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通信网络的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但由于上网技能的缺失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往往很难获取到他们所需的农业信息。有必要研究一套更有效的建立在橡胶树栽培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服务系统。微信公众平台是公众号运营者通过公众号为微信用户提供资讯和服务的平台,为实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尝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一套橡胶树栽培技术服务系统。系统包括橡胶知识和技术服务2 个主要模块,实现了橡胶树栽培管理知识查询、专家对用户的一对一远程技术服务、橡胶树施肥配方查询、橡胶资讯服务的主要功能。橡胶树栽培技术服务系统搭建了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创新了服务模式和渠道,切实解决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共享服务模式的农业资源管理WebGIS系统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现有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可视化表达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以农业资源共享服务模式为基础,结合富客户端WebGIS可视化表达与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农业资源管理系统的思路,并将该设计思想运用在“贵州省安顺市农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具体案例中。实践表明,运用共享服务模式来构建农业资源管理WebGIS系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系统的业务需求,还能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之间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互操作难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还可以直观的描述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动态分析区域农业资源状况,为农业资源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快速、直观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构建农业OA资源平台对于促进农业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现有的农业OA资源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农业OA资源整合与集成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依托农业院校图书馆构建农业OA资源平台的设想,并阐述了构建的关键技术与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兵团农场农业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为从农人员提供所需的农业信息服务,笔者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农场的经营与管理体制,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以149团为调研单位,设计了兵团农场农业资源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阐述了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包括数据类型分析、系统概念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等,展示了部分系统应用实例图,建立了一个集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农业资源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使兵团农场已有的农业资源信息能够统一存储、高效管理和便捷共享,同时动态地存入现时资源数据,提高了团场农业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指出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主要结论为:(1)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建设;(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3)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4)加强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5)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培育农民的信息需求;(6)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农业高校图书馆与地方信息网站共建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好地为当地的“三农”提供信息服务。通过网络访问的方法对山东省17个市辖区的农业信息网进行了调查,发现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严重缺乏专业信息机构的信息支持。结合农业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地方网站的平台优势,提出农业高校图书馆与地方信息网站共建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设想,构建了“实用技术”、“专家在线”、“农民培训”、“农业统计”、“农家书屋”、“信息服务”6个模块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农业移动信息服务集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丹丹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391-395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点及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提出建设云南农业数字图书馆,全面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整合;完善“三农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服务功能模式,深入科普基地全面进行需求分析;研究移动信息服务集成的相关理论,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构建适合云南本地特色的移动信息服务新模式四方面研究云南农业信息移动服务集成模式,同时对移动农业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农业科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以福建省农科院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为基础、数字化网络为载体、融数字化科技信息的采集与存储、信息网络传输与分析处理、数字控制管理于一体的农业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硬件系统构建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包括科研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农业专业数据库与资源整合及农业科技信息网站系统等。论述了该项目的总体思路、主要研究内容、系统平台构建,以及测试运行情况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西藏农业文献资源特色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性保护需求,探寻适用的资源建设与利用技术方案。【方法】研发西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进行西藏图书、期刊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青稞、牦牛等特色资源库。【结果】本文提出了由信息资源层、技术支撑层、整合服务层和用户层构成的平台总体技术框架,梳理了可用资源的类型、来源和内容建设方式,设计和开发实现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应用部署并利用平台功能进行数据整理与装载,面向藏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结论】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发挥和扩增农业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的效益,为西藏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Web 信息资源的增长出现了“信息过载”和“资源迷向”现象。本文基于agent的特性,研究设计了针对农业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搜索系统,并将其应用到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对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使农业经济对中国总体经济影响不断加大,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通过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格木乡平安村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样本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土地种植面积、家庭收入、风险偏好与家庭劳动力人数都对农户农业信息需求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鼓励男性劳动力回流、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加强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洋  郭翔宇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43-448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各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能否为农户带来长远利益并最终被农户持续接受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公共服务机构及中间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博弈过程发现:公共服务机构和中间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的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及其自身的成本收益成为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若要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主体高水平的服务和农户的积极参与。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真正能够给农户带来实惠的服务才会最终被农户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视角的涉农经营信息需求取向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对农户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首先,分析了对农户涉农经营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程度、发展水平、经营规模、信息成本、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次,还分析了农户在信息素养、信息搜寻能力、信息类型、服务满意度、获取渠道等方面对涉农信息需求的特点与取向;最后认为,涉农信息资源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适应,通过建立适合农户需要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农户信息技术培训等,全面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乡村信息鸿沟,为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解决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传播问题是关键。本文从农户的视角来探析农业市场信息传播主体的需求状况,并用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农户期望选择的原因。研究发现当前农业市场信息传播以非正式传播主体为主,但农户满意度评价却较低,组织化传播主体较少但农户评价较高,农户期望选择更多的是政府服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等正式组织。研究发现农户背景特征中年龄、区域分布、务农年限是农户期望选择的前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而不同主体传播特征中政策优惠、价格合理和服务及时是影响农户选择变化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雪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22-130
以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的11个农场32个作业区的垦区农户为调查对象,实地调查了垦区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情况。调查发现垦区农户最迫切需求的农业技术偏重"升级版传统农业技术",首选技术是优质与高产兼顾的新品种,次选技术是测土配方肥料和低残留的农药,三选技术是病虫害的精准防治技术。而影响垦区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因素中垦区农户的自身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的经济条件和信息的来源渠道等是关键因素。其中家庭经济结构对垦区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农业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因此要想更好的满足垦区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重发现和培养科技示范户和技术带头人,多推广一些简便、易学、适用、便宜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低成本农业农村信息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受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限制,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本研究总结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和以企业为主导的2种农业农村低成本信息化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化模式是以县域为中心,构建县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以网络、短信、硬盘播放器等多技术融合为手段,以项目共建共享为途径,采用一站多用方式,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以企业为主导的信息化模式,是针对云南省网络覆盖不全面地区,以企业为中心,围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需求,建设企业集群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平台,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覆盖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基地和加盟农户的网络信息全覆盖。2种模式相互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因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和农民素质造成的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对“三农”问题的日趋重视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大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无疑对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巨大的助力作用。为了推动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的发展,切实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笔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业信息服务进行营销创新的可能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剖析,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理念、方式的创新,最后提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