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黄素类是构成红茶色素的一类重要化合物,简称 TF,目前在红茶中已发现的茶黄素有九种,主要是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3)、茶黄素(TF1)和茶黄酸(TF4)。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非常密切,优质红茶往往含有较高的茶黄素,目前世界茶叶贸易市场卖价较高的肯尼亚红茶和印度红茶都具有较高的茶黄素含量。1982年日内瓦召开的联合  相似文献   

2.
茶叶提取物对抗肺癌细胞(A549)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屠幼英 《茶叶》2006,32(1):28-30
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茶黄素(TF)、茶黄素复合物(TFs)、葡萄籽提取物(GrapeSeedExtract,GSE)、松树皮提取物(PineBarkExtract,PBE)、咖啡因(Caf)、槲寄生(VCE)和茶氨酸(The)的体外抗癌活性,通过人肺癌细胞(A549)进行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除咖啡因、槲寄生、茶氨酸的作用较小以外其他几种均有很强的促进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的作用,并且EGCG的作用最强,顺序为EGCG、TFs>GSE>PBE、TFDG>TF。用作图法求得EGCG、GSE、PBE、TFDG和TF的IC50值分别为1.01μM、21.91μM、31.01μM、32.87μM和279.67μM。  相似文献   

3.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发酵程度祁红的多酚类物质氧化产物及其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程度祁红茶黄素(TFS)及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因而导致祁红的汤色、乳色品质产生差异。对祁红乳色品质影响较大的是茶黄素(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2)、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这三种茶黄素,它们与祁红乳色得分均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 0.854和0.952。  相似文献   

5.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茶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分别用茶黄素单体(TF1)、EGCG、纯度为40%的茶黄素(TF40)处理细胞,然后观察细胞形态,并以溴化二苯四偶氮法(MTT法)测定受试物对黑色素细胞活力的影响,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细胞活性、酪氨酸酶浓度和黑色素合成量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这3种茶提取物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且茶叶提取物的效果优于Vc。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08,(6):42-42
研究发现利用聚酰胺分离茶黄素类的最佳分离条件为:上样量5mg/mL聚酰胺,上样浓度20%,洗脱剂为甲醇:氯仿-丙酮:冰醋酸=3:5:8:0.5,等度洗脱,流速O.6BV/h。得到TF、TF-3'-G两个组分,含量分别为93%、85%。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茶黄素类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态发酵的方式,结合不同的pH条件,通过酶促氧化儿茶素生成相应聚酯型儿茶素(Theasinensins, TSs)或茶黄素(Theaflavins, TFs)的单体物质来深入探讨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TSs的单体物质能够持续生成,而且一直积累;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生成的TSs单体物质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很短,稳定性较差。不同pH条件下,由于自身氧化还原电位值的高低,各个儿茶素单体之间被氧化而消耗的速率有所差别,而且基于生成TSs和TFs需要共同的儿茶素底物,因此两者的形成具有竞争性。pH=6和中性条件下EGCG和EGC转化形成TSs单体的量高于形成TFs的量,而pH=5水平下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立祥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2,22(2):119-124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茶多酚双液相(TLPS)氧化参数对制取茶色素的综合效应,以茶黄素(TFs)和茶红素(TRs)为目标建立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模型。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温度、酯比例及pH值对TFs和TRs形成与积累均有显著影响,反应时间对TFs影响显著,氧化剂对TRs影响显著;单因素效应显示:较低的茶多酚和氧化剂浓度、适当的低温和较短的时间、低的酯比例和pH较有利于TFs形成与积累,而有利于TRs形成与积累的参数则相反。运用计算机模拟优化,得到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综合优化方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结果表明: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对茶色素进行Tris—HCl(pH8.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但被洗涤体积呈递减趋势,并存在脱没食子酰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花生开花结荚习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本试验设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超过一定密度时密度越大,单株花量、果针数、荚果数和饱果数越少,开花天数缩短,但合理密植却有利于单位面积内的开花数、成针数、荚果数、饱果数及果重的增加,有利于有效花率、成针率、成果率、饱果率和出仁率的提高,这是合理密植增产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株行距19.8cm×16.5cm,即每亩种植2.4万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辐照对绿茶卫生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卫生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拟应用辐照技术,探索一套快速降解茶叶中农药残留、杀灭有害微生物,从而获得提高茶叶卫生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鹿苑黄茶加工中分别进行 15min ,6h ,9h ,12h闷堆与不闷堆处理的比较 ,分析其主要滋味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 ,闷堆过程中 ,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加剧 ;氨基酸总量在闷堆前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闷堆 9h后茶多酚和氨基酸均有显著下降 ,并有少量茶黄素和茶红素产生 ;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相同条件下 ,闷堆时间是黄茶滋味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黄茶浓醇鲜爽滋味主要是闷堆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协调变化所致。黄茶闷堆时间以 6~ 8h为宜。  相似文献   

