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集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测定其单仁质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明确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特点、油脂累积特征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方法】以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为试材,测定各时期种仁质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油脂,并以气相色谱仪法测定各时期种仁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研究其种仁生长发育特点、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期约为100 d,从花后10 d~66 d为种仁质量快速累积期(0.021~0.332 g),占整个发育期累积的88%,而花后66 d~101 d为西伯利亚杏种仁质量缓慢累积期(0.332~0.353 g);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变化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即油脂缓慢累积期(花后10~45 d)、油脂快速累积期(花后45~73 d)和油脂减缓累积期(花后73~101 d)。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检测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随着种仁发育硬脂酸、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长,成熟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其中油酸含量达到76.0%,亚油酸含量达到18.5%。相关性分析表明,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过程中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碳烯酸间呈显著正相关,在种仁发育过程中呈递减趋势;油酸和亚麻酸与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种仁含油量高,油脂品质优,种仁生长发育期可分为快速生长期(10~66 d)和缓慢生长期(66~101 d);而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模式,根据油脂含量的变化规律,可将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出现8种脂肪酸组分。研究结果可为西伯利亚杏的栽培管理,以及进一步开展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及脂肪酸组分转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给定向高产栽培管理及确定果实的最佳采收时期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发育阶段白檀果实进行油脂组分分析和组织结构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白檀果实油从花后第10天开始呈"S"型积累,最大含油率可达36.6%;白檀果实油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最低含量为20%,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不断增长,最高含量可达79%;白檀果实油脂积累的主要场所是中果皮、胚乳和胚3个部位,以油体和油细胞的形式贮藏,其中,胚乳是果实中最主要的油脂积累部位。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5个分布点共27株普通油茶实生优树果实进行了5个产量性状(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和3个品质性状(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棕榈酸含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单株间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鲜果含油率干出籽率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干出仁率,但分布点间鲜果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其它3个产量性状差异极显著;(2)单株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但分布点间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油酸含量差异显著;(3)5个产量性状相互间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除鲜出籽率与鲜果含油率、干出籽率与干出仁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外,其它两两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4)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存在一定规律的相关性。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均与油酸含量呈负相关,与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呈正相关;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与油酸含量呈正相关,与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58属94种野生植物种子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十字花科58属94种野生植物种子进行了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组分共有13个,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亚麻酸、芥酸、亚油酸、油酸.各脂肪酸组分间存在着棕榈酸与硬脂酸等10对极显著正相关、亚麻酸与芥酸等11对极显著负相关、棕榈酸与亚油酸等6对显著正相关及油酸与亚麻酸等4对显...  相似文献   

5.
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国油茶优良无性系评选鉴定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油茶产量和油脂品质及其相关特征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产量和品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油茶无性系间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具有差异性和遗传稳定性,产油量与鲜果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酸组分间无明显相关,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成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鲜出籽率和棕榈酸成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茶油产量(750 kg·hm-2以上)和油脂品质(亚油酸含量8.5%以上)双重指标体系控制下,从60个油茶无性系中选育出赣石848,赣6,赣68,赣兴46,赣石834,赣71等6个高亚油酸油茶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产油量平均为1 063.1 kg·hm-2,油酸含量80.0%,亚油酸含量9.7%.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对芍药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讨,为芍药开发成油料植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为样本,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种子油脂并测定含油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种子平均含油率为20.20%。芍药籽油主要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一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8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达34.14%,其次为油酸和亚油酸,这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93.37%。芍药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各脂肪酸成分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油酸(13.90%)油酸(13.51%)亚麻酸(10.71%)棕榈酸(0.18%)硬脂酸(0.09%)花生酸(0.002%)、棕榈一烯酸(0.002%)豆蔻酸(0.00%)。[结论]芍药种子含油率高,富含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很小,具有开发为高含量亚麻酸食用油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发掘元宝枫优异种质,为元宝枫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和物质基础。【方法】以22份元宝枫种质为材料,测定元宝枫种仁含油率,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籽油中脂肪酸组分及含量,利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2份元宝枫种仁的含油率为24.4%~39.2%,变异系数为13.9%;在元宝枫籽油中共检测到19种脂肪酸成分,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为14.9%~42.5%,其中神经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49%~11.69%,变异系数为25.0%。8种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亚油酸(22.93%)>油酸(20.09%)>花生四烯酸(17.44%)>花生一烯酸(7.74%)>神经酸(6.78%)>棕榈酸(3.82%)>硬脂酸(1.98%)>亚麻酸(1.2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油率与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显著相关,与其他几种脂肪酸相关性不显著,8种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之间存着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分析,根据累积贡献率不低于85%的原则,共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939%。分别利用隶属函...  相似文献   

8.
