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11月,在室内对空气正、负离子浓度、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等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与PM2.5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PM10浓度也呈显著的负相关;(2)自然条件下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规律为:PM10>PM2.5>空气负离子;燃烧香烟后的室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幅度规律为:空气负离子>PM2.5>PM10。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江西省新余市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与PM2.5时空分布特征、交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对其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和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新余市森林游憩区与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年变化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全年中各月份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城市绿地;1月、3月和4月城市绿地PM2.5浓度显著高于森林,其他月份差异不明显;夏季6—8月空气负离子和PM2.5浓度分别达到其全年最高值和最低值。(2)森林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PM2.5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随距地面垂直高度的增加,林分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先下降再上升后保持不变,PM2.5含量逐渐降低,距地面高10 m处林冠中层具有较高的空气负离子和较低的PM2.5含量。(3)不同季节森林空气负离子与PM2.5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相关性各不相同。结果表明:新余市森林...  相似文献   

3.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2.5和PM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植物群落PM2.5、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呈早高晚低趋势。不同样地内PM2.5和PM10浓度均表现为秋冬季高,春夏季低;PM2.5和PM10浓度高低依次为草坪和广场样地>灌草和乔草结构样地>乔灌草和乔灌结构样地;复合群落结构绿地对颗粒物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群落结构。乔灌草、乔灌结构样地对PM2.5和PM10的阻滞率较高。PM2.5和PM10浓度...  相似文献   

4.
使用2015~2017年我国29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2.5、PM10、O3浓度和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日数据,对每个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与气象要素的月平均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然后Meta分析合并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结果表明:PM2.5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除风速)呈相关、PM10浓度与所有气象变量呈相关,而O3也与所有气象变量(除相对湿度)呈相关,但O3与气象变量的相关方向和PM2.5、PM10相反。通过对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2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都得到较好程度的解释(R2>0.5)。同时,对影响PM2.5、PM10和O3的主要气象因素的效应进行了合并。  相似文献   

5.
利用河北省2017~2018年逐日PM2.5浓度地面观测数据和CUACE空气质量模式的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evaluation 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dex of PM2.5 pollution),定量评估了2018年相比2017年河北省冬季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贡献,并分析了石家庄市气象条件和PM2.5浓度的同期月变化。结果表明:与2017年相比,2018年冬季河北省气象条件不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其中,北部、西北部地区气象条件极为不利,使PM2.5浓度同比上升28%~45%,不同城市的气象条件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石家庄市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7%,其中气象条件使PM2.5浓度同比下降3.1%,说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显著。可见,EMI指数可定量诊断和评估污染期间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M10和PM2.5是大气雾霾重要来源。为探究绿化针叶树种滞尘能力,本研究以冀西北张家口市油松、侧柏、白皮松、青杄4种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种、月份之间叶片滞纳PM10和PM2.5差异。结果显示:(1)针叶树种PM10滞纳量在1.89~2.64μg·cm-2之间,PM2.5滞纳量在0.63~0.80μg·cm-2之间,其中,油松PM10和PM2.5滞纳量均最大,青杄均最小,不同树种之间均无明显差异。(2)10月PM2.5和PM10滞纳量均最大(1.40μg·cm-2、4.43μg·cm-2),8月均最小(0.41μg·cm-2、1.12μg·cm-2),10月份平均滞纳量显著均大于其他月份。(3)每公顷每年PM10  相似文献   

7.
城市园林绿地消减大气PM2.5浓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绿地能有效消减城市空气中的PM2.5浓度,缓解大气污染状况。文中结合现有研究,综合阐述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作用机理,探讨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绿地结构、绿地面积和宽度对大气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总结温度、相对湿度、风速、车流量等环境因子以及不同污染条件对PM2.5浓度分布和扩散的影响,提出了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研究趋势,指出应进一步探讨PM2.5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消减PM2.5浓度的尺度效应、城市绿色空间滞尘功能评估以及PM2.5的消减量与健康效益的关联性等。  相似文献   