14.
采集云南怒江流域海拔784~1 508 m中8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小粒种咖啡品种Catimor CIFC 7963(F6)的咖啡豆进行千粒重、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咖啡因、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小粒种咖啡品质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咖啡豆千粒重和总糖含量分别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咖啡因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质、粗纤维、水浸出物、灰分与海拔高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试验表明,适当深耕、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坐水播种等农业措施,均能提高盐碱地甜菜的保苗率,秋耕深度以40cm为好;纸筒育苗移栽或“切块”移栽均能达到抗耐盐目的,以4叶期或6叶期移栽为好。地膜覆盖较非盐碱地露地栽培块根产量平均增产112%。盐碱地坐水播种可提高幼苗耐盐能力,一般应灌水两次。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固定化纤维素酶酶解夏季绿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对夏季绿茶进行酶解。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工艺:在1.0g茶叶中,以茶水比1︰20,加入1.0g固定化纤维素酶,55℃下恒温浸提50min。与传统高温水提法所得茶汤相比,以此工艺条件浸提所得茶汤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有所提高,酚氨比有所下降,连续提取7批次茶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力仍保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夫红茶多年来一直沿用重萎凋、重发酵的传统工艺,因而其色素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大低于CTC红茶,滋味不够浓强.有研究表明,采用冷冻萎凋能缩短萎凋和发酵时间,有利于改善红茶品质;但也有研究显示,冷冻萎凋过程中酶活性较低,限制了必要的物质转化,因而可能对红茶品质有负面影响.本项研究就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品质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探明利用冷冻萎凋改善红茶品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措施对大麻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大麻材料的THC含量,在不同的种植模式、播种时期、肥料、光照因素的影响下,低毒材料都<0.3%,高毒材料仍>0.3%.同种大麻材料的THC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减小有增加的趋势,但变幅值很小,为0.01~0.043;随播种时期的推迟,含量降低,正常播期范围内的变幅值为0.011~0.048,过晚播种的两个处理较正常播期的低出的值最高达0.505;施用复合肥后THC含量增加,但变幅很小,增加值仅为0.024~0.039;遮荫能明显降低大麻植株的THC含量.总之,栽培措施虽然对THC合量有一定影响,但其含量变化幅度皆不大(0.01~0.048),即最高变化值为0.048,参试的2个低毒品种依然保持其低毒性.3个材料的CBN含量在各种处理下均极低,甚至未检出,CBD含量在各种处理后变化不定,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出高茶黄素含量,同时滋味又相对醇和的高品质红茶,实验采用发酵和渥堆联用新技术来进行加工,发现在红茶制作过程中通过适度短时(2.5 h)发酵后,再在初干后通过汽蒸渥堆处理(20 h),红茶产品中茶黄素含量比传统提高25%以上,滋味也得到明显的醇化。  相似文献   

20.
稻属分类研究综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稻属([sup]Oryza[/sup] L.)是禾本科中重要的植物类群,该属有2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从林奈于1753年建立生物命名系统以来的近250年中,稻属无论在物种的数量还是分类系统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稻属分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对稻属的分类建议。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