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长尾连尾蹄铁的应用,以往国内外文献记载仅限于配合治疗外伤性屈腱断裂。三年来,我们对73匹“趴窝病”马,用装订长尾连尾蹄铁的方法预防和配合治疗屈腱、韧带撕脱性骨折及其所引起的蹄或关节脱位、蹄尖翘起等病例,均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趴窝病”马治疗前、后血清钙、磷、钾、钠、羟脯氨酸含量,血清硷性磷酸酶(ALP)活性和外周血浆雌二醇、孕酮含量,以及外周血液中性白细胞、骨髓液中性粒细胞和成骨细胞ALP活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中症病马血磷含量减少;血清ALP活性增高;血清羟脯氨酸含量增多;产后病马血钾含量减少;产前病马外周血浆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减少;病马外周血液中性白细胞、骨髓液中性粒细胞和成骨细胞ALP活性都增强。根据病马上述变化特征,认为本病是发生在孕马的一种混合型代谢性骨病。  相似文献   

3.
马趴窝病是指妊娠母马产前、产后出现站立和运步困难,严重的趴卧地不起疾病的俗称。 笔者从事临床诊疗20多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40多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治愈率达到92%以上,现将治疗该病的体会简要的总结一下。  相似文献   

4.
趴窝病是母马产前产后发生腰腿疼痛,甚则卧地不起的一种疾病。东北地区春天产驹季节母马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据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调查统计,东北三省年发病达25000匹左右,平均残死率为20%以上,经济损失极大。本病多年来实行补钙或西药综合疗法,效果不够满意。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于1981—1984年,在黑龙江、吉林省进行了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初步认定本病为“血淤”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9日洮南市辖区蛟流河乡畜牧站首报发生马流感疫情,至7月5日历时27天疫情被扑灭。全市发病马属动物48187匹(头),占其存栏75609匹(头)的63.7%。死亡548匹(头),病死率1.14%。发病范围波及到28个乡镇238个村和652个屯,分别为乡(镇)、村、屯数的100%、81.2%、和55.6%。此  相似文献   

6.
一、发病情况每年3~7月,正是马产驹季节。长春地区有些生产队饲养的妊娠马,在产驹前后20天左右,出现趴窝现象,因病因未完全阐明,一般称之为趴窝病。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发病(特别是4、  相似文献   

7.
<正>马流感是由马流感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此病会给牧民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病畜若不及时治疗,会由流感而继发为其它疾病,导致病情恶化日渐严重至衰竭死亡。我乡廿地村于今年3—5月份发生此病。据初步统计该村119匹马属动物中发病数93匹,其发病率为78%,死亡1匹,死亡率为1.08%。现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马趴窝病”是孕马在产驹前后常发的一种疾病,它对马匹的繁殖和使役危害甚大。对本病的研究报导多为临床治疗方面的探索,而发病机理方面的报道甚少,仅我校病理组倪汝选于1974年发表了“趴窝病、骨软症和非趴窝病马各2匹的病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流感及其继发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治疗,并提出了具体防控措施:隔离病马,尽量减少马、骡、驴的集中活动;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病马应立即停止使役,以期对马流感及其继发病进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0.
“马趴窝病”治疗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趴窝病”是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的一种对马属动物危害较大的疾病,多发于春、夏季的临产或产后母马,病区的土壤、饲料低硒,病马血、毛含硒水平低于正常值;应用含硒金龙散和含硒注射液进行治疗,治愈率达97.67%,有效率100%,疗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趴窝病一般是指怀孕母马产前产后出现站立和运步困难甚至经常趴窝不起的一种混合型代谢性骨病。本病只发生在产驹季节(2~8月份),其中以4~5月份最为多见。本病仅见于从产前一个月到产后一个月之内的母马,尤以产后较为多见。笔者对来院诊治的趴窝病马15例进行了治  相似文献   

12.
黑山县兽医站门诊,近年收治患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病马37匹,治愈36匹,死亡1匹。澡愈率达97.29%,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本病主要见于营养良好的壮年役马,多在停役数日后剧烈使役的情况下突然发病。据了解这些患畜病前都是喂饲豆饼、高梁、玉米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某些地区的马中,特别是孕马,长期存在一种以腰腿僵硬、跛行和躺卧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为趴窝病。患马轻者役力降低,重者丧失役力或死亡。幼驹瘫痪、死亡也较常见。为了防制本病,1982~1983年,我们以吉林省的榆树县和黑龙江省的海伦县为基点,对马趴窝病的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趴窝病是指妊娠母马在产前、产后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纤维性骨营养不良。临床上以围产期腰腿僵硬,起立困难,明显跛行和卧地不起为特征。多发生在4~7岁的妊娠马。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的4~6月份,临产前至产后20d以内发病的居多,对生产危害较大。多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21例,治愈19例,治愈率达90.5%,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概况 1980年春,疑似马地方性肌红蛋白尿病陆续在我县马鹿、龙山、大阳、川王、木河等公社的14个大队,16个生产队(组)散发流行。历时54天,共发病18例(马7匹、骡子9匹、驴2头),治愈11例,治愈率达61.11%,死亡7例,致死率38.88%。 1980年春,疑似马地方性肌红蛋白尿病的发病在3—5月之间,4月份发病最多。当时是农历二、三月,正值春播生产热潮,耕畜使役繁重,引起发病。骡子多次发病,且死亡率高。青壮年、膘情较好、使役过重的役畜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本病是地方性散在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健康马、骤血清维生素D含量和趴窝病马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索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健康马、骡血清维生素D含量相差显著。趴窝病马治疗前血清维生素D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因此认为,病马血清维生素D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本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 发病过程 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伊和乌拉嘎查位于中俄边境,某牧民家在天然草场上饲养马375匹,牛286头,羊1324只.2007年8月2日,马群中6~9岁的哺乳母马开始陆续发病,笔者于8月22日赶到现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至8月29日控制了疫情.此次疫情共有27匹马发病,其中19匹马死亡.对症治疗病马17匹,7匹好转,10匹死亡,治愈率为41%.现将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军  初良 《当代畜牧》2011,(7):15-16
哈萨克马保种场1匹5岁栗色哈萨克种公马发病,通过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哈萨克马的破伤风病。为进一步确诊,在按照破伤风治疗的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经过镜检、动物试验、细菌培养和生化试验确诊为破伤风杆菌。经过手术清创、中西药配合治疗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手段和措施,患马在接诊第2天,可开口饮水;第3天痉挛消除,症状明显减轻;第7天全身症状基本消除;第11天全身症状完全消除。继续观察4d,身体状况良好。第16天出院。  相似文献   

19.
马(齿昔)癖病在兽医临床中比较少见。马患(齿昔)癖病常伴有大肠臌气,由此可造成体质消瘦,并可导致死亡。笔者自1976—1984年对马(齿昔)癖病采取手术疗法,共治疗患马15匹,全部治愈,报告如下。一、适应症(齿昔)癖伴发大肠臌气,疝  相似文献   

20.
破伤风是兽医临床上的常见病,其病原为革兰氏阳性的破伤风梭菌,是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马破伤风在中后期治疗上颇为棘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愈了2匹患破伤风的病马。本文介绍了治疗方法,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