8.
俞欣妍 《绿色科技》2024,(2):20-25+29
为了研究三明市区周边的森林康养环境,以福建省三明市虎头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监测其负氧离子及PM2.5浓度,研究了该森林公园的负氧离子及PM2.5浓度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虎头山地区的负氧离子浓度各个季节,最低值都大于3000个/cm3,符合森林公园的负氧离子要求;各样点PM2.5浓度含量分季节表现为:冬季PM2.5的含量为30~50μg/m3,而其他季节的PM2.5含量在20μg/m3左右,虎头山地区的冬季PM2.5浓度远高于其他季节;结合气温与湿度可以看出,4个季节中,由于冬季气温过低、空气PM2.5含量略高于其他三季,故冬季的康养性和游玩性低于其他3个季节;春、夏、秋3个季节则是具有高负氧离子浓度、适宜气温和适宜湿度,是虎头山游憩功能效益最好的3个季节,非常适合森林康养旅游业的发展。故虎头山的空气负氧离子与PM2.5含量符合森林康...  相似文献   

9.
赵振江 《绿色科技》2024,(2):108-113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海钢  肖希  章程  赵丽碧 《绿色科技》2023,(24):185-189
分析了苏南某地2022年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某地主要超标污染物为O3和PM2.5,O3月均值占标率呈双峰变化,其他污染物呈“U”形变化,O3高值日的O3小时浓度在11:00—19:00均处在较高位,PM2.5高值日的PM2.5小时值全天处于较高水平。各污染物月均值相关性分析,NO2与CO、PM2.5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大,O3与NO2、CO负相关,PM2.5与NO2、CO正相关;日均值相关性分析,1-3月份、11-12月份,PM2.5与PM10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4-10月份,O3与PM2.5、PM10的相关性较好。在O3和PM2.5超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雷州半岛2种速生人工林(湿加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对林内外 PM2.5与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不同天气状况下人工林内外 PM2.5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内外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1:00—13:00较低,傍晚17:00较高;PM2.5同空气负离子特征相反,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值出现在傍晚;PM2.5同空气负离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M2.5随着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PM2.5受天气变化影响显著,3种天气状况下的 PM2.5由低到高依次为:雨后晴天>晴天>阴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云南省玉溪市云南松计划烧除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载量评估、烟尘排放计算及时空扩散过程模拟,分析下风口城市PM2.5模拟扩散值与地面监测值的定量关系,揭示计划烧除烟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指导科学合理的计划烧除、烟尘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计划烧除云南松林分为对象,通过10 m×10 m样地调查并取样,实验室烘干评估可燃物载量,以BlueSky计算烟尘中PM2.5排放量,并借助HYSPLIT前向轨迹模型定量分析扩散时空格局,再以高分四号卫星影像验证结果,最后对比分析烟尘传输通道下风方向昆明市的PM2.5模拟扩散值与地面监测值。【结果】HYSPLIT模拟的计划烧除烟尘扩散格局与高分四号影像目视的烟尘区一致;PM2.5排放量与可燃物载量及计划烧除面积呈正相关,且腐殖质越厚、可燃物载量越大、烟尘排放越多;位于烟尘传输下风区域的城市,其PM2.5质量浓度随后呈显著增加趋势,地面监测值与扩散模拟值格局较一致且正相关(R2=0.787 43),空气质量由通常的“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沈阳市9种水溶性离子F-、Cl-、NO-3、SO42-、Na+、NH+4、K+、Mg2+、Ca2+的月度、季节污染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季节中PM2.5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沈阳市环境空气中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35μg/m3,总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14.1μg/m3,其中二次离子SNA(SO42-、NO-3、NH+4)是最重要的水溶性离子,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比例为82.4%。春、秋、冬季以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为主,夏季以工业、农业排放占...  相似文献   

