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塑料大棚使用紫色有孔膜栽培甜椒(Capsicum frutescens L.),同使用传统的无色透明无孔膜相比,棚内的小气候更利于甜椒的生长,不论是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的甜椒植株形态、干重,还是生殖生长期的果实产量(包括春提前产量和秋延后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紫光透过率的提高,又使果实中的VC含量明显增加.3种孔径(3mm、7mm、10mm)的有孔膜相比,7mm者最佳.  相似文献   

2.
对陇中旱地膜侧马铃薯与露地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膜侧种植马铃薯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增产4 382.25 kg/hm2.增产率30.62%,水分利用效率膜侧种植较露地种植提高5.92 kg/(mm·hm2),增加6.51%.在降水量为46.70 mm的情况下,膜侧种植区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较露地种植区提高17.03mm,耗水量增加31.23 mm.  相似文献   

3.
一、双膜及其他材料准备 1.双膜用量.杂交稻1hm2大田备足规格1.5m、2m宽的地膜为40.5m:粳稻1hm2大田备足1.5m 、2m宽的农膜63m. 2.地膜打孔.将地膜整齐地卷在木块上,然后划线冲孔.孔距一般为2-3cm,孔径0.2~0.3m(孔径不宜过大,否则大量秧根穿孔下扎,增加起秧难度). 3.其他材料.切刀、木条或细竹竿、遮阳网、稻草、芦苇等.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适用于沼液浓缩的低污染高截留超滤(UF)膜孔径,选取鸡粪沼液为浓缩对象,采用膜孔径为500、100、50、30 KD的UF膜(平均膜孔径分别为20、6、4 nm和3 nm)进行浓缩处理,考察不同孔径UF膜对沼液浓缩过程中养分和风险污染物迁移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孔径UF膜的水通量均呈现快速降低-平稳-再降低的三段式现象,整体降低38%~49%,且低孔径膜下降更为明显。不同孔径UF膜对沼液中有机质的截留效果整体差异不显著,对TP、TN、TK等养分的截留率随孔径缩小而逐渐提高。同时,不同孔径UF膜对Ca、Mg、Fe和Zn 4种中微量元素的截留性能相似,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截留性能也随孔径的缩小而逐步提升,对Cu和Pb的截留率均可达到100%。综合稳定水通量、养分截留和风险污染物富集,确定适用于沼液浓缩的UF膜孔径为100 KD。  相似文献   

5.
苜蓿侧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 ,调节土壤水热 ,抑制杂草生长 ,改善微环境的作用 ,利于苜蓿的生长发育。试验表明 :苜蓿侧膜种植出苗提前 3 d,幼苗株高提高 5 7% ,茎粗增加 2 1 .7% ,叶面积指数在苜蓿各发育阶段均有较大增加 ,鲜草产量增加 1 85 0 .9kg/hm2 ,干草增加 5 0 0 .3 kg/hm2 ,茎叶比提高3 0 .9%。因此 ,侧膜种植是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苜蓿抓苗保苗及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优化利用黔东南州烤烟气候资源.[方法]开展不同孔深度试验(15、19、23 cm)、不同孔口大小试验(10、12、14 cm)、不同打透气孔时间试验(不打透气孔、移栽后立即打透气孔、顶叶顶膜或气温到20℃后打透气孔)、不同时间破膜试验(顶叶距地膜1 cm破膜、顶叶顶膜破膜、心叶距地膜1 cm破膜)、不同施肥试验(基追比7∶3且追肥分别于封土和揭膜上厢时进行施用、基追比7∶3且追肥于揭膜上厢时期一次施用、基追比6∶4且追肥分别于封土和揭膜上厢时进行施用、基追比6∶4且追肥于揭膜上厢时期一次施用)等膜下移栽配套技术研究.[结果]孔深度以19 cm利于烟株生长,过深烟苗较难长出垄面,过浅很难体现膜下移栽的效果;孔口大小为12 cm时较适宜烟苗早生快发,过小孔内湿度较大,过大保温差;移栽后立即打透气孔利于晴天孔内透气、降温,并使烟苗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加快烟苗生长;心叶距地膜1 cm时及时破膜好于其他两个处理;追肥于封土和上厢时施用好于其他处理,烟株长势均匀且较快.[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烤烟膜下移栽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水膜发生器的研制及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  马文鑫  申龙涉  王玉福  霍珊 《油气储运》2012,31(6):466-469,486
水膜发生器是超稠油水膜面减阻技术中使管道内形成环状水膜的流体机械设备,其内部流场需要长期保持稳定,以形成稳定的水膜。在设计水膜发生器时,使高压水流射入后通过一个厚度为1mm的穿孔板再形成水膜,穿孔板部分区域不开孔,其余部位均匀开孔,以控制水流动能和速度,进而控制水膜厚度。高效渗透筛管的选择决定水膜面的稳定性,其关键在于确定穿孔板的开孔率和开孔直径。运用ANSYS软件对水膜发生器的强度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应力集中部位并进行加强处理,使用材料为X52的管线钢制作水膜发生器可以满足实际运行条件的要求。运用Fluent软件对水膜发生器内部流场进行模拟,以确定水膜发生器的合理长度和开孔直径,优化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8.
