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对近年来药用植物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融合以及植株再生进行了综述,阐明了起始材料、酶解条件、培养方法等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并对今后药用植物原生质体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良药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离子束技术、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基因工程等。利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种质保存基因库,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金线莲原生质体游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兰科药用植物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原生质体的分离进行了试验探讨.结果表明,从金线莲叶片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的效率很高,以含有ω=1%的Macerozyme R-10和ω=2%的Cellurase ONOZUKA R-10的酶解溶液进行5-6h的处理,可以从1g鲜质量的嫩叶材料得到820万个以上的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4.
经济林木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全面了解经济林木离体培养现状和找出离体培养的规律,概述了经济林木胚胎培养,器官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和人工种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到目前为止,已离体培养成功的经济林木种类有50余种,其中,原生质体培养成功的种类不足10种,并指出,经济林木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是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原生质体融合的基础,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对各种遗传操作和利用生物技术培育  相似文献   

5.
曹文娟  蔡小东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1954-1955,1959
利用原生质体进行生物技术育种的先决条件是其能再生完整植株,但目前一些基因型植物原生质体的培养仍然未获得成功.综述了植物原生质体顽拗现象,并从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过程中的氧化胁迫、原生质体再生能力差异的分子机制方面对与该现象有关的生理和遗传基础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的禾本科以及双子叶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停滞不前。近十年国内外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几乎全部重要粮食及棉油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难题。我国在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7.
油菜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原生质体培养基成分、原生质体培养方法及原生质体应用前景等方面介绍了油菜原生质体培养近10年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体系改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试验以马铃薯试管苗叶片为原生质体来源,通过研究材料预处理方法对原生质体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培养方式及培养基中糖醇与细胞分裂的愈伤组织形成的关系,优化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系,获得了2个双单倍体系的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9.
紫菜种内原生质体的融合和融合体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酶解法分离出野生型叶状体和红色突变体的坛紫菜原生质体以及条斑紫菜野生型叶状体的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法进行种内原生质体融合,当加入原生质体液内的PEG被稀释除去百,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形成许多杂合体,种内原生质体融合率坛紫菜为9.7%-12.4%,条斑紫菜为10%-11.5%。PEG分子量在1540-6000之间,随着分子量的提高,原生质体融合率增高,原生质体融合体被挑出来进行单个培养,经过30天培养坛紫菜的一个杂合体(含一个红色原生质体和一个进驻生型原生质体)再生成一个呈红色和野生色的相嵌叶状体,鸸 个含两个红色原生质体的融合体再生成一个在基部和头部均长假根的叶状体,但来自这个再生体的原生质体只长成具有一个假根的叶状体,从原生质体融保体的再生体以及它们无性繁殖体的结果来看,坛紫菜的种内原生质体融合体可能只发生了细胞质融合,而真正的核融合并没有发生,培养15-20天,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体先再生成细胞团,然后由细胞团释放出许胞子并萌发成正常野生型叶状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酶解法分离出野生型叶状体和红色突变体的坛紫菜原生质体以及条斑紫菜野生型叶状体的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法进行种内原生质体融合,当加入原生质体液内的PEG被稀释除去百,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形成许多杂合体,种内原生质体融合率坛紫菜为9.7%-12.4%,条斑紫菜为10%-11.5%。PEG分子量在1540-6000之间,随着分子量的提高,原生质体融合率增高,原生质体融合体被挑出来进行单个培养,经过30天培养坛紫菜的一个杂合体(含一个红色原生质体和一个进驻生型原生质体)再生成一个呈红色和野生色的相嵌叶状体,鸸 个含两个红色原生质体的融合体再生成一个在基部和头部均长假根的叶状体,但来自这个再生体的原生质体只长成具有一个假根的叶状体,从原生质体融保体的再生体以及它们无性繁殖体的结果来看,坛紫菜的种内原生质体融合体可能只发生了细胞质融合,而真正的核融合并没有发生,培养15-20天,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体先再生成细胞团,然后由细胞团释放出许胞子并萌发成正常野生型叶状体。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在观赏植物育种中起重要作用。原生质体的来源、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方法等,都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观赏植物原生质体在细胞融合、遗传转化上有了一定发展,为创造观赏植物新种质提供了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生质体技术包括原生质体植株再生、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等,在园艺植物育种应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变异为园艺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大量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是育种工作的新途径。二者都对育种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是细胞杂交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倍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橡胶树热研8—79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橡胶树热研8-79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条件,建立橡胶树原生质体培养植株高效再生体系,为橡胶树体细胞杂交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橡胶树热研8-79花药愈伤组织建立的胚性细胞悬浮系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酶组合、酶解时间和悬浮细胞继代时间进行原生质体分离,采用不同培养基、看护细胞浓度和接种密度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对原生质体分裂发育的小愈伤组织进行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培养,统计原生质体的产量、分裂频率、体胚数及体胚萌发率。