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浅山青杨插干覆膜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青海省东部干旱浅山地区进行青杨(Populus gathayana)插干覆膜造林试验,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对比得出:青杨覆膜造林经常规插干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量大,侧枝生物量显著增加,可提前一年郁闭成林,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生长快的优点,建议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分析不同整地方式、整地时间、造林树种、造林时间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在西北干旱地区,采用汇集径流整地方式、夏秋两秋两季整地、春季造林、青杨插干造林成活率较高,效果较好。另外,从林木生长状况即当年侧根数和高生长量来看,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平罗县河东地区杨树钻孔插杆造林技术措施;分析了插杆造林的技术优点。在干旱沙区可以推广钻孔插杆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
高寒阴湿山区翅果油树引种育苗与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丰富高寒阴湿山区育种与造林所需的种质资源,引进翅果油树的插条、种根和种子,采用地膜覆盖插根育苗、播种育苗和插条育苗等育苗技术,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膜覆盖插根育苗技术的育苗效果高于播种育苗和插条育苗。还引进2年生翅果油树的截干苗木,分别采用与高杆和低杆农作物间作的方法,进行了间作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年造林且与高杆农作物间作造林的效果比与低杆农作物间作造林的好。育苗与造林试验结果均表明了翅果油树可适用于高寒阴湿山区中育苗和栽植。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以试验、示范与治理紧密结合,开展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容器苗不定期造林比裸根苗造林的保存率、株高、冠幅、地径分别提高11.24%、34.28%、32.97%和17.16%;沙棘青杨混交林比青杨纯林高生长提高17.38%,胸径提高25.06%;青杨沟道引洪漫灌挂淤造林的树高和胸径分别比对照提高12.5%和6.7%。同时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提出了定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树种配置模式。通过试验、示范与治理,使流域内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11.53%提高到20.89%,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生产稳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青海省干旱沙区杨柳插杆深栽固沙造林中的树种选择、插杆采集及制备、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技术,对进一步提高高寒沙区固沙造林成活率,增加沙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林业工程科技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业实用技术》2021,(9):47-51
干旱缺水是影响干旱区造林绿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抗旱造林成为现阶段干旱区造林绿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以青海的油松、白榆、青杨等树种造林为例,以含水率、土壤温度、植物生长量为指标,采用集雨托盘、黑地膜、白地膜、保水剂、防渗袋、集水盆、育苗袋7种抗旱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判断不同造林抗旱技术的效果,筛选最优的抗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验区,其土壤含水率较未实施抗旱技术的对比区域平均增加(2.732±1.920)%;覆盖技术的保水效果较防渗技术平均低(4.856±1.980)%;按保水能力强弱对比,依次是集水盆育苗袋防渗袋集雨托盘黑地膜白地膜空地;综合保水率、土壤温度和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以及成本投入等指标,推荐集水托盘或者集水盆技术作为主要抗旱造林技术。本研究对干旱区造林成本削减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插条与插干两种造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造林所用材料规格大小的不同,其成活原理是一样的。一、造林地的选择。插条和插干造林,成活与否关键在于插穗能否生根,生根则活,不生根则死。而插穗生根时,要求土壤中有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故要求造林地具备湿润和疏松的条件,如杉木插条造林多选择山腰以下,最好是阴坡、山脚或沟谷地带。  相似文献   

9.
毛白杨、银白杨嫁接育苗造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泰青杨和合作杨作砧木,进行毛白杨、银白杨育苗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用泰青杨作砧木,嫁接繁育毛白杨、银白杨,是培育毛白杨等较难生根杨树树种苗木的有效途径,并可提高育苗质量和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沙地机械化造林试验研究及其前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1992年以来在科尔沁沙地开展的杨树深栽机械化造林试验表明,钻孔深栽植干造林和深松插干造林是一项效率高、成本低,成活率高的造林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尤其是在半干旱地区推广的技术。杨树植干深栽和深松插干造林在科尔沁沙地需要使用专用设备才能完成,深栽造林钻孔机和深松式插干造林植树机是用于深栽造林的理想和有效设备。使用这两种设备在半干旱沙地和流动沙丘的试验表明,机械化深栽造林技术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有广阔的  相似文献   