对制种玉米在垄膜沟灌和条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节水、增温效应,与对照条膜栽培相比,5~25 cm土层地温提高0.92℃;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制种玉米千粒重增加9.94~46.01 g,穗粒数增加6.10~46.78粒,增产1.63%~40.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7%~34.16%;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制种玉米适宜灌溉定额为450 mm,与对照相比,节水1 500 m3.hm-2,与当地大田灌溉定额720 mm相比,节水2 700 m3.hm-2,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膜上灌溉技术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所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设灌水孔入渗给作物供水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设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  相似文献   

10.
在根系土壤不同深度铺设不同开孔度薄膜的条件下,以黑麦草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根层铺多孔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层铺多孔膜改变了根系层土壤水分分布,铺设深度为15 cm时,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铺设深度为20 cm时,土壤含水量呈“3”形分布,同一铺设深度不同开孔度的土壤水分分布较为相似,且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覆膜深度以下5 cm处;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灌溉下限时,根层铺多孔膜各处理表层(0~5 cm)及膜上土壤平均含水量较裸土处理分别减小了37.6%~51.1%和26.2%~37.0%,膜下土壤平均含水量较裸土处理增大了7.7%~25.0%;在观测时段内,根层铺多孔膜各处理中,除铺设深度15 cm、开孔度30%的处理0~30 cm深度土壤储水量变化值大于裸土处理15.2%外,其他处理均小于裸土处理,其中铺设深度15 cm、开孔度50%的处理较裸土处理减小了23.0%,表明根层铺多孔膜技术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物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推广花生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花生主栽品种泉花7号、泉花8号为材料,研究普通膜、光解膜、稻草3种覆盖物栽培和未覆盖(裸地)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普通地膜、光解膜或稻草覆盖均能缩短花生生育期,提高株高、茎叶干物重;覆盖普通地膜和光解膜均能提高花生出苗率、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饱果数,而覆盖稻草降低出苗率、根系干物重、单株生产力、百仁重、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不同覆盖处理中,泉花7号和8号产量以光解膜覆盖最高,极显著增产34.20%和19.10%(P〈0.01),其次为普通膜覆盖,极显著或显著增产27.47%(P〈0.01)和16.54%(P〈0.05);稻草覆盖分别降低产量4.29%和11.19%。与对照相比,覆盖光解膜、普通膜处理可增加产值分别为6455-11025元/ha和5575-8790元/ha,而覆盖稻草经济效益减少1640-4430元/ha。【结论】不同覆盖物栽培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环境采用适宜的方式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基肥及追肥配比对凤梨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台农17凤梨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基肥试验和追肥试验,明确最佳的凤梨施肥模式。基肥试验设复合肥、“劲久”控释肥、羊粪+复合肥和“沃丰康”生物有机肥+复合肥4种肥料组合,每种组合根据总氮含量设100% N、75% N与50% N三种梯度,其中不添加基肥为CK1,共计13个基肥处理。