檀梨种仁油脂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减重法测檀梨种仁的含水率,减重法和增重法测定檀梨种仁的含油率,气相色谱法测定檀梨种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檀梨种仁的含水率为18.74%,平均含油率为11.37%,主要脂肪酸为油酸(74.87%)、亚麻酸(11.80%)、棕榈酸(5.50%)、亚油酸(4.24%)等8种,其中,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的总含量高达90.91%。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地保护及开发利用白檀种质资源,加快育种工作进程,以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260份白檀为材料,对其2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白檀资源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71%~85.51%,其中冠幅的变异系数最大(85.51%),变幅为62.59 m~2;果实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平均仅为23.04%,具有遗传稳定性;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1.492,其中果实含油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897,可知白檀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白檀冠幅决定着果实经济性状,与单穗果粒数、果穗长度、果穗紧密度、含油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白檀果实脂肪酸含量与果实生长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据此合理把握白檀果实采摘期,为白檀资源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7个沙棘品种从返青到落叶的4个时期叶片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和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的含量最高,肉豆蔻酸次之,月桂酸的含量最低。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亚油酸的含量次之,油酸含量略低于亚油酸。亚油酸含量表现为随生长期延长而降低;亚麻酸含量在7月达到最大累积,随后急剧降低。沙棘的高适应性和高油脂特性,说明其可作为饲料组分、油脂原料、营养保健材料和木本生物质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早实核桃高效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种仁油脂转化期到成熟期每隔10 d进行取样,测定种仁中粗脂肪、粗蛋白、单宁、总酚、总糖和各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基础营养物质含量和油脂含量的变化动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是7月下旬—9月中下旬,成熟时‘中核短枝’种仁脂肪含量为67%,‘新新2号’种仁脂肪含量为65%。在2个早实核桃品种种仁中共检测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高达89.60%和88.97%。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种仁中油酸的占比分别为21.36%、14.09%,亚油酸的占比分别为58.38%、61.80%。在种仁油脂积累过程中,基础营养物质对脂肪积累也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在油脂转化期蛋白质、总糖的消耗量较大,总酚和单宁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密切相关。【结论】‘中核短枝’和‘新新2号’2个早实核桃种仁...  相似文献   

12.
主产区浙江红花油茶籽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浙江红花油茶油用性状的变异规律,为浙江红花油茶品质育种和引种栽培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了江西、浙江、福建省浙江红花油茶主产区内的6个优势林分,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干籽仁油,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浙江红花油茶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多重比较法及巢氏方差分析法对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用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6个产地的浙江红花油茶其籽仁含油率的总均值为58.46%,其中,籽仁含油率大于60%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2%。各个产地的平均籽仁含油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福建武夷山、福建霞浦、浙江开化、江西德兴、江西乐平和江西婺源。统计所有供试样株的数据可知,浙江红花油茶的油脂以油酸为主,且其变异系数最小(2.64),而油酸大于81%的样株数占供试样株总数的50%以上。在其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与亚油酸组分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籽仁含油率在不同产地间及相同产地内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各脂肪酸组分在不同产地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对油脂性状指标与不同产地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仁含油率受不同地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年均温与年均湿度对浙江红花油茶籽仁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均较大。【结论】在种子发育进程中,相对较高的温度和相对较低的湿度可能有利于种子中油酸的积累。此外,除了总脂肪酸含量与产地海拔呈一定的负相关,不同产地的海拔差异与浙江红花油茶各项油脂性状指标间总体上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从高海拔区域向低海拔区域引种浙江红花油茶对其油脂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44个油茶优良品系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探索油茶不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3.7%~42.84%,品系间差异较大.(2)油茶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相关性大小为:干出籽率〉鲜出籽率〉每果心室数〉每果籽数〉单果质量〉果形指数〉鲜籽含水率.(3)从3个不同种植点看油茶品系北移时,其干籽含油率明显降低;当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时时,干籽含油率明显增加,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4)油茶种子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组成,不同品系以及同品系不同地点种植时,其脂肪酸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87.15%~92.17%,平均89.45%,变动系数为1.2%;油酸含量77.91%~88.88%,平均83.58%,变动系数为3.1%;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化相对大些,其中亚油酸含量2.22%~10.36%,平均5.87%,变动系数为31.7%;棕榈酸含量5.78%~10.80%,平均7.67%,变动系数为19.0%.