【结果】酶组合为纤维素酶1.50%+果胶酶0.15%+离析酶0.50%、酶解时间为12 h时,继代培养第5 d的胚性悬浮细胞达最高产量(3.6 ×107个/mL PCV);用酶解细胞和看护细胞继代培养基分别作为原生质体液体培养基和看护培养基,比使用KPR培养基更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分裂,当看护细胞浓度为5%、接种密度为5 ×105个/mL时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最高,达54%。原生质体持续分裂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增殖后经体胚发生途径发育成完整的小植株。【结论】通过优化橡胶树热研8-79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的酶组合、酶解时间、继代培养时间及看护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组成、看护细胞浓度和接种密度等影响因素,可以建立橡胶树原生质体培养植株高效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5.
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基础,文章从甜菜组织培养,原生质体的培养,生殖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综述了细胞工程在甜菜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between callus protoplasts of cultivar TMS60444 and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cultivar SC8 was performed as an approach for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assava. The fusion products were subsequently cultured in protoplast culture medium(TM2 G) with gradual dilution for approximately 1–2 months. Then the protoplast-derived compact calli were transferred to suspension culture medium(SH) for suspension culture. The cultured products developed successively into embryos, mature embryos, and shoots on somatic embryo emerging medium(MSN), embryo maturation medium(CMM), and shoot elongation medium(CEM), respectively. And the shoots were then rooted on Murashige and Skoog(1962) medium(MS). Sixty-six cell lines were obtained and 12 of them developed into plantlets. Based on assessment of ploidy level and chromosome counting, four of these plantlets were tetraploid and the remaining eight were diploid. Based on assessment of ploidy level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analysis, nine tetraploid cell lines, one diploid variant plant line and nine variant cell lines were obtained. The diploid variant plant line and the nine variant cell lines all showed partial loss of genetic material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parent TMS60444, based on SSR pattern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new germplasm of cassava were created. In this study, a protocol for protoplast electrofusion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Another important conclusion from this work is the confirmation of a viable protocol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plants from cassava protoplasts. Going forward, we hope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ssava tissue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 som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furthe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assava.  相似文献   

17.
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在远缘杂交、细胞融合、基因转移技术等方面应用。自1985年以来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粳稻、籼稻、爪哇稻和野生稻种的原生质体培养相继成功,从中筛选出许多适于原生质体培养的水稻品种或品系。随着培养技术的完善,水稻与其他远缘植物(如稗草、野生稻等)细胞杂交、应用电导基因或PEG 法将外来DNA 直接导入水稻原生质体中的基因转移技术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葡萄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从葡萄快速繁殖、胚培养与花药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基因转化及种质离体保存等几个方面概述了近几年葡萄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生物技术在葡萄良种快速繁殖和新品种培育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基因转化在葡萄育种上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细胞培养与无性系筛选、组织培养与体系胞杂交等细胞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开发应用后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这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预测并展望了细胞工程技术在未来农作物育种中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颖  张微微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941-3943
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是进行植物育种、基因工程、遗传理论及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对影响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重要因素包括酶、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和培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遗传性状稳定性、变异规律等问题,为今后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