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 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对虾养殖池塘混养牡蛎对底质有机负荷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8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对虾池塘不同密度混养牡蛎试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不同密度混养牡蛎对虾池塘底质养殖负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混养牡蛎虾池底质中N、S、P营养指标随养殖进程呈上升趋势,到实验结束时,不同密度梯度牡蛎混养围隔底质污染程度不同,根据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评估养殖负荷,各围隔呈低谷状排列:Ⅱ组(98.14)>Ⅲ组(60.64)>Ⅳ组(33.05)>Ⅴ组(29.68)<Ⅵ组(126.85);不同密度处理中,位于谷底的Ⅴ组为最佳放养密度点,对于养殖密度为4.5×106尾/hm2的对虾池塘,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03.2g/m3,转换为生产规模,则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1×104kg/hm2。  相似文献   

3.
<正>对虾综合养殖模式,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在虾池中混养其他水产生物,在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充分发挥水体潜力的养殖模式。在综合养殖模式中,选择与对虾混养的滤食性贝类主要有牡蛎、扇贝、蛤仔等,但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毛蚶与对虾混养的实验研究。毛蚶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底栖藻类丰富且水质清新的海区。本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养殖实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水陆基实验围隔优化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的混养结构。实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蟹-虾(CS)、蟹-虾-贝(CSB)、蟹-虾-贝-藻(CSBJ1、CSBJ2和CSBJ3),以梭子蟹单养为对照(C),每个处理组设置了4个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梭子蟹个体规格差异不显著(P0.05),产量以CSBJ2处理组最高;CSBJ1和CSBJ2组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体重、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凡纳滨对虾产量以CSBJ2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混养江蓠处理组菲律宾蛤仔成活率显著提高,但产量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CSBJ2处理组亚硝氮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混养江蓠各处理水体氨氮浓度养殖后期均显著降低(P0.05),而CSBJ1和CSBJ2组总氮和总磷浓度在中后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本研究表明,虾蟹贝混养系统中搭配适宜密度的菊花江蓠,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以及氨氮、亚硝氮等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梭子蟹和对虾的产量和成活率及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贝和江蓠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菲律宾蛤仔30ind/m2和菊花江蓠0.36kg/m2。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计6个凡纳滨对虾幼虾养殖密度:10、20、30、40、50、60 ind/m2,通过比较60 d养殖周期内的水环境因子、幼虾生长状况与消化酶活性,分析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养殖容量。结果表明:各试验组水质均符合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要求,单位水体载虾量主要影响pH、非离子氨氮(NH3-Nm)、溶解氧(DO)等水化指标;不同试验组水体pH、NH3-Nm含量、DO含量、总氮(T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浊度、总磷(T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对虾中肠腺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单位水体载虾量越高,对虾体内蛋白消化酶活性和氮利用率越低的规律,DO是低盐度粗养水体养殖容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各项评价指标,得到本试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低盐度粗养水体的最佳养殖容量为46.0 g/m3或32.2 g/m2(322 kg/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凡纳滨对虾单养及其与泥蚶混养实验的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小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贝类对对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实验中对虾放养密度均为17×10~4个/hm~2,泥蚶密度分别为0粒/m~2(S)、60粒/m~2(SC1)、120粒个/m~2(SC2)和180粒/m~2(SC3)。结果显示,随养殖时间增加:(1)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呈上升趋势,pH与氧化还原电位逐渐下降;随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底质环境恶化程度趋缓;(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随着贝类放养密度增加,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逐渐减少;(3)回归分析表明,介形类与线虫比值与对虾产量呈较好的相关性,一定密度贝类混养有利于底泥中介形类与线虫比值的提高,初步结果为养殖过程中该比值平均要达到6,单次值不低于3.5。研究表明,对虾与泥蚶混养有利于底质的改善和小型底栖动物的生长,较高密度的泥蚶(80~140个/m~2)有明显净化底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进行鲻鱼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放养虾苗密度均为100尾/m2,设计了混养大、小规格鱼苗的处理组,混养密度分别为0、0.13、0.26、0.52、1.04、2.07尾/m2和0.13、0.26、0.52尾/m2。