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色诊与脉诊在中兽医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尤其在辨识病性,判断病情轻重和予后善恶上具有实践意义。古籍中记载马骡结症时,口色赤绞,脉象沉涩,一般均未指出病程发展中的变化。马骡结症的色脉象变化与发病时间、致药原因、结症部位,津液耗损等有密切关系。其主要色脉象的临床变化情况如下: 一发病时间:发病时间短,色脉变化不明显,口色淡红,脉象稍沉;发病时间长,色脉象变化明显,口色由红赤紫乃至  相似文献   

2.
家畜口色的研究进展严作庭(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50)察口色是中兽医诊断家畜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中就有“脉色论”“察色赋”两篇专论,其中“察色赋”提出了37种病理口色。“脉色论”指出:“察病者,非脉色何能知之”...  相似文献   

3.
中兽医脉诊技术在我国有悠久历史 ,中兽医脉学作为中兽医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其形成也至少已有约 70 0年的历史。但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很少 ,除《元享疗马集》收集一篇“脉色论”,以及当代邹正介教授编著一本《中兽医脉色诊断》外 ,迄今未见有任何中兽医脉学专著问世。由钟伟熊等人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家畜脉诊》一书 ,实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畜脉诊学专著。本书在介绍家畜脉诊的发展简史的基础上 ,深入讨论了脉与脉象、切脉、脉象与疾病、脉象图及其应用等内容。自古以来 ,中兽医界对家畜脉象的描述不一 ,脉象分类比…  相似文献   

4.
5、诊脉察口色 诊脉察口色诊法.在耕牛此诊法主要包括切尾脉、别视砚台五色和察舌筋形色,“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此切病之巧也”、牛病诊脉之部位在尾中动脉,方法是:诊者站于牛体后方,左手将牛尾略上抬.右手食、中、  相似文献   

5.
瘤胃积滞食物过多,不能运化,中兽医称为宿 草不转,为耕牛常见的病证之一。 《牛经大全》曰:“伤饥食饱失其宜,宿草难消肚里胀”。凡是宿草不转的病畜,通常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嗳气酸臭,有时出现腹痛不安,口色赤红而燥,脉沉涩。病重时,由于胀满的瘤胃压迫膈膜引起呼吸急喘,心跳加快,脉搏增数,口色青紫。继而,痛苦呻吟,卧地难起或昏迷不  相似文献   

6.
察口色是中兽医诊断家畜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兽医古籍中对此有不少专论。《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凡察兽病,先以脉色为主”,“口色,验疾之所也”,“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由此可见,察口色对于诊断疾病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古今兽医著作中,对察牛的口色,都缺乏系统的、专门的论述,而往往笼统地将其与马属动物的察色法合并一起予以叙述,因而含混不清。察牛的口色究应察那些部位?与其它家畜的口色有何异同?察牛的口色是否  相似文献   

7.
奇妙的口色     
中兽医诊断疾病,总要先看口色,然后再结合其它情况,辨证施治。《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口色者,验疾之所也。”《景岳全书》指出;“脉色者,气血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斜则影斜,病生于内脉色必见于外。”家畜的口色包括舌、舌苔、排齿、卧蚕、上颚、口津、口角和唇。其中舌和舌苔又是诊察的重点,故有舌诊之称。那么口色究竟有什么奥秘呢?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和现代兽医学的检验,略述如下,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一、测定病证寒热的“温度表”测定体温是诊断家畜疾病的一项重要方法,西  相似文献   

8.
“察色按脉,先辩阴阳”,察色诊病是中兽医学的特有经验之一,历代兽医家也极为重视,如“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结合实践,用赋体重点论述了马属动物的正常口色及临证时常见的各种病色,如可治的口色及死症口色,以供临床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翻胃吐草是由于奶牛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弱而致的一种慢性病症,其一般多发于老弱奶牛. 患牛临床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跛行,耳、鼻俱凉,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口流清涎,吐草,吐出的草团粗糙,口色淡白,逐渐消瘦,其粪渣粗糙,脉象沉细. 可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奶牛翻胃吐草. 1 病例 1.1 病例一 奶牛一头,已产4胎,7岁,患牛吐草已有半月,夜间吐草尤其严重,经输液治疗,未见好转. 临床检查:患牛体温38.5℃,呼吸18次/min,脉搏68次min,瘤胃蠕动4次/2min,其被毛粗乱而无光泽,身冷,口、鼻凉,粪稀,腹紧,口津滑利,脉沉细.  相似文献   

10.
对易脉的应用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脉又称绝脉、怪脉或真脏脉,是中医、中兽医判断难以救治的重危或濒死病证的主要依据。在脉形、脉色不相符的复杂病例中,据易脉对病畜作预后判断较观形、察色等方法更受重视。因此,《元亨疗马集》中有“形病脉不病者生;脉病形不病者死”  相似文献   

11.
略谈胃气脉     
在兽医文献中,提到胃气脉的只有《元亨疗马集》,其他如《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新刻马书》等书中均查不到胃气脉这个词。《元亨疗马集》论述也很简单,《脉色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双凫之上三寸,乃胃气之口也。胃者总朝百脉,脾灌四旁,乃为五脏关司之所。脏腑皆禀气于胃,气血皆从双凫之出入也。岐伯云:三阳在头,三阴在首,其谓一也。王良曰:膈前  相似文献   