(5)油茶种子各脂肪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921,而二者含量之和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及脂肪酸累积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果实品质特征,对‘Mahan’与‘Jinhua’这2个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单果质量、脂肪含量及其各组分脂肪酸含量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2个品种果实的横纵径和单果质量的生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慢—快—慢的增长趋势,其发育过程均可划分为4个时期,其中‘Mahan’比‘Jinhua’早熟;2其粗脂肪含量均呈不断上升的增长趋势,7月下旬至10月中旬乃其油脂积累的重要时期,成熟果的果仁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11种脂肪酸组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90%,油酸含量最高为78.81%;3随着果实的成熟,其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Mahan’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Jinhua’,在果实成熟期间2个品种的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均持续增加,而其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均先增后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油脂制备方法,从岩桂果实中得到45~55%的油脂;分析岩桂果实油脂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多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孙谙  刘强  杨艳  蒋丽娟 《经济林研究》2020,38(2):228-23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所得栀子果实油脂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筛选最佳油脂提取方法,为栀子果油的开发、高值化、深加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物理冷榨、亚临界萃取、索氏抽提3种方法制取栀子果实油脂,对所得油脂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按照所制得油脂提取率由高到低排序,各提取方法依次为索氏抽提(22.75%)、亚临界萃取(21.17%)和低温压榨方法(8.32%)。不同提取方法对栀子果实油脂的折光指数及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对皂化值和酸值有显著影响。GC-MS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这3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同,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十七碳酸(C17: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二十酸(C20:0)。其中,采用物理冷榨所提取栀子果油多不饱和脂肪酸(51.34%)含量较其他2种方法高,采用亚临界萃取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31.15%),总不饱和脂肪酸(81.83%)、植物甾醇(1.850 mg/g)、维生素E(2.579 mg/g)、角鲨烯(1.563 g/kg)和西红花苷I(0.136 g/kg)的含量均高于采用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且酸价(3.98 mg/g)和皂化值(186.07 mg/g)均小于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栀子果油。【结论】亚临界萃取法具有较高的油脂提取率,所提取栀子果油有着较丰富的油脂组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栀子果油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84.78%、亚油酸含量4.85%~13.74%、亚麻酸含量0.45%~1.3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0%左右,棕榈酸含量6.44%~10.99%、硬脂酸含量1.09%~2.98%。同时,与其他省区的油茶籽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植物食用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南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优于其他油脂,是一款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初选37株优树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比,富宁17号综合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富宁11号、富宁2号、富宁3号、广南9号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及时获得油茶重要的经济性状指标并进行评价,以简便快速、绿色安全而又准确地测定大批量油茶样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方法】用气相色谱法测定100份油茶样品的含油率(Oil content,OC)及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PO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硬脂酸(Stearic acid,SA)、油酸(Oleic acid,OA)、亚油酸(Linoleic acid,LOA)、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 acid,USFA)、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 acid,SFA)的含量水平,并作为试验测定值。对其中90份样本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漫反射扫描方式,采集经过粉碎处理的油茶样品光谱,光谱序列通过光谱残差和特征残差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预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并结合导数法方法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油茶样品含油率和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定量预测模型。另外10份样本作为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油脂积累与果实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薄壳山核桃油脂转化与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薄壳山核桃‘马罕’、‘28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发育后期取样测定果实大小与质量、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果实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油脂积累和矿质元素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种仁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表现出差异,‘28号’品种种仁粗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马罕’品种粗脂肪含量却表现出先不断提高后出现小幅下降;‘28号’品种油酸、硬脂酸含量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花生酸和棕榈酸含量逐步降低,‘马罕’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先增加后又逐渐降低,‘28号’品种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逐步降低;薄壳山核桃果实种仁粗脂肪累积与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种仁脂肪含量随果实发育而提高,油脂中脂肪酸组成比例随果实发育而变化,存在饱和脂肪酸向不饱和脂肪酸转化趋势;种仁粗脂肪含量及油脂中脂肪酸含量随果实发育变化品种间存在差异;薄壳山核桃果实发育后期矿质元素氮、磷、钾和钙含量与油脂积累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矿质元素可能在薄壳山核桃种仁油脂累积和脂肪酸转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7月23日、8月1日、16日和31日,采用索氏抽提法和气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浙江省临安市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产区同林地中30个单株种子种仁的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的组分,研究山核桃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的生长发育和不断成熟,油脂含量增加很快,4个时间点的平均值分别为9.87%,38.30%,72.06%,71.65%,各时间点及各单株间油脂含量差异显著;山核桃油脂中主要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平均相对含量的变幅分别为15.48%~4.57%,2.38%~1.50%,20.45%~66.01%,45.24%~21.48%,8.49%~1.54%,仅油酸相对含量逐步增加,成熟种子中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各时间点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