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鼠茅草覆盖条件下的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覆盖鼠茅草的油茶林地土壤电导率、pH值、土壤含水率与无覆草林地(对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钠元素含量及碳氮比均高于对照,土壤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无覆草的油茶林地,说明覆盖鼠茅草不仅能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油茶林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油茶林地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定点取样法,测定分析鼠茅草腐解过程中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7—10月鼠茅草间作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达39.62%;鼠茅草间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而且也提高了土壤中的水解性氮、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其中,有效磷增幅最显著,在8月下旬为对照组的9倍;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显著,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论]鼠茅草间作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肥力水平,对油茶林地土壤改良和可持续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茶林地夏季高温干旱,土壤板结,生草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为了探讨生草对油茶林地土壤特征的影响情况,选择人工种植的百喜草和自然生长的马唐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草种生草区生草根际和油茶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p H值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生草区根际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2)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区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有效N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区(P0.05),根际区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区,但其含量差异不显著,p H值的变化也不明显;(3)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P含量与脲酶、蔗糖酶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细菌和放线菌间均呈正相关,蔗糖酶与细菌间呈正相关;(4)生草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均有较大的积累和转化作用,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根际区非根际区;从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来看,百喜草马唐草对照,百喜草可以作为油茶林地生草草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开展幼林油茶不同液态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初步结果表明:①采用淋灌+100%施肥量和滴灌+60%施肥量的施肥方式均能有效提高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的pH值,且淋灌+100%施肥量效果显著;两种处理方式下林地表层土壤的pH值分别比滴灌不施肥高0.57和0.16;而深层土壤pH值分别比滴灌不施肥高0.41和0.39。②滴灌+60%施肥量能显著改善油茶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且林地表层、深层土壤含水量较滴灌不施肥表层、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分别提高1.10%和1.18%。③淋灌+100%施肥量和滴灌+60%施肥量的施肥方式均能显著降低林地土壤容重和全N、全P含量,且滴灌+60%施肥量的效果优于淋灌+100%施肥量;两种措施的表层土壤容重较滴灌不施肥方式分别降低0.03 g/cm3和0.04 g/cm3;而深层土壤容重则分别降低0.04 g/cm3和0.06 g/cm3。④滴灌+60%施肥量能显著提高油茶幼林地土壤孔隙度与速效N、速效P和速效K,表层和深层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提高4.31%和5.00%,深层土壤中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增幅分别达到42.8%、88.9%和19.7%。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能显著改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5.
香榧-大豆复合经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2015年在浙江省松阳县开展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试验(以不套种大豆为对照),探讨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对林地土壤pH值和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连续3 a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套种3 a后土壤pH值提高1.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9.4%,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提高27.2%、12.2%、5.5%。说明香榧幼林下套种大豆能改善林地土壤的酸碱度,并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2年收集的广西油茶林地2 140个土壤样点数据,分析广西油茶林地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广西油茶林地土壤属于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和氮平均含量中等,土壤磷钾平均含量水平很低。广西油茶林地土壤养分较为贫瘠,除土壤有机质水平较为适宜油茶生长外,氮、磷、钾含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限制了油茶产量的形成,生产中应结合油茶营养吸收规律制定区域化施肥配方,精准施肥,以改良土壤肥力,提高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7.
营林用火可促使林地养分循环与再分配,维护森林土壤生态平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燃烧时间下的林地土壤养分、p H值及油茶产量,研究营林用火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火后,油茶林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土壤p H值均有提高,土壤养分提高幅度较大的用火月份主要集中在3月、5月和9月;(2)用火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不同用火时间土壤养分的增加幅度排序为90 min60 min30 min120 min;(3)用火对5~10 cm全氮、有机质和p H值影响最大,而对10~20 cm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影响最大;(4)用火效果差异明显,不同用火时间下的油茶产量和产值排序为90 min60 min30 min120 min,其中用火时间90 min的油茶产量为2 423 kg/hm2,产值为44 098.6元/hm2。  相似文献   

8.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9.
油茶夏秋季节抗旱措施对林地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高产油茶林抗旱技术,对油茶夏秋林地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8,9,10月各抗旱措施下的林地含水量均高于CK,且以8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率最大,抗旱措施效果最好,其中覆膜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的含水量,而覆草有利于保持中、下层土壤的水分.9月灌溉措施对油茶林地保水效果更好,覆草效果优于覆膜;10月覆膜为保持土壤含水量较经济适用的措施,且能有效稳定维持土壤各层水分,而覆草土壤表层0~10 cm全日各时间点的含水量变化较大.油茶林地采取灌溉A、灌溉B、覆膜、覆草措施后0~40 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到1.163,1.158,1.133和1.112倍.油茶林地覆膜与覆草后的土壤0~40 cm日均容积含水量分别为29.70%和27.53%,均高于CK(25.52%),全日变异系数则分别为2.466%和7.873%,低于CK(8.794%),增强了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夏秋季节油茶林地覆盖与灌溉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且适宜的灌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林地土壤电导率与其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一种快捷的林地养分含量检测方法,减少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的成本与工作量,以油茶林地土壤为对象,采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和电导法,测定土壤样品的N、P、K养分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建立区域性土壤养分含量与电导参数的预测模型,通过测定样品的电导率快速预测该区域土壤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油茶林地土壤样品N、P、K养分含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良好,且均遵循多项式拟合模型。经实测验证,预测模型精度达90%以上。因此,生产上可根据需求建立特定区域土壤养分与电导率的预测模型,实现实时养分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怀化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对该地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等9个县的油茶林地0~20 cm、20~40 cm土层及根际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地区油茶林地土壤p H值4.3~4.6;土壤氮、磷、钾的含量较高,而有效养分较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分别仅为16.587、0.172、43.592 mg/kg;根际有效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有效磷最明显,根际土壤的平均含量为2.515 mg/kg,是0~20 cm土层的1.38倍,20~40 cm土层的4.54倍;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0~20 cm土壤中的有效性均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  相似文献   

