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半精制饲料及实用饲料对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进行饲养试验,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中蛋白源的适宜含量为 40% ~42.5%,碳水化合物为 15% ~20%,能量蛋白比为30.61~32.99kJ/g蛋白,脂肪含量为 3.6%,各类矿物质的适宜含量分别为:钙2.17%、磷1.33%、铁 100mg/kg、铜 100mg/kg、硒0.1~0.3mg/ kg,无须添加钾、镁,钙磷比为1.63∶1。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  关于河蟹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根据河蟹蟹体组织蛋白质的组分,作为设计配合饲料蛋白质组分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河蟹对天然饵料的选择摄食习性,进行试验设计。徐新章等 (1988)用 20~ 40微米胶囊饲料养蚤状幼体,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分析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 45%。韩小莲等 (1991)根据幼蟹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贻贝、糠虾、乌贼、玉米蛋白粉、黄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从大眼幼体至Ⅱ期幼蟹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45%,幼体蜕皮时间短、变态整齐、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4.
配制总蛋白量为35%,以进口鱼粉作动物蛋白源,豆粕为植物蛋白源,添加少量菜粕,棉仁粕及必需的复合维生素,无机混合盐组成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采用体重1.43-1.48g的仔蟹,饲养119d。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占饲料中总蛋白的30%,动,植物蛋白比为1;2.3,幼蟹的生长处于最优水平,组间差异显著,且性早熟比例明显低于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因而认为河蟹蟹种阶段不宜投喂动物蛋白含量过高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配饵中适宜动植物蛋白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常规饲料原料为基础配制全价配合饲料,考察河蟹饲料中适宜的动植物蛋白比,为应用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从上海市购买当年蟹种180只,体重范围为4.8~5.5克,平均体重为(5.2±0.1)克,背宽为1.8~2.2厘米。河蟹饲养于0.65米×0.5米×0.35米水族箱中,有效水体0.0585米3。养殖用水为充分曝气后的自来水,内置砖块、竹筒等遮蔽物,供河蟹藏匿,并搭设投食台。以鱼粉作为动物蛋白源,豆粕、菜粕、棉粕作为植物蛋白源,固定菜粕、棉粕的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l组)、配合饲料组(Diet2组)以及两者1∶1混合组(Diet3组)3种饵料投喂模式下...  相似文献   

7.
大菱鲆幼鱼的蛋白质与能量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四清 《水产学报》2004,28(4):425-430
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适宜的能蛋比,既有利于能量的利用,又有利于蛋白质的利用,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设计4个蛋白质含量梯度和4个能量梯度的16组饲料,试验证明,蛋白质含量大于42%、能蛋比小于115,鱼体日增重率明显增大,饲料系数明显降低,表现出较高的饲料效率,本研究认为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42%~45%、适宜的能蛋比为92.7~102.5。  相似文献   

8.
配饵中能量蛋白比与中华绒螫蟹生长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簇箱中,用体重19 ̄2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配饵中蛋白质的能蛋比与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蛋白质设定为36%、40%和44%3个水平,能蛋比设定了40、45和50kJ/kg3个水平,每个水平各有6个重复。结果表明,配饵中的粗蛋白含量和能量蛋白比与蟹体生长、蛋白增加量和饲料系数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蟹体的生长,SGR和PER随饲料中蛋白质含  相似文献   

9.
克氏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蛋白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3×3因子试验法,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6%、29%、32%)及能最蛋白比水平(36、40、44 kl/g)的9种试验饲料,对体重(2.39±0.37)g的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蛋白能最比进行了研究,生长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克氏螫虾幼虾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29.49%~32.24%,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范嗣为34.67~37.46 kJ/g;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1.86%,能量蛋白比为35.85 kJ/g时,试验虾获得最大增重率、最低的饲料系数、最高的蛋白质效率及最大的特定生长率.  相似文献   

10.
饲料中的钙磷水平对中华绒螯蟹生长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对河蟹的营养生理和配合饲料方面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1~6],但迄今有关河蟹饲料中适宜钙磷含量的研究甚少,仅见到有关饲料矿物质适宜总量和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初步报告[7]。本试验旨在了解钙磷对养殖河蟹生长和蜕壳的影响,为确定河蟹饲料中适宜的钙磷含量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蟹及管理 试验蟹取自浙江上虞海涂养殖场,体重29-33 g。随机分成9组,分别置于9只水族箱中,每箱20只。箱内放置数块拱形瓦片供蟹栖息。发现蜕…  相似文献   

11.
蟹苗强化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蟹苗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蟹苗的成活率,是养蟹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大技术课题。本试验探讨了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及用水泥池强化培育蟹苗的技术。试验表明,采用池塘设置网箱的方式,以水溞、配合饲料为主要饵料,经17天强化培育,蟹苗至Ⅱ、Ⅲ期幼蟹的成活率达75.47~90.45%,出箱幼蟹平均规格为2.4~3.0万只/千克,群体增重3~5倍。  相似文献   

12.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饲料)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 000 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 mg/kg(2%的磷脂水平)时,幼蟹的存活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9%和88%;幼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磷脂水平为1%时,1 000、2 000和4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250和500 mg/kg的处理组(P<0.05);磷脂水平为2%时,500 mg/kg和1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 mg/kg处理组(P<0.05),但与250、2 000和4 000mg/kg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肝胰腺的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着饲料中胆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磷脂和胆碱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碱和磷脂,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以及蟹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为判据,采用折线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出饲料中不同磷脂水平下幼蟹的胆碱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 4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1%时)和5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2%)。  相似文献   