12.
流感祖国医学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多由体质虚弱,卫外机能不固,风邪侵犯肺卫,挟有秽浊毒烈的疫气(指马流行性感冒病毒而言),因而广泛流行。症状:病邪入侵,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表调节失司,因而出现肺系卫表证。患马均呈现程度不同的咳嗽和或多或少的脓涕,大多有鼻塞音和吃草减少的变化。分风寒和风热两型。风寒型:主要呈观鼻流清涕,鼻端稍凉,口色淡白,脉沉迟。风热型:主要呈现鼻流脓涕,体温增高,口色红黄,脉浮而有力,鼻端稍温热。  相似文献   

13.
阴肾黄的主要症状是睾丸(多是两侧睾丸)肿胀,触之硬固、冰凉,病畜躲避。病畜脉象沉细,口色清淡,尿清而长,两后肢不敢迈大步,或某一后肢拖拉前进。严重时,常有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笔者用加减秦艽巴戟散治疗病马5例,均在短时间内治愈。现将处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中兽医所称的“虚劳”系指因饥、劳过度和病久身体瘦弱的马骡。元亨疗马集、虚证论指出:“夫虚者,劳伤之证也,真气不守,卫气散乱……因乘饥渴负重,……失其飮喂,……以致伤其脏腑”,“劳伤心血,饥伤元气,根本而伤也……代其根,逆其本,五脏而衰也”……等。表现在症状上呈现劳力减退或丧失,行走无力,毛焦臁吊,身瘦如柴,严重时臥地不能起立,脉象迟细等等和虚证论中所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元亨疗马集明堂论》“寒甚火针施,热甚生针彻”理论,用火针、宽针和圆利针治疗大家畜胃病、感冒、泄泻等常见多发病184例,治愈162例,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供参考。 1.胃寒患畜耳搭头低,水草迟细,肠音响亮,排粪带水,口色青白,舌质如绵;重者肷吊毛焦,站立发抖,口色青黄,脉象沉细。火针主穴脾俞、胃俞,配穴百会、后海、后三里;小宽针内唇阴、分水。每2—3日一次,2—3次即愈。  相似文献   

16.
宿草不转就是草料积聚胃腑,无力运化,不能升降的阳明胃实症,是羊常见的病症之一。患畜过饱,发病转急,肚腹胀大,左肷突出,触压坚实,暧气酸臭,四肢开张,立多卧少,回头顾腹,呈不安,时作排粪姿势,粪便软或稀薄,发酸臭;有时尿粪齐下,呼吸急促,口色赤红,重症暗红,生津少而粘稠,舌苔黄,脉象沉实。呈现胃热症状者,病初食欲、反刍减少,逐渐不食,空日咀嚼,粪便干燥,口干喜饮,脉象沉数。  相似文献   

17.
辨证即辨别证候。中兽医的辨证主要有八证辨证、脏腑辨证及温热病辨证三方面。八证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又是辨证的纲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中兽医的“证”与西兽医的“症状”不完全相同。“证”是指证候类型,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变部位、个体反应、病程、症状、口色及脉象等,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疾病本质。  相似文献   

18.
马胸膊痛多因使役过重,奔走太急,乘骑奔跑,失于牵散,以致血瘀胸膊,痞气结胸所致。笔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5例,均获满意疗效。(一)方剂组成当归、生地、牛膝各45g,红花40g,桃仁60g,柴胡25g,赤芍、枳壳各30g,川芎、桔梗各20g,甘草15g,水煎候温,胃管投服。(二)病例例1 北安市福安农场一中队的一匹红母马,1978年4月7日发病。主症:束步难行,站立时两前肢频频交替负重,肘部皮肌震颤,口、舌色暗红,脉沉细。治疗:上方加天花粉50g,每日1剂,连服  相似文献   

19.
<正>华佗夹脊穴(Huatuo Jiaji Acupoints)EX-B2,简称夹脊穴,别名:华佗穴、佗脊、脊旁,属经外奇穴。1穴名释义与演变“夹脊穴”最早是由“挟脊”演变延伸而来的。早在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一书中就有相关论述:“足泰阳脉……其直者,贯臀,挟脊,出项,上于头……其病,病足小趾废,腨痛,郄挛,脽痛,颜寒,产聋,目痛,鼽衄,数癫疾。诸病此物者,皆灸泰阳脉”,此处记载了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治疗多种疾病。《后汉书·华佗别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20.
“结脉”是指脉搏动缓慢,有时停搏一次,但随即恢复正常的一种脉象。常见于老龄役畜,在患各种心脏病的马、骡尤为多见。结脉可能与现代兽医学所说的心脏期前收缩相吻合。心脏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其特点是提前发生心脏搏动。当心脏过早发生搏动时,往往代替下一个正常的搏动,于是下一个搏动的时间延长。有时由于心室充盈量过小,搏出的血量减少,使颌动脉和颈动脉(双凫脉)的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