12.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草和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梢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9.818%。结果表明:覆草和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 500 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表明,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总结合理的锥栗林下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模式与技术,在锥栗林下开展不同整地强度、不同覆盖物、不同套种药材的L_9(3~3)正交试验,并对林地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增幅进行评价,并筛选最佳复合经营组合。结果表明:整地强度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均造成显著或极显著性影响,其中整地40%对提高吸湿水含量、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分别达36.32%、27.34%、22.51%、26.10%、67.40%,而整地60%对提高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达23.13%、26.80%、36.33%和31.33%。覆盖物对锥栗林耕作层土壤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造成显著影响。覆盖稻草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著,增幅达35.59%、25.71%、26.75%;覆盖竹屑对提高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增幅分别达29.11%、22.42%、61.55%。套种药材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锥栗林耕作层土壤9项理化性质指标,其中套种多花黄精对提高速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显著,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对提高吸湿水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氮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效果最显著。"整地40%+覆盖稻草+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60%+覆盖竹屑+套种多花黄精"、"整地6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和三叶崖爬藤"、"整地40%+不覆盖+套种多花黄精"为优选出的组合,均能显著改善锥栗林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4.
对套种菠萝(Ananas comosus)的降香黄檀(Dalberqia odorifera)林木生长量、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种2年,相比未套种林分,降香黄檀林木树高提高19.98%,胸径提高17.96%;套种菠萝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显著提高有效磷及有机质含量,pH值、碱解氮、速效钾差异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分别比未套种提高了1.52倍、1.69倍、1.13倍、1.60倍。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林地套种夏季绿肥,可改良土壤,提高林地肥力,是解决当前油茶缺肥,实现油茶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夏季绿肥品种,又是套种成败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于1972—1973两年中,在浙江省武义县百花山林场油茶林地套种了二十余种夏季绿肥。 套种地油茶为10年生,冠幅2.3M×2.0M,郁闭度0.4,土壤为低丘红壤,虽然土层深厚,但肥力低,具有明显的酸、干、粘、瘠特点(见表1)。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北东部山区 33a生落叶松纯林与胡桃楸和落叶松混交林下的土壤 p H值和速效 P进行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土壤 p H值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含量和种类 ;影响速效 P动态的因素主要有 :土壤 p H值、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等。根据 p H值和速效 P变化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土壤的“强酸性期”和“富磷期”  相似文献   

17.
热带地区橡胶林土壤退化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茶树林地、10a橡胶林地、2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以次生林地土壤性质为背景值,采用土壤退化指数法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分别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不同土壤性质也不相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茶树林地。其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的最低值均为30a橡胶林地,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分别为10a橡胶林地、茶树林地和20a橡胶林地。2)不同林分之间土壤质量有显著的差异,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茶树林地次生林地20a橡胶林地1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以次生林地为基准值,茶树林地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而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地的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火一直是我国北方森林的重要干扰因子,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其干扰作用进一步增强。该文对大兴安岭地区代表性森林白桦落叶松林不同强度火烧迹地经过1个生长季后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火强度干扰后的土壤化学性质常呈现显著性差异,火强度对扰动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扰动程度的关键因子。火干扰提高了土壤的p H值,促进了养分回归,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白桦落叶松林地土壤p H值随火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林火强度的增强而减少,但火干扰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强度越高硝态氮含量增加的越多;白桦落叶松林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中强度火干扰林地高强度火干扰林地低强度火干扰林地无火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19.
对丽水地区的油茶林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地区油茶林土壤pH值较为稳定,为弱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达到中等变异性程度;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含量不同,表层养分含量最高,向下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垦复林地>劈山林地>未抚育林地,但垦复和劈山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福建省三明市石壁镇油茶林紫色土的土壤养分状况,为平衡施肥提供参考,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该地油茶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明市石壁镇油茶林地有机质和N、P、K、Ca、Mg等大中量元素含量较低,Cu、Mn元素含量相对丰富;该土壤对P的吸附固定能力极强,对B的吸附较强,而对K、Cu、Zn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小,对Mn的吸附最弱;N、P、Ca、Mg这4种养分元素是该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Zn、Fe、S元素是潜在的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