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本文在对吉林省乡镇企业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预测,提出1990年及200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而指出乡镇企业在提高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方面应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经营机制的变革、制度优势的消失、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地域布局的分散性、人力资本的低素质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为例,从自然资源持续性、经济社会可行性、生态环境合理性3个方面构建水土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角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4年河南省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状态及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识别影响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2000—2014年河南省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状态总体水平不高,在一般持续状态和弱持续状态之间徘徊,其中,2000—2002年呈T6趋势(弱持续),2002—2004年呈T3趋势(一般持续),2004—2010年呈T1趋势(一般持续),2010—2014年呈T6趋势(弱持续)。制约河南省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多数来源于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主要包括植被覆盖度、耕地有效灌溉率、人口密度、地均农药施用量和水土流失治理率等。  相似文献   

4.
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事业,乡镇企业功不可没。2006年,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可实现57500亿元,约占国民经济总量1/4。创业促就业国家将建乡企人才库我国农村目前有4.8亿劳动力,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0-2008年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对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相关指标进行计算,研究三峡库区重庆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匹配程度.认为三峡库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但就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为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传统第三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粮食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思考。利用2000~2017年遵义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遵义市粮食产量及单位面积粮食产能的波动性特征。2000年以来,遵义市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粮食产能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粮食产量呈现5年的波动周期,单位面积粮食产能分别于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出现较大的负值波动。遵义市应当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粮食产能,才能保证地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矿区生态系统弹性,从系统内在能力的角度揭示矿区在面临扰动时的状态保持与演变过程,本研究利用七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后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的植被覆盖度,运用生态弹性度计算模型,从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1990-2018年整个平朔矿区以及三大矿山生态弹性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8年整个平朔矿区的弹性值介于5~10之间,最大值为9.83,最小值为5.53;1996-2000年弹性值下降明显,2000-2014年弹性值不断上升但速度逐渐变缓,2014-2018年转为下降,但弹性值依然处于9~10之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矿山区域的生态弹性度差异明显,安太堡矿的弹性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最大值仅为4.05;安家岭矿的弹性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弹性值峰值为5.26,最小值为3.57;东露天矿的弹性值呈下降趋势,但一直维持在5~6之间。矿山开采导致矿山区域的生态弹性度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后矿山生态弹性度持续下降,平朔矿区的生态弹性度整体受到负向驱动,生态弹性动态度不断减小。研究表明,矿区生态弹性度的变化受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矿山生态弹性度的变化会通过尺度效应传递到整个矿区。  相似文献   

8.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成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开拓农村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就业向乡镇企业倾斜,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理念的再次升级。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就是乡镇企业。但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有: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不是很强,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增长来吸纳劳动力,大多数省份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偏向仍然是劳动偏向型。国家应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创造条件形成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0.
“九五”时期,我省乡镇企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增长,比重增加。至 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 1617亿元,比 1995年净增 984亿元,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95年的 50%提高到 68%。 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 416亿元,比 1995年净增 258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5年 12.7%提高到 21.4%。二是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提高。 2000年,我省乡镇企业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 4630元,比 1995年净增 996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工资收入 62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