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产量、规格和成活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对虾产量、规格总体上表现出随混养鲻鱼的密度和规格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2.07、0.52尾/m2)的对虾规格、产量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组对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对虾成活率最高,且其鱼虾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混养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均略有降低,混养鲻鱼密度最大组合(2.07尾/m2)的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转化效率有随混养鲻鱼的密度提高而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间水温、盐度、溶氧、pH及生化耗氧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氨氮含量前低后高,亚硝酸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在中后期明显升高,但未表现出与混养鲻鱼密度的明显关系。无机磷含量则在整个养殖期间较稳定,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因此,混养合适密度和规格的鲻鱼不会对凡纳滨对虾产量产生负影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水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使用改造后的推水养殖系统养殖草鱼的跟踪养殖实验来验证改造后的推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效果。经过8个月的养殖得到推水养殖养殖槽养殖草鱼成活率为66.64%,规格为225.45g/尾,养殖槽产量为7.25kg/m3。养殖槽中的水温高于大池塘水温,推水养殖系统水体氨氮、总氮和总磷会随着养殖进程而升高,而且均是养殖槽高于尾水处理区出口处,高于大池塘。最高时养殖槽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7.10mg/L、3.65mg/L、0.58mg/L,大池塘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3.45mg/L、1.08mg/L、0.21mg/L,尾水处理区出水口总氮、氨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5.72mg/L、2.11mg/L、0.42mg/L。结果表明改造后推水养殖系统养殖草鱼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变化,养殖槽内水质仍然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一、虾池混养的好处 1.提高虾池综合养殖效益 在适宜的虾池内混养一定数量,一定规格的海湾扇贝有利于对虾生长,且增加商品扇贝产量,混养虾池比单养效益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热带地区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排泄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及其与养殖水体水质间的关系,对海南陵水和万宁地区对虾养殖水体和养殖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1.88±0.87)、(0.70±0.42)、(0.15±0.04)、(7.00±1.70)、(0.42±0.14)、(4.11±0.69)和(4.32±0.08)mg/L。养殖废水中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总氮、总磷、BOD5和COD含量分别为(2.22±1.03)、(1.05±0.35)、(0.20±0.15)、(10.15±0.49)、(0.50±0.09)、(2.24±0.34)和(4.52±0.01)mg/L。氮磷营养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高于养殖水体,差异不显著(P>0.05)。万宁地区亚硝酸盐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陵水地区磷酸盐和总氮含量养殖排泄废水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  相似文献   

12.
将初始体质量(5.07±0.45)g的仿刺参幼参放养在池塘内竹制的4m×4m×1.5m网格中,将夹有初始平均体长(31.7±10)cm,体质量(2.32±1.2)g的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聚乙烯苗绳均匀地系在网格竹竿骨架上。仿刺参初始放养密度为11头/m2,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密度分别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和250g/m2、500g/m2、750g/m2、1000g/m2,后轮养的菊花心江蓠按密度从小到大分别放置于原混养鼠尾藻密度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网格内。每隔15d检测一次不同轮养系统中仿刺参和藻类的生长及水体中叶绿素a,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120d的饲养结果表明,轮养大型藻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高于单养对照组的仿刺参,混养鼠尾藻562.5g/m2后,轮养菊花心江蓠750g/m2的模式下,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轮养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大型藻净产量越高,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下降越明显;轮养组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单养组(P0.05)。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改造后的池塘圈桶模式的养殖效果,通过使用改造后的池塘圈养桶系统养殖湘云鲫。经过5个月的养殖得到圈桶养殖湘云鲫成活率为70.44%,养殖规格为245.64g/尾,圈桶产量为17.22kg/m3,换算成5×667m2的产量为1390kg/667m2。养殖系统水体氨氮、总氮和总磷会随着养殖进程而升高。最高时圈养桶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2.96mg/L、7.86mg/L、0.56mg/L,池塘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2.95mg/L、7.68mg/L、0.80mg/L,出水口氨氮、总氮和总磷分别达到了1.24mg/L、4.36mg/L、0.21mg/L。结果表明改造后池塘圈桶系统可以养殖湘云鲫,但整体水处理效果不理想,后期鱼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4.