13.
<正>肠道排空速率是指鱼类摄食后,食物从肠道排出体外的速率。生产中鳡已可以完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因此,研究鳡摄食人工饲料后肠道排空速率对于评价鳡对人工饵料的消耗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得出养殖鳡鱼的科学投喂频率。此外,鳡肠道排空速率的测定还能丰富鳡消化生理的理论知识,为鳡摄食人工饵料后消化运动的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以国产蒸汽鱼粉(蛋白含量60.2%)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试验饲料粗蛋白为42.05%,粗脂肪为8.12%,试验饲料的具体配比见表1。  相似文献   

14.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7.1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为试验对象,以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为试验因素,各设3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配制成9种饲料,在室内水族箱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试验,以探讨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分别为40%、6%~8%和≤5%时,三疣梭子蟹幼蟹增重率和蜕壳率高,饲料系数低和蛋白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适宜本地区的河蟹幼蟹培育成蟹种及稻田商品蟹养殖技术,我站于2003年进行了幼蟹培育及成蟹养殖试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蟹种培育(一)试验材料1郾池塘的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冬闲田,面积为20亩。2郾池塘工程建设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开挖泥土主要  相似文献   

16.
日本沼虾饲料最适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虞冰如  沈竑 《水产学报》1990,14(4):321-327
本文研究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及能量蛋白比。试验用饲料由酪蛋白、糊精、混合油、复合维生素和无机盐混合物等组成。本试验用的日本沼虾体重为 1.77±0.23克,试验期间水温为 21—25℃。用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肝胰脏α-淀粉酶活力等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配合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 36.8—42.27%,适宜脂肪含量为6—12%。当配合饲料的蛋内质含量在适宜范围内,饲料能量蛋白比(C/P)为8千卡/克蛋白左右,每公斤配合饲料的总能量为3006—3561千卡是最为适宜的。当饲料总能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肝胰脏α-淀粉酶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发酵饲料配伍配合饲料投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机能和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别制备了5组饲料:对照组以幼蟹配合饲料为基础饲料(F0),各实验组在配合饲料基础上额外添加日投喂量5%、10%、15%和20%发酵饲料,并依次命名为F5、F10、F15和F20。150只均重无显著差异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蟹,分别饲喂对应组饲料,每天饱食投喂1次,养殖周期59 d。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淋巴和肝胰腺以测定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和蛋白代谢酶活性。结果发现,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后,各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额外投喂发酵饲料量的增加,血淋巴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F5、F10和F15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着发酵饲料额外投喂量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额外添加日投喂量20%比例以下的发酵饲料,可以提升肝胰腺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研究表明,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还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蛋白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氧化钇(Y2O3)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饲料,测定了体重(97.34±7.36)g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取鱼粉、血粉、肉骨粉、乌贼内脏粉、虾壳粉、啤酒酵母、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共11种商品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40.62%~89.75%,其中,鱼粉和血粉组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6.07%和89.75%,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而菜籽粕(42.41%)和玉米蛋白粉组(40.62%)的粗蛋白消化率则明显低于其他饲料蛋白源(P〈0.05)。其他蛋白源的消化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豆粕(77.94%)〉啤酒酵母(76.90%)〉虾壳粉(74.02%)〉肉骨粉(73.78%)〉棉籽粕(71.63%)〉花生粕(65.90%)〉乌贼内脏粉(63.51%)。在动物性蛋白源中,中华绒螯蟹对血粉和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较高,二者的总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90%,试验结果还显示,蟹对乌贼内脏粉的氨基酸消化率最低,仅为63.51%;单细胞蛋白源啤酒酵母的总氨基酸消化率(86.77%)高于其他植物性蛋白源;在植物性蛋白源中,对棉籽粕的总氨基酸消化率最高(85.37%),其次是豆粕(79.41%)。本研究结果对评价不同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开发中华绒螯蟹氨基酸营养平衡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平均体重0.61~0.82g的红螯螯虾投喂含蛋白质30%的等能饲料进行试验,饲料蛋白源为肉、蜗牛、小虾、浮游动物、鱼粉、豆饼等。生长数据发现,投喂小虾,红螫螯虾日增重率为7.57%;投喂蜗牛,幼虾日增重率为9.42%。饲料转换率0.95。用豆饼代替20%的鱼粉,未影响幼虾的生长率。鱼粉占20%、豆饼占24%的配合饲料养殖红螯螯虾幼虾经济效益最好,日投饵率由5%逐渐降至2.4%。试验证明,红螯螯虾幼虾亦能有效利用人工饲料,但饲料中的鱼粉至少应占12~15%,或者虾粉占10~20%。豆饼是最经济的替代蛋白源。红螯螯虾幼虾的适宜配合…  相似文献   

20.
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初始体重为 ( 1 .37± 0 .46)g的幼蟹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 60d的生长实验。以鱼油 /豆油 ( 2∶1 ,W/W)为脂肪源 ,以不同DHA与EPA的水平 ,配制成饲料脂肪含量为 8%的 3种等氮、等能饲料 ,用于研究饲料中DHA与EPA水平对幼蟹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DHA与EPA为美国阿拉斯加生产的浓缩深海鱼油 ,每克深海鱼油含EPA为 1 80mg ,DHA为 1 2 0mg。实验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 0 .30 %的DHA与EPA时 ,实验组幼蟹的增重率和对饲料的利用率明显优于其它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