追肥试验设T1(促花肥+开花肥+结果肥)、T2(开花肥+结果肥)、T3(促花肥+结果肥),其中不施用追肥为CK2,共4个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100% N水平下,以11 250 kg·hm-2羊粪+1 875 kg·hm-2复合肥作为基肥,凤梨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最佳。移栽135 d后,凤梨的叶尖高度增加了28.25%,总叶片数增加59.09%,最大叶长增加16.00%,最大叶宽增加42.55%。凤梨产量达58.62 t·hm-2,较CK1增加20.22%,平均单果重达(1.86±0.32)kg, 果长、果径与芯径分别达(231.47±44.28)mm、(125.62±33.24)mm和(41.16±4.13)mm。此外凤梨的果实品质也最佳,果肉可溶性固形物达(12.6±0.4)%,可滴定酸达(0.50±0.11)%,维生素C达(29.1±6.7)mg·kg-1。而在75%N水平或50%N水平下,“沃丰康”生物有机肥+复合肥处理的部分凤梨指标更佳。作为追肥,T1的效果最佳,较于追肥前,追肥后的凤梨叶尖高度、总叶片数、最大叶长叶宽分别增加20.18%、184.87%、21.95%和61.25%,产量较CK2增加6.62%。凤梨单果重(1.62±0.33)kg,果长、果径和芯径分别达(183.52±29.35)mm、(123.58±15.68)mm和(40.58±8.39)mm。凤梨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3.1±0.9)%,可滴定酸(0.47±0.12)%,维生素C含量(28.9±3.2)mg·kg-1。本研究表明,适用于宁波本地凤梨的最佳施肥方式为以11 250 kg·hm-2羊粪+1 875 kg·hm-2复合肥作为基肥,同时添加少量生物有机肥,并辅以促花肥、开花肥和结果肥追施。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本研究收集1997─2017年间黄土高原南部地膜覆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分析地膜覆盖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边界函数方法求得区域小麦潜在蒸腾效率。研究表明,与不覆膜相比,半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29%(-21%~97%),全膜覆盖平均增产率为34%(-14%~153%)。半膜与全膜覆盖间小麦产量相似,无显著差异。半膜与全膜覆盖小麦蒸散量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但两种覆膜措施蒸散量差异不显著。黄土高原南部覆膜条件下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22.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35 mm;不覆膜小麦潜在蒸腾效率为18.5 kg·hm-2·mm-1,最低土壤蒸发量为54.4 mm。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较不覆膜显著增加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半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24%(-21%~84%),全膜覆盖平均增加率为31%(-15%~152%)。半膜与全膜覆盖间水分利用效率也相似。覆膜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蒸发量及提高小麦潜在蒸腾效率有关。基于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小麦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因素,黄土高原南部小麦栽培推荐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4.
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降水量200.0mm下,全膜小垄沟穴播处理冬小麦平均折合产量4 615.4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42.9%,总产值、纯收入较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 599.9、1 998.1元/hm2;降水利用率64.5%,较露地条播降低0.9百分点;土壤水分利用率15.0 kg(/mm.hm)2,较露地条播增加5.0 kg(/mm.hm)2。  相似文献   

15.
