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鳔等睾吸虫在黄颡鱼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5月嘉陵江北碚江段的黄颡鱼鳔等睾吸虫感染率为26.3%,平均感染强度为1.7,雌、雄鱼的感染强度无显著性差异。鳔等睾吸虫导致黄颡鱼肝脏、肠系膜、鳔等器官均出现病变,肥满度低于感染鱼11.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解剖检查了58尾体长在35.0cm以下的长吻Wei,统计表明,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5.9%,平均感染强度是3.5。在15.0cm以下的长吻Wei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2.0-10.0mm的虫体组成,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Gui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Gui只占Gui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Gui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5.
<正> 1980年,笔者解剖了100多尾鲶鱼,发现1~2斤以上的鲶鱼姜片虫的感染率较高,占8%左右,这些姜片虫寄生在鲶鱼的鳔内。有一条2斤重的鲶鱼鳔内竟寄生30多片,寄生部位的面积占该鱼鳔的二分之一。鳔是鱼体调节浮沉的器官。鲶鱼的鳔和食道有气道相通。根据其生活特性,寄生姜片虫的原因可能有:①鲶鱼白天栖息在水草丛中,吃了姜片虫尾蚴结囊的水草所致;②有些鲶鱼生活或一段时间生活在有病原体的  相似文献   

6.
李文 《河南水产》1994,(1):18-19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 obbold,1875)]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24个省(区)市均有流行。感染华支睾吸虫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或食入被囊蚴污染的食物所致。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危害人类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7.
:1 999年 5~ 1 0月 ,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 :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 1 / 1 8,且 95 %是 2龄及 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 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危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8.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人畜共患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性,重点描述了华支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棘颚口线虫等的感染现状;概括了常用的寄生虫病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加强预防控制和检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鲤、鲫、草、青鱼肝胆病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营养过剩、脂肪积累、病毒入侵而引起的肝胆综合症;另一类是寄生虫——华枝睾吸虫(肝吸虫)引起的肝胆病。华枝睾吸虫(肝吸虫)寄生在鱼体肝胆管内,病鱼是吞食水中的螺蛳和未经发酵的粪便中的虫卵而感染。临床表现为肝胆管肿大,常并发肝肿大硬化、腹  相似文献   

11.
刘小玲 《水利渔业》1999,19(5):44-45
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寄生于鲶肠道内的范氏道佛吸虫和多卵黄外睾吸虫成虫的体表超微结构。范氏道佛吸虫头器呈塞状,边缘具3 圈交错排列的圆锥状齿,体棘具伸缩性,完全伸展的体棘呈掌状,顶端纵裂成一排指突,生殖孔位于虫体后部腹面。多卵黄外睾吸虫的腹吸盘在形状和结构上都具有独特性,除口腹吸盘外,身体的其它地方被鱼鳞状排列的体棘覆盖,未观察到多卵黄外睾吸虫的生殖孔  相似文献   

12.
对澧水下游水系保河堤镇的黄颡鱼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膀胱和消化道内寄生有3种蠕虫,分别是巴氏叶形吸虫、少睾恒河绦虫和黄颡旋驼形线虫。这3种蠕虫的感染率分别为65.0%、34.9%和74.7%;感染强度分别为4.12、1.72和14.8。叶形吸虫和旋驼形线虫的感染率有随体长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有所波动;恒河绦虫的感染率在鱼体长18cm以下基本一致,鱼体长18cm以上则明显下降。恒河绦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3、4月份比较高,5月份则下降;旋驼形线虫相反,4、5月份很高,3月份较低;叶形吸虫在5月份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3.
鲶鱼(Silurusasotus)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黑龙江鲶鱼不但个体大,生长快,而且耐低温,耐低氧,肉味鲜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鲶鱼池塘养殖技术总结如下。1 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11 亲鱼的选择: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12 催情:鲶鱼繁殖实践证明,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  相似文献   

14.
《海鲜世界》2004,(1):35-35
淡水鱼虾不宜生食,长期食用较易感染,后果危害较大。这种病是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道系统中一种常见慢性寄生虫病。主要因习食生的或末煮熟的淡水鱼虾所引起。  相似文献   

15.
大口鲶人工配合饲料网箱养殖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4只1m×1m×1m网箱中以配合饲料养殖当年大口鲶鱼种,经过150d,平均体重达1063g/尾,总产2806kg,单产7015kg/m2,成活率825%,饵料系数226。利润9673元/m2,投入产出比1∶224。转食驯化和适时分箱是其中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澧水下游水系黄鳝感染鳗鲡独孤吸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于澧水下游水系的黄鳝对鳗鲡独孤吸虫的总感染率为46 7%,感染强度为3 14(1~11)。体长24cm以下的黄鳝未检出该种吸虫;体长29 1cm以上的黄鳝均有较高的感染率(50%以上),且差异不大,其感染强度亦无显著性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3~5mm的虫体组成,在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 377。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对黄鳝肥满度有一定影响,使黄鳝肥满度系数平均下降9 8%。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肠道内岐口福斯特吸虫(Faustula qikouensis)种群动态的研究发现,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其平均密度、感染强度及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在宿主体长小于26.5cm时,其种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增大,分布参数k值则呈减小趋势。在夏、秋、冬季,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不大,但在春季均显著增加。频率分布表明,大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寄生于少数宿主肠道内,多数宿主感染少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岐口福斯特吸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的宿主和不同季节均呈聚集性分布。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鲶鱼生物学特性及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鲶鱼(silurus asotu S·L·),中国、日本及朝鲜均有分布,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为我省经济鱼类。黑龙江水域中的鲶鱼个体大于长江水域中的鲶鱼(伍献文1979)。该鱼在一些天然水体中曾经是主要捕捞对象,产量较高,占年产量的8~11%,是常年捕捞对象(任慕莲1981)。由于自然环境与人为的破坏,产量逐年下降,成为稀少品种。黑龙江鲶鱼具耐低温,耐低氧,分布  相似文献   

19.
几种淡水鱼血清免疫复合物含量与其抗病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和3.5%PEG沉淀法,研究了鲫鱼、草鱼、鳙鱼、鲶鱼和罗非鱼血清免疫复合物。统计结果表明,免疫复合物含量在同一鱼类的不同PEG浓度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鱼类的同一PEG浓度处理间,除鳙鱼和鲶鱼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实验发现,血清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变化与各种淡水鱼在分类上的地位及抗病能力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三倍体鲶鱼的形态学性状及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水压休克法人工诱导鲶鱼受精卵,使三倍体出现率达100%,其主要形态学性状同二倍体鲶鱼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鲶鱼具有体形大,相对体高及丰满度均较高,体长差异不明显,外部形态及摄食仍保留着二倍体鲶鱼的特征,但比二倍体鲶鱼增长快,在池塘养殖90天后,体重比二倍体鲶鱼平均增加39.71%。试验证明三倍体鲶鱼是具有养殖生产前景和推广价值的新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