加工工艺试验,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生化成分分析,研究"渥堆"过程的"渥堆"叶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红茶为原料加工黑茶,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黑茶品质要求,且减少了杀青工序、缩短了黑茶加工的渥堆时间及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提高黑茶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黑茶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可,湖南黑茶也脱离了"边茶"限制,而成为享誉中外的健康饮品。为了深入了解湖南黑茶的发展历史,文章从湖南黑茶概述、生产加工现状、产业发展概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四川黑茶工艺中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近年,黑茶工艺不断创新。通过提高原料嫩度、高低氟含量的茶叶拼配、水洗溶氟、黑毛茶原料拼配、茶菌分离去除氟等加工低氟黑茶;通过提高原料嫩度、改进黑茶渥堆工艺、借鉴青茶做青和红茶发酵、引进辐照等技术手段提高黑茶品质;开发多样化的新产品,改善传统黑茶的香味。四川黑茶在工艺创新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致力于形成完整的工艺技术体系及标准制度。  相似文献   

10.
黑茶加工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获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我院承担的“黑茶加工中主要内含物质转化与品质形成的研究”课题,已于1991年12月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在世界同行研究中属领先水平。黑茶是我国仅次于红茶、绿茶的第三大茶类。湖南是黑茶生产主要省份,除少量出口外,大部分销往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等兄弟民族省、区。黑茶由于其制法独特,与红茶、绿茶相比,其制造理论研究较粗浅而不系统,使黑茶初制的一些理论性问题尚无定论。特别是以黑毛茶为原料的茯砖茶,其加工过程中物质转化的规律、品质形成的动力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1988年,我院承担了湖南省教委下达的该项课题研究,历时4年,在理论与技术开发方面,均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9,(2):266-268
郭红军先生所著《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黑茶的力作。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阐述了黑茶生产和饮用的悠久历史及黑茶在中国民族史上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中国各地域黑茶生产的独特技术和中国各地域黑茶的内销和外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普洱茶的研究与开发,同属于黑茶大类的其它茶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黑茶方面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四川省黑茶发展基础、优势、发展现状,并展望了黑茶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四川黑茶的指纹图谱,为四川黑茶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省11个不同生产厂家的22个黑茶样品及我国其他黑茶主产区的13个黑茶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线性梯度洗脱,以甲醇和体积分数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在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条件下构建四川黑茶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分析各样品与该共有模式的相似度,并对35个黑茶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确定了14个色谱峰为四川黑茶的共有峰;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00%;22个四川黑茶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为0.825~0.978;对相对峰面积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临界值为10时,35个来自全国不同产地的黑茶样品可聚为4类,来自四川的22个黑茶样品可聚为一大类。【结论】根据构建的四川黑茶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鉴定和评价除方包茶之外的四川黑茶。  相似文献   

14.
何煜波  姜爱丽  胡文忠  刘程惠  徐国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95-13597,13600
探讨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特需品的黑茶的加工工艺及其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并对黑茶渥堆过程中利用特有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独特品质与色泽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民族独特的茶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数字化保护和科学发展提供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综合史籍记载,对湖南黑茶发展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湖南黑茶的起源和产销两个方面回顾了湖南黑茶的发展历史,旨在说明湖南是黑茶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黑茶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综合史籍记载,对湖南黑茶发展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湖南黑茶的起源和产销两个方面回顾了湖南黑茶的发展历史,旨在说明湖南是黑茶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黑茶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分析和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基础,根据湖南黑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需求,提出了基于WebGIS的湖南省黑茶产业化技术路线图的研制,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途径及加工方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技术路线图的绘制,以期为湖南省黑茶产业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种降氟剂浓度、效果、降氟机理及茶叶制造中的稳定性、对品质影响诸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确保黑茶品质前提下,Ⅰ-C、Ⅲ一C2个处理降氟效果好,且稳定。揭示了运用降氟剂与工艺配合,以降低黑茶茶汤中游离氟含量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正>菟丝子为寄生性种子植物,属于旋花科菟丝子属,是一种攀缘性草本植物,无根,其叶退化为鳞片,无叶绿素,寄生生活。目前,菟丝子在乌鲁木齐市主要危害矮牵牛、三叶草、忍冬、榆树实生苗、接骨木、榆叶梅、香茶镳子、  相似文献   

20.
凌云黑宝茶制作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常规黑茶的生产均易受到自然条件特别是自然天气温度、湿度的影响,凌云白毫茶的原料与其他品种不同,内含物的含量较高,叶片具有较薄、较嫩等特点。因此,该文探讨恒温恒湿关键技术工艺制作黑茶凌云黑宝茶,进行不同温度、湿度对比试验,以便筛选出用凌云白毫茶树品种生产凌云黑宝的最佳生产工艺,使黑茶生产摆脱自然天气的约束,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生产出品质相同的优质黑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