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土壤温度影响着作物的生化过程,了解不同种植模式棉田土壤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探究如何提高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棉花生产潜力非常重要。【方法】对不同种植模式:单作棉花(MC)、麦套棉花(WIC)、麦后棉花(WDC)农田10―110 cm土层温度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并调查棉花的生育进程和各农艺性状。【结果】在5月下旬麦棉共生期,单作棉花的平均土壤温度比两熟棉田土壤温度高1~3℃。7月初,在10―40 cm土层两熟棉花土壤温度大于单作棉花土壤温度,40―110 cm正好相反。8月上旬,各种植模式棉花土壤温度差异缩小,单作棉花土壤温度稍低于两熟棉花的土壤温度。在9月中旬,两熟棉花的土壤温度低于单作棉花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主要影响棉花出苗到现蕾和开花到吐絮期的持续时间,对现蕾到开花的持续时间影响不明显。土壤平均温度越高,该生育时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同一时期两熟棉花土壤温度的日最低温出现的时间要比单作棉花早1 h左右,而日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土壤积温与生物量拟合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结论】优化管理措施,如通过控制灌溉的时间和量来缓解土壤温度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提高苗期和开花到吐絮期的土壤积温对两熟棉花出苗和吐絮都是有益的。本文以期为不同种植模式的合理配置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棉花天鹰椒间作施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棉田为对照,重点探讨了棉椒间作施肥的效应。结果表明,棉椒间作既维持了较高的棉花产量水平,又显著提高了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且对该地区现有可支撑水资源有明显适应性。750.0 kg/hm2K2SO4复合肥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更加稳定且较高,施肥主要是进一步提高间作棉田的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河北棉田复合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北南部植棉区受麦玉两熟高耗水农作模式的影响,地下水位亏缺,生态恶化。受此影响,当地棉田在保证高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节水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需求。通过设计新型的棉田复合种植模式,从水分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各种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种植体系的耗水规律,筛选出水分经济利用效率高、实现农田水分生态修复的棉花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5种种植模式中辣椒/棉花间作的水分经济利用效率(EWUE)最高,达60.29元/(mm?hm2),其次为马铃薯/棉花间作,因此,辣椒/棉花间作与马铃薯/棉花间作是该区域具有推广可行性的两种棉田种植模式。5种棉田种植模式能够维持田间水分的周年平衡,其中辣椒/棉花间作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起到较好的生态补偿作用。黑麦-棉花轮作模式和苜蓿/棉花间作模式在利用深层水分方面更具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垦区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3年的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 ,表明基施与滴施相结合 ,棉花产量和 N肥、P肥的利用率最高 ,平均皮棉单产 112 .86 / 6 6 7m2 (旧制 1亩 ,下同 ) ;N肥利用率 5 1.9% ,比常规灌棉田提高 16个百分点 ;P肥利用率 2 4 .5 % ,比常规灌棉田提高 7.5个百分点。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方法应坚持基施肥与滴施肥相结合 ,在生产中氮肥全部采用滴施是可行的 ,磷肥应坚持基施为主、滴施为辅的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6.
棉花施用硝基复合肥大田示范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示范,验证硝基复合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施用硝基复合肥,可促进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使棉花增产4%,效益提高1387元/hm2。  相似文献   

7.
棉田间套是南乐县传统的栽培模式之一,近年来,南乐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植棉内部结构,改革耕作制度,推行粮、棉、油、瓜、果、菜等诸多作物的组装配套种植,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棉花商品经济支柱产业,使产值较传统间套hm2产值提高2~3倍,达到了48000元/hm2以上.间作套种高效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1333 hm2以上,也使植棉面积上升到了3400 hm2以上,南乐县的棉花生产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棉田种植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棉花宽行密株种植,可推迟封行日期,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棉行间光照强度比对照增加2~4倍;对减少烂铃脱落有明显的作用,能充分的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可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比对照增产皮棉38%,亩增收428.5元:利用黄豆青茎、叶、荚饲养长毛兔无毒害作用。土地是种植业最宝贵的生产资料。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油、棉争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已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要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棉农的经济收入,须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产和改革种植方式,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着手研究,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六二式麦棉套种的基础上增种一茬冬菠菜和一茬西瓜,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加经济效益。根据试验,土地利用率(LER)提高37.5%,光能利用率(E)提高69.7%,生长季节利用指数(TUI)提高53.4%,单产值增加1188.0元/667m^2,比对照提高69.0%。  相似文献   

10.
棉花与萝卜套作及配置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了棉花与萝卜套作的配置模式、经济效益、产量性状和生育性状的变化及状态。结果表明,套作棉田籽棉产量较单作棉(对照)下降4.29%~27.69%,增收萝卜46 005~93 495 kg/hm2,净增产值0.662~1.998万元/hm2,效益非常明显。棉花成铃、株高、果枝等农艺性状生长前期较对照低,中后期与对照差异急剧缩小,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性,衣分、霜前花率和病虫害高于对照。萝卜肉质根径粗及单重05-25~06-04时间段增长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