采用18个36 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实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单养和混养围隔底质有机负荷进行研究。实验分为6组,每组3个围隔。各围隔放养体长为(0.45±0.01)cm的凡纳滨对虾3 000尾,放养体重为(201±25)g的罗非鱼分别为0(Ⅵ组)、4(Ⅰ组)、8(Ⅱ组)、12(Ⅲ组)、18(Ⅳ组)和24尾(Ⅴ组),放养对虾1个月后再放养罗非鱼。实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实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各围隔底质中N、P、S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对虾-罗非鱼混养围隔底质中N、P、S的积累量均小于对虾单养围隔。其中,Ⅲ组的N、P、S增长率最小。各组围隔相对污染指数排列如下:Ⅵ(10.78)Ⅴ(8.30)Ⅰ(7.68)Ⅳ(7.40)Ⅱ(6.09)Ⅲ(4.12),其中Ⅲ组的相对污染指数显著小于Ⅵ组(P0.05)。Ⅲ组为本实验的效果最佳组,即混养最佳配比为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罗非鱼3 320尾/hm2,罗非鱼均重为(201±25)g/尾。本研究可为对虾–罗非鱼混养中选定合适的养殖容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施振宁  柏张春 《水产科学》2011,30(9):568-571
在6口面积均为0.4 hm2的微咸水池中养殖凡纳滨对虾,密度为7.5×105尾/hm2,其中4口混养锦鲤,密度分别为1500、3000、60001、2 000尾/hm2,研究混养锦鲤对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比较稳定,透明度、NH4+-N和NO2--N波动幅度较小且数值较低,混养池对虾平均产量为3345 kg/hm2,比单养池平均产量2268 kg/hm2高47.5%,其中混养锦鲤3000尾/hm2的池虾产量最高,达到3765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奉贤地区淡水池塘凡纳滨对虾和鱼类混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在上海市奉贤全区范围内推广鱼虾混养模式,对该区四团镇有代表性的14个对虾养殖户在凡纳滨对虾和鱼类养殖过程中混养鱼类品种、数量、放养时间和水质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虾池内混养不同品种鱼类的养殖模式,对虾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C(对虾、青鱼、草鱼、鲢、鳙混养)B(对虾、斑点叉尾鮰混养)E(对虾、斑点叉尾鮰、鲢混养)A(对虾、鲢混养)D(对虾、青鱼、鲢混养),平均亩产(15亩=1 hm~2,下同)389.6 kg,与同年四团镇6 331亩单养虾塘平均亩产310.38 kg相比增加了79.22 kg。(2)3种规格斑点叉尾鮰(≤500、500~1 000、1 000 g/尾)与对虾混养,对虾单产为400~525 kg/亩,单位面积效益在12 000~15 000元/亩;≤500 g/尾的小规格斑点叉尾鮰组在养殖期间的净增体质量分别为其它两组的2.1倍和1.7倍,表明小规格斑点叉尾鮰在虾池中的生长速度较快。建议凡纳滨对虾池内混养的斑点叉尾鮰规格以500 g/尾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正>为创新水产养殖模式,提高水产养殖综合效益,我们在山东潍坊滨海区北部老河口1100亩海水池塘养殖区,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缢蛏等多品种混养试验示范,南美白对虾养殖亩产400千克以上,缢蛏养殖亩产85千克,养殖产量效益均提高50%以上,现将技术要点归纳如下:一、池塘改造1.虾池条件虾池长方形,池深3.0米,水深1.5米,池底平坦,盐度20~30,pH 7.8~8.7,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进排水方便,虾池底质为泥  相似文献   

19.
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显示,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实验,分析了单养与混养两种条件下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以及底质成分的变化,测定了对虾与海参的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混养海参可以明显改变养殖系统的营养盐结构,可使水体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同时也可有效地控制系统中氨氮浓度。混养海参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实验结束时混养组硫化物含量为(7.71±1.33)mg/kg,仅相当于单养组浓度的1/3。混养海参对对虾生长及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养组对虾体长特异增长率为(0.69±0.13)%/d,显著优于单养组(0.45±0.06)%/d;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可达72.5%±22.9%,显著高于对照组55.0%±17.5%。在混养系统内,对虾不会对海参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海参能够有效地选择摄食和利用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中有机质的同化率可达36.36%±13.79%),并以较快的速度生长。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玉足海参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