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杨树幼林施用基肥的试验,结果表明:杨树栽植初期,施用基肥对林木胸径初期生长和后续生长影响明显,可使胸径生长量提高0.6 cm;施用基肥对林木材积生长有显著影响,施用基肥后单株材积是对照的2.2倍;施用基肥处理,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使杨树林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红叶石楠在山地上的栽植效果,2011年在建阳范桥国有林场进行红叶石楠不同坡位、不同施肥处理对比试验。对6年生的红叶石楠试验林调查结果表明:在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平均地径生长量0.9 cm·a~(-1),平均树高生长量48.8 cm·a~(-1),平均冠幅生长量28.4 cm·a~(-1)。不同坡位对红叶石楠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下坡与中坡、上坡间均达到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红叶石楠的地径、树高、冠幅的生长量大小均表现为施基肥+追肥处理>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且3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山地上栽植红叶石楠是可行的。选择山地的下坡位,采用施基肥+追肥的施肥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红叶石楠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在镇安县采取单因素设计,进行了不同栽植时间和整地方式对油茶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树生长量影响试验,结果为栽植时间对栽植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均有影响,其中秋季栽植最有利,其次为初冬栽植,春季栽植效果最不好;穴状整地在成活率、保存率、幼树生长量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全面整地。建议镇安县栽植油茶适宜于在秋季,采取穴状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杉木丰产林基地第一代种子园种子与普通种子的幼林生长量对比,不同整地方式对幼林生长的影响,施用基肥对幼林生长的对比试验,得出采用良种能使林相整齐,立地指数在14以上大穴地和立地指数16以上中穴整地效果较好,施用基肥可使幼林提前郁闭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文冠果造林更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与产业经济有效结合,须精确把握文冠果造林的每个环节。通过对文冠果进行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确定、栽植穴大小以及肥料的施用等方面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文冠果宜在沙壤、壤土性质的立地条件造林,避免在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造林。荒山生态造林密度宜在420~1 120株·hm~(-2)范围内;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生态经济林造林密度在840~1 665株·hm~(-2)范围内,栽植穴80 cm×80 cm为宜。栽植前穴底施用腐熟的粪肥,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7.
邹卉  冯娟  全爽 《绿色科技》2012,(12):60-62
从地表景观、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环境问题6个方面阐述了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分类讨论了矿区废弃地的4种类型:废石堆废弃地、开采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和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结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对我国矿区生态修复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矿区废弃地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同时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诱发多种地质灾害、污染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4方面分析了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从土地复垦、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3方面探讨了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不同修剪强度对紫薇生长性状和开花性状的影响,为紫薇的科学修剪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4年生紫薇杂交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修剪强度处理对紫薇新梢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修剪可显著降低株高及冠幅;各修剪处理的新梢萌发数量显著高于对照,2/3强度修剪处理的新梢生长量最大;修剪可显著提高着花密度,随着修剪强度的增加着花率呈递增趋势;修剪处理对花序长、花序宽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冠幅、花序长和花序宽呈显著正相关,与着花率呈显著负相关;冠幅与着花率呈显著负相关;花序长与花序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证明,2/3强度修剪对促进新梢生长、提高着花密度、有效控制株型效果最佳,有利于矮灌型紫薇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工业废弃地由于废弃前用途各异,常常包含许多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因而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在村庄拆迁旧址、电厂粉煤灰池、煤矸石场等土壤条件下建设的唐山植物园为例,研究了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引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分析,筛选出一批适于工业废弃地引种栽植的植物,对于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中植物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豫新柳新品种在不同品种、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造林季节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豫新柳新品种比对照金丝垂柳生长有极显著差异,在砂壤土比湿潮土和粘壤土上适宜生长,造林密度2 m×2 m年均材积生长量最大,秋冬季栽植比春季栽植可提高成活率与生长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化土地菊芋种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河西走廊沙化土地上进行了菊芋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块大小与菊芋植株的生长有密切相关关系,种块以60g时,植株生长量最大,单株产量最高;在同一区域,以起垄栽植的产量最高,达42300kg·hm-2,较开沟播种和小麦套种分别提高13.3%和4.1%,单位效益以小麦套种最高,分别比开沟播种和起垄播种提高73.1%和52.8%。小麦套种为菊芋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林密度也称初植密度、栽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通常以株(穴)/hm2来表示.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木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均有重大影响,确定造林密度是造林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矾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方差分析及隶属函数等方法对苍南矾矿废弃地引入的18种环境修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分蘖高生长量在草本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冠幅生长量在木本植物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OD和CAT酶活性)在18个植物种间呈现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植物对矾矿废弃地环境的适应性是不同的,进行植物筛选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必要环节.综合生长与生理适应性表现,认为美丽胡枝子、新银合欢、构树和香根草是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适生先锋物种,特别是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美丽胡枝子和新银合欢对废弃土壤中N元素及有机质的积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及其确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密度也称初植密度、栽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通常以株(穴)/hm^2来表示。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木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均有重大影响,确定造林密度是造林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翻地深度和不同栽植密度的造林试验,对河北省查字龙头山种苗场的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栽植5a后,调查结果表明:深翻15cm可促进华北落叶松树高与胸径生长,深翻15cm比深翻40cm和对照的树高生长量分别提高5cm、16cm,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0.12cm、0.23cm;造林密度2.0m×2.0m的比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低4cm、胸径高0.07cm;华北落叶松在一年中的7、8月份生长量最大,深翻15cm和40cm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6.60%和43.71%、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52%和40.65%,造林密度2.0m×2.0m和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23%和40.43%、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4.93%和40.45%。因此,通过适宜深度翻耕与合理的栽植密度造林可提高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樟子松不同栽植密度树高、胸径、蓄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对比试验,论述了樟子松栽植密度对生长量影响,从而得出合理栽植密度的结论,为大面积营造樟子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幼苗对光照和竞争响应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年生华北落叶松和白杆幼苗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以自然光照为基础设置4个遮光率水平作为不同光照条件,设置5个密度水平,每个树种15个栽植组合方式(包括单独栽植和混合栽植),进行一个生长季节的试验和取样观测分析,以确定这2个树种在苗期对光照和栽植密度的生长和生理响应以及存活率等功能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相对地径生长量在微光条件下显著提高,且其存活率在半光照和弱光照条件下也显著提高.白杆幼苗的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随光照减弱而升高的趋势,但其存活率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栽植密度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适中的栽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白杆幼苗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与落叶松混栽时比单树种栽植时高,但其存活率没有任何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适度遮荫和密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华北落叶松苗期生长并显著提高其存活率,从而有利于华北落叶松成功度过幼苗幼树期;同时,适度遮荫和混栽也有利于白杆幼苗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在对马关都龙镇锌铟矿山废弃地所设置的10种植被恢复配置模式试验所形成的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养分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山黄麻在各群落类型中的生长差异、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该废弃地上,山黄麻迁入定居除受种子散布及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盖度影响外,能适应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壤养分环境,其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8 m,胸径的年均生长量达1.6 cm,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速度分级达速生水平,表现出对马关锌铟矿山废弃地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山黄麻可作为马关锌铟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初期的先锋树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L9(34)正交设计,选取栽植密度、施肥、覆膜作为试验因素,对造林第2年保存率、树高和地径生长量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每平方米栽培4株、覆大膜、不施肥组合方式进行栽培,蒙古栎生长性状最佳。栽植密度对地径生长影响显著,覆膜和施肥对地径生长影响不显著;覆膜对树高生长影响极显著,栽植密度和施肥对树高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