14.
依托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的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利用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1 a内该地区的大气PM2.5和气象观测数据,对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规律,以及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波浪形变化,并且有2个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夜间,另一个高峰出现在上午。大气PM2.5质量浓度在春季最高(平均值为89.42μg/m~3),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值为53.27μg/m~3)。不同季节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气象因素各不相同:春季PM2.5质量浓度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冬季PM2.5质量浓度均与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随机性高、扑救极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在森林燃烧过程中可释放出高浓度PM2.5颗粒物。PM2.5是除直接烧伤和窒息外,对森林火灾扑救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也会给林区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文中结合国内外以森林火灾、计划烧除、室内模拟燃烧等为实验手段的森林燃烧研究,总结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采样方法、成分分析、扩散研究、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分析影响森林燃烧释放PM2.5的气象因素、可燃物特征、林火行为等因素,以期为提高森林火灾扑救效率、降低火灾扑救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量清西陵旅游区中空气离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指标,研究了清西陵负离子的时空变化及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d内空气负离子呈双峰曲线变化,高峰值出现在5:00~6:00、18:00~19:00;各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优劣顺序依次为:平原针阔混交林,近水体环境,丘陵地灌草区,丘陵地人工侧柏林地;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极显著高于无林地;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纪芳 《绿色科技》2023,(12):105-113
采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襄阳市大气PM2.5开展持续观测工作,通过分析2017~2020年多年的监测数据,获取襄阳市大气PM2.5组分特征及污染来源特征变化,探讨大气污染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评估了“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实施的多项政策、污染防治措施成效。研究表明:2017~2020年PM2.5组分以元素碳为主,占比大于40%,有机碳、富钾、混合碳等占比也在10%以上。污染源方面,PM2.5首要污染源均为机动车尾气源,占比27%~36%,燃煤源和工业工艺源占比均在14%以上。从污染源年度变化来看,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源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对燃煤源及机动尾气源采取的管控措施有一定成效。2020年后三季度受复工复产影响,企业加大产出,工业排放明显增加。扬尘源在春、秋季受沙尘天气影响占比稍高,此外,2020年夏季受城区外墙改造影响,扬尘源占比也出现明显上升。2017~2020年襄阳市污染天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大部分污染过程的首要污染源均为机动车尾气,少部分污染过程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城市道路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和PM10浓度的削减作用,以郑州市建设路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乔-灌型植物配置,采用便携式颗粒物检测仪器(CW-HAT200S)及气象仪(Kestrel 5000)测定其PM2.5、PM10浓度和气象因子,分析乔-灌型植物群落对PM2.5和PM10浓度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道路环境下PM2.5和PM10浓度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日动态变化规律表现较为一致,均呈“U”型,早晚高,中午低;颗粒物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削减率与温度、风速和湿度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乔木枝下高较低、有多层高度的配置形式对颗粒物的削减更有效果,群落配置“美人梅+红叶石楠+黄杨”在垂直方向上削减效果最好,群落配置“悬铃木+海桐+构骨”在水平方向上削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北京香山公园主要植被类型的夏季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香山公园典型植被生态环境效应相关影响因子分析评价,以期为游客选择香山公园最佳游览时间及公园绿地管理和景观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夏季连续10天在北京香山公园5处不同植物类型的游憩点进行测定,选择园外广场为对照,分析6处监测点微气候、PM_(10)和PM_(2.5)浓度、人体舒适度、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噪音情况,研究各因子日变化规律,并统计比较不同游憩点间差异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香山公园日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呈单峰型变化,平均降低空气温度1.7℃,增加空气相对湿度6%;人体舒适度达到Ⅱ级标准的时间最长可达8.5 h;PM_(10)和PM_(2.5)浓度均呈早晚高、午后低的双峰型变化特征,各游憩点对PM_(2.5)日均净化率达27.6%,对PM_(10)日均净化率达25.9%,2种颗粒物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种颗粒物浓度与温度、湿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负离子浓度呈波峰波谷交替变化,早、中、晚出现3个高峰,园内日均值为795个·cm~(-3),为园外的2.43倍,与PM_(10)和PM_(2.5)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湿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得出各游憩点均在6:00前后和20:00—21:00达到了轻度或中度污染;噪音呈现出早晚2个高峰,园内噪音平均值为40.3 d B,平均降噪率达21.8%,与植物郁闭度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郁闭度与负离子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香山公园绿地内不同植被类型间增湿、降温、抗污染、降噪等能力存在差别,黄栌混交林的生态效应最高,草坪最低;香山公园夏季合理的游憩时段为7:00—11:00和17:00—20:00。  相似文献   

20.
负氧离子(NOI)浓度在评价人类对森林康养环境的舒适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城郊森林环境空气负氧离子水平,以南昌市城郊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从2021年1月至12月,在24 h内实时对NOI浓度及空气PM2.5含量、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分析针阔混交林内负氧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子,以探索NOI的时间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为1 786个/cm3,达到Ⅱ级清新标准,对人体有益;2)林内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双峰单谷”趋势,即05:00负氧离子浓度最高,17:00次高,12:00负氧离子浓度最低,无日照时段内的浓度高于有日照时段;3)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林内负氧离子浓度特征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负氧离子浓度与空气PM2.5含量呈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空气温度对其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城市林业生态效益评估及市民安排户外运动和森林康养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