塑料薄膜包装对花椰菜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0.005mm、0.007mm、0.025mm聚乙烯(PE)膜,TY-1保鲜袋和CF-8硅窗保鲜袋包装对花椰菜冷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经45d贮藏后结果表明:以上各处理的失重率分别为7.36%(P<0.01)、5.89%(P<0.01)、4.08%(P<0.01)、2.37%(P<0.01)、1.28%(P<0.01),而对照为31.84%;抗坏血酸含量(mg/100g)处理组分别为10.94(P>0.05)、52.07(P<0.01)、45.89(P<0.01)、42.23(P<0.01)和44.13(P<0.01),而对照为7.934mg/100g。试验组固形物(TSS)含量均比对照组降低了27%~44%。3种包膜处理的有机酸含量则比对照高出39%~58%,各处理间以0.07mmPE单花头包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条件下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玉米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合理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提供指导。【方法】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与EI Compondex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从2000—2017年间已发表的黄土高原地膜覆盖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文章数据,综合分析了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土高原半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348 kg·hm-2,较对照产量7 059 kg·hm-2增产33%,全膜覆盖平均产量为9 191 kg·hm-2,较对照产量5 910 kg·hm-2增产56%,半膜覆盖或者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产量相近,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半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630 m时或全膜覆盖海拔高度超过900 m时,玉米增产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可能与覆膜提高土壤温度有关。半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85 mm,较对照蒸散量389 mm减少1.0%,全膜覆盖平均蒸散量为366 mm,较对照蒸散量357 mm增加2.8%,半膜覆盖玉米蒸散量较不覆膜有所减少,但是全膜覆盖显著增加了玉米蒸散量,不过2种覆膜措施的蒸散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半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3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3.2 kg·hm-2·mm-1增加31%,全膜覆盖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7.5 kg·hm-2·mm-1,较对照水分利用效率11.7 kg·hm-2·mm-1增加50%,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之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覆膜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其降低土壤无效蒸发量(57 mm),提高玉米潜在的蒸腾效率有关(11.2 kg·hm-2·mm-1)。【结论】在区域尺度上半膜覆盖与全膜覆盖对玉米产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等效性,考虑到地膜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成本等因素,推荐黄土高原玉米栽培选用半膜覆盖。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旱地谷子生产中连作障碍现象严重,本研究设置长期定位试验田(2006年至今),测定长期定点连作及单序轮作种植制度中谷子的光合特性、根系构型和产量效应,以期为旱地谷子连作障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轮作种植模式中谷子产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长期定点连作分别增加了22.02%、20.58%、15.34%,均显著高于长期定点连作种植模式。相比于连作处理,轮作种植使谷子根系在不同直径范围内生长发育状况更好,根系的比根长、比表面积、根体积与根尖密度均较长期定点连作处理显著升高(0.5 mm≤直径≤1.0 mm:各指标分别增加了92.17%、62.94%、72.73%、75.08%,直径≥1.0mm:各指标分别增加了 44.09%、86.32%、86.37%、181.71%)。综上,本研究发现,轮作会改善谷子叶片的光合指标参数及根系发育指标参数,减轻连作障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旱地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关键作业参数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弹齿式旱地全膜双垄沟残膜回收机的拾净率,以起膜齿齿数、起膜齿入土深度、搂膜耙齿齿径和齿数为试验因素,拾净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对拾净率影响显著的因素——起膜齿齿数、起膜齿入土深度、搂膜耙齿齿径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以确定残膜回收机最佳工作性能参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起膜齿齿数为4个,起膜齿入土深度为50 mm,前、中、后搂膜耙齿齿径分别为10、8和6 mm时,拾净率最高,为93.6%。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残膜拾净率为93.4%,远高于75%的标准,能满足残膜回收作业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核桃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方法]以53份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核桃种质资源圃的核桃坚果为研究对象,测定横径、纵径、侧径、干果重、仁重、出仁率、壳厚等主要数量性状。[结果]53个核桃家系坚果重为7.95320.719 g,果仁重为4.854 9.866 g,出仁率为39.15%71.57%,横径为27.72539.463 mm,纵径为31.83548.223 mm,侧径为31.15741.435 mm,壳厚为0.5641.794 mm。其中,果仁重、干果重、壳厚具有相对较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19%、18.51%、22.13%。[结论]调查的核桃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果仁重、单果重和壳厚可作为核桃良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骏枣生产,提高效益,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骏枣幼树生物量差异(地径、株高、侧枝、根系)及结果情况(株产、果形指数、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树地径生长量明显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于6月24日枣头摘心后,基本全年株高生长结束,说明枣树的节间拉长生长较为有限;须根数及长度在8月后增加较多,在数量上以≥2mm根系为主,长度上主根不及须根;在果型指数方面,果实横径的变化量大于纵径的变化量;处理1(380m3)灌水量最小,而产量最高,达17.7t·hm-2,相比处理4(500m3)增产78.8%,节水24%,说明在红枣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将灌溉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