11.
"五改"提高了抗旱造林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黄龙县,结合区域立地条件,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行秋季造林、截杆造林、容器育苗、地膜覆盖、穴内直播等抗旱造林技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因干旱导致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为加快黄土高原的造林绿化创出了新路子。 ——充分利用降水,改春季造林为秋季造林。近年来,春夏连旱、沙尘暴频繁是春  相似文献   

12.
文冠果是一种特殊的药用植物,也是一种珍贵的木本油料,以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全国多地广泛种植。为丰富文冠果种质资源,从立地条件、造林方式等入手,研究文冠果的高效造林技术。研究表明:在文冠果造林中,播种造林和插根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缓慢、保存率低,而植苗造林效果好于播种、插根造林。  相似文献   

13.
李琦 《林业科技》2008,33(2):14-15
通过青海省塔拉滩沙漠化土地青杨深栽技术试验,分析探讨了沙漠化土地防治的新途径.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保墒和促进树木根系的恢复与再生,且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黎蒴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韶关市翁源县林科所附近于2005年3月营造的12种不同造林技术措施黎蒴试验林进行研究,比较其中不同施肥措施、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整地规格下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找出有利于黎蒴幼林生长的关键造林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12种不同造林技术措施下的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存在显著差异;(2)12号标准地树高生长显著高于其它标准地,8号标准地地径和冠幅生长最旺盛;(3)在不同施肥量的试验中,12号标准地黎蒴的生长最好;(4)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中,8号标准地黎蒴的生长最好;(5)在不同整地规格的试验中,6号标准地黎蒴的生长最好;(6)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标准地林木的生长速度分为快、中和慢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数年试验研究表明 ,机械深松土插干造林技术具有造林成本低 ,操作简便 ,成活率高和生长量大等多种优势 ,造林效率达 12 0 0 0株 /d(台班 ) ,是科尔沁沙地适宜的造林新技术。深松插干造林以秋季为好 ;用 2年生 ,不带根的基部苗干为宜 ,苗干粗度在 2cm以上 ,长 80~85cm。在一定粗度范围内 ,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随着苗干直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利用水浇地区的盐碱地,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各种造林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在盐碱地营造柽柳林或柽柳与青杨混交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其能有效地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另外,客土施肥大坑造林和压沙造林也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江汉平原4个杨树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插干和带兜造林,比较两种造林方式生长和根系发育差异。结果发现:两种造林方式,生长差异显著,插干造林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进一步对两种造林方式根系发育进行比较发现,前期根系发育差异不大,随着时间增长,插干造林的生根数量、根重、生根区间长度等特征都显著大于带兜造林。正是由于插干造林根系发达,分布均匀,吸收根和运输支撑根合理配置,更利于水分、养分的吸收运输,且不易倒伏,最终相比带兜造林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及共和盆地自然条件恶劣,沙化面积大,植被恢复难度大,防沙治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此项试验目的在于选择合适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及丘间地进行插杆造林及配套技术防沙治沙,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且成活率、保存率高。试验表明,在海拔2 900~3 370 m,降水量在170~420 mm无灌水的荒漠化地区,进行深栽旱作造林,具有造林成本低,根系发育好,秋季木质化程度高,成活率高,抚育成本低等优点,治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太行山石质山地采取皂荚截杆、冬季整地垒鱼鳞坑(100 cm×60 cm×40 cm)、春季栽植、春季挖小穴(40 cm×40cm×40 cm)、随挖随栽等不同造林方式及用保水剂、地膜覆盖等措施,对皂荚造林,结果表明截杆造林、冬季鱼鳞坑整地并用保水剂、覆盖地膜等方法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9%,且年生长量最大,达到130 cm;造林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可采用皂角截杆、春季挖小坑、用保水剂、覆盖地膜造林。  相似文献   

20.
人工造林从整地、翻垦土壤开始.整地方式分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简化了种子处理的目的和措施,论述了撒播、条播、穴播、块播等播种方法.介绍了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插条造林、插根造林、分蘖造林等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