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1发展人工草地的意义 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后,国家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点。  相似文献   

4.
4种羊茅属牧草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禾本科羊茅属的青海中华羊茅、毛稃羊茅、西北羊茅、紫羊茅4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性状的比较,表明青海中华羊茅的产草量及产籽量比其他3个品种高,且因茎秆直立,成熟整齐,籽粒饱满,适宜机械作业,是青海省高寒牧区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最适宜的优良牧草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评价、功能失调原因和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才旦 《草业科学》2006,23(9):7-11
通过对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现状评价,认为系统所处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但其功能已严重失调,其主要原因是草地超载过牧,气候变暖,非法开垦草地,滥挖乱采,鼠虫毒草危害。根据存在问题,应当采取退耕还牧,减畜育草,控制鼠虫灾害,治理退化草地,实施治沙、治水工程,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应用高新技术,加强法制等有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人工草地生产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草地生产是近些年 ,特别是 1 985年国家颁布《草原法》后才为人们所认识。但总体看 ,人工草地生产仍处起步阶段 ,在农用土地中占的比例很少 ,近乎空白。 1 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后 ,党和国家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 ,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一点。本文想通过草地生产固有内涵 (生态、经济 )和现代农业生产实践 ,论述人工草地生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而论述黑龙江省退耕还…  相似文献   

7.
人工草地生产是近些年,特别是1985年国家颁布<草原法>后才为人们有所认识.但总体看,人工草地生产仍处起步 阶段,在农用土地中占的比例很低,近乎空白.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后,党和国家对退耕还草、 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 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一点.本文想通过草地生产的固有内涵(生态、经济、双重功能)和现代农 业生产实践,论述人工草地生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论述黑龙江省退耕还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相 应对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黄南州退化草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阐述黄南州退化草地的现状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5项建设措施:持之以恒,灭治草原“三害”;退耕还草,恢复草地植被;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综合治理退化草地;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草地沙漠化;加强草地法制建设,强化生态监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优良牧草的混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混播是改良退化草地,建立优质人工草地,提高我区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保持水土流失和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的基础。牧草的混播对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项目的逐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可喜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因此,牧草的混播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黄南州牧区“三化”草地现状及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述黄南州牧区“三化”草地的现状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5项建设措施:持之以恒,灭治草原“三害”,消除“三害”危害;退耕还草,恢复草地植被;采取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综合治理退化草地;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草地沙漠化;加强草地法制建设,强化生态监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松嫩草地自然环境及其特点的剖析,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东北西部的天然生态屏障。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3项修复措施:①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是修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②不同类型退化草场,采取相应改良措施,建立半人工草地,③充分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减缓天然草地负荷,促进“三化”草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草地的土壤性质,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10 cm以下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蔗糖酶活性为荒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蛋白酶活性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各异;土壤养分含量在3种草地土壤中表现为林草间作的高于荒草地和退耕还草地。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植被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的林草间作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都较高,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据陕西省农业厅的专家介绍,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是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适生区。目前西部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5,但大部分草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退化破坏严重,亟待治理。此外,随着大规模生态建设的铺开,西部草业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根据各地公布的生态建设规划,未来10年内,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五省区将退耕400多万公顷耕地用于草地建设,另外还将大面积进行荒山种草,仅青海、陕西两省就计划荒山种草280多万公顷。西部各省区已将牧草开发作为重要产业予以扶持,并制订了优惠政策,鼓…  相似文献   

14.
随着退耕还草、生态建设和天然草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草种的选择和种植已成为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为此,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和四川省燎原草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专家经过多年试验和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提出了“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及生态治理草种选择和配方”,现推荐给各地,供大家在生产中参考。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屈坤宁局长赞同方案,他指出:中伟省长(指四川省省长张中伟)最近在视察牧区天然草地保护和农区退耕还草后指示我局,一定要在成片的多年生牧草种植示范、推广上拿出样板,畜牧系统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省草原总站的这个做法很好,可选择几个片区,做出示范。  相似文献   

15.
加快武威市退耕还草步伐 促进人工草地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魁 《草业科学》2003,20(2):21-23
武威市退耕还草、人工草地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在武威种草发展畜牧业的经济收入比种粮的收入高几倍,种草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就搞好退耕还草及人工草地建设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晁宜林 《青海草业》2002,11(3):32-33
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草地和土地资源 ,结合退耕还草工程 ,引导群众种草养畜 ,放牧与暖棚舍饲相结合 ,使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 ,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促进山区畜牧业高效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北退耕还草生态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草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生产实践,从种草规划,草地培育利用,技术服务,种子工程建设,草产业发展及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西北退耕还草生态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4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表明,紫羊茅、素羊茅、西北羊茅3种羊茅属牧草在旱作栽培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良好,在高寒牧区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实施中有较好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草地的土壤性质,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草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荒草地>退耕还草地,10 cm以下土层的变化趋势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蔗糖酶活性为荒草地>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蛋白酶活性为林草间作地>退耕还草地>荒草地,多酚氧化酶活性在3种草地中的变化各异;土壤养分含量在3种草地土壤中表现为林草间作的高于荒草地和退耕还草地。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植被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的林草间作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都较高,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_(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及N_(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草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草地;退耕还林草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草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草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草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