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供试药剂为0.1%、0.15%功夫颗粒剂(由ICI公司提供),自配1%1605煤渣颗粒剂为对照药剂。 于心叶末期的玉米植株上,人工接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三、四龄幼虫5头/株。10小时后施颗粒剂,用量为:功夫颗粒剂0.16克/株;1605煤渣颗粒剂  相似文献   

2.
玉米盛发期主要在抽穗期以后;而防治玉米螟的适期在玉米心叶末期,有人认为不能兼治。但据试验施药期如在抽雄前7天,对玉米螟和玉米蚜虫可以一次施药兼治,既可减少施药次数,又可节约开支,据我们试验用1%的1605颗粒剂(自制或铜山农药厂生产的)单株施药1克兼治效果都在70%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们曾在本刊上介绍一种简单颗粒剂撒布器,可以在一般高度的玉米上施颗粒剂防治玉米螟,但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有些品种到心叶末期植株已很高大,撒药有困难。最近,我们又设计了一种高秆定量颗粒剂撒布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5%丁草胺颗粒剂在稻田中的除草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指导大田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在早稻本田及晚稻秧田进行有关试验,并在全县当年晚稻本田推广5万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供试药剂①5%丁草胺颗粒剂(昆山陆扬精细化工厂产);②60%丁草胺乳油(昆山化工厂产);③5O%杀草丹乳油(日本组合化学株式会社产)。 (一)秧田除草试验: 供试水稻品种为汕优6号,分3个时期用药,即播种塌谷后(6月27)、秧苗1叶1心期(7月1日)和2叶1心期(7月4日)。在各期均设亩用5%丁草胺颗粒剂0.5公斤、0.75公斤、1.0公斤、2.0公斤及不用药(对照)。1叶1心期增加50%杀草丹乳油每亩100毫升,2叶1心  相似文献   

5.
包括草地贪夜蛾、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在内的鳞翅目害虫是安徽省夏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一类虫害,为探索其高效绿色的防控技术,分别于心叶初期和心叶末期,施用两种苏云金杆菌G033A和PS3微型颗粒剂,研究其对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心叶保护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心叶初期以人工撒施方式,按300、450、600 g/667 m2剂量施药后7 d,G033A微型颗粒剂对害虫的防效分别为71.62%、77.18%和81.54%,PS3微型颗粒剂的防效分别为75.00%、83.73%和86.91%;G033A微型颗粒剂对玉米心叶保护效果分别为59.42%、68.86%和71.72%,PS3微型颗粒剂分别为65.08%、72.64%和75.50%,持效期均可达14 d。心叶末期以无人机撒施方式,按照1、1.5、2 kg/667 m2剂量施药后7 d,G033A微型颗粒剂对害虫的防效分别为76.90%、81.22%和86.02%,PS3微型颗粒剂分别为81.71%、84.89%和89.20%,药后14d防效均开始下降;挽回产量损失率G033A微型颗...  相似文献   

6.
防治玉米螟最好在心叶末期,撒施残效期长的颗粒剂。在目前使用的颗粒剂中以呋喃丹颗粒剂和杀螟粒颗粒剂效果为最佳。呋喃丹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比较贵;而杀螟粒剂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杀螟粒”颗粒剂是用乙基对硫磷原油,以砂为载体,配添加粘结剂、湿润剂、吸附剂等,用包衣的方法加工而成。产品为灰褐色颗粒状,使用方便,残效期长。 使用方法:对春玉米或夏玉米均可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螟卵孵化初期)。施药时,用手或点施器,将颗粒直接撒入心叶内(即喇叭口内)。施药量因地区及虫害轻重略有差别,每株1克左右,每亩5市斤左右。施药的时间和部位,对药效影响很大,应严格掌握,力求每株用药量均匀。  相似文献   

7.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61连续二年在河北衡水施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春、夏玉米心叶末期用5% DDT 颗粒剂,不仅前期的螟虫减少了80—90%左右,穗期的螟害也适当地被控制。1次施药能减少整个春玉米生育期的虫数65—77.4%,夏玉米60—71.9%。防治效果似与玉米后期虫口密度有关。心叶期防治以在心叶末期为最理想,提早施药不能获得最高效果。心叶期防治2次与防治1次的效果没有差异。心叶末期与穗期各防治1次,收获时检查,防治效果春玉米上可达85.8—88.6%,夏玉米90.6—91%。因此,在螟害较轻的年分,防治1次即能解决大部分的螟害问题,大发生年分,可以在穗期再防治1次。试验证明不同载体、不同加工方法配制的颗粒剂、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的防治效果差异都不显著。虽然含5% DDT 或0.5—1f6的颗粒剂的残效能维持1个月以上,但由于田间植株上残存的颗粒剂损失很快,1个月后的残存量仅为12—15%,因此1次防治的效果受到限制。由于防治效果与施药时螟卵发生的情况关系不大,而心叶未期是防治最适时期,因此作者建议可以玉米生育阶段作为施药时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经1979—1982年小区试验,用颗粒剂点施器将3%1605颗粒剂施入玉米、高粱心叶内防治玉米螟获得成功后,1983—1984年被正式列为辽宁省玉米螟综合防治开发试验研究项目之一。两年来累计开发面积16.19万亩。防治玉米螟效果平均为90.14%,兼治玉米蚜虫效果平均为97.81%。据1984年7月试验点调查,兼治二代粘虫效果平均为99.29%,取得了一次施药防治3种害虫的理想效果。 该剂型已于1985年1月在徐州由化工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认为是目前国内取代有机氯农药的一个较好剂型。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是中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1984年我们进行了甲胺磷颗粒剂防治三代稻飞虱及对稻田蜘蛛等天敌影响的试验。 试验农药为3%的甲胺磷颗粒剂。对照农药是甲六混合粉(含有效成份1.5%的甲基1605加3%的六六六粉)和用甲磷粉(含有效成份1.5%的甲胺磷加1.5%的甲基1605)。各农药药量均为3斤/亩,拌细黄土50斤撒施,设不施药为空白对照。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05亩。  相似文献   

10.
农药深施能合理、经济、安全用药,防止对环境污染,且简便宜行,成本低。农药深施以3%呋喃丹颗粒剂、40%乐果乳油、25%杀虫脒水剂、50%乙基1605乳剂、80%晶体敌百虫和6%六六六粉剂等6种不同药种和剂量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1.
胶东地区夏玉米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棉铃虫卵,大部分散产于夏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抽雄未开花玉米落卵量约为抽雄开花者的3倍,是心叶末期玉米上的35倍。此期为夏玉米棉铃虫产卵盛期:抽雄开花盛期,是其卵的孵化盛期。幼虫成活率为卵量的10.53±1.04%。在夏玉米抽雄未开花期用1%1605粉或1605毒砂防治两次,幼虫虫口减退率为71.7-81.5%,在保障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播期可避开夏玉米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12.
防治玉米螟的乳化沥青颗粒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玉米螟组,1973年在商丘地区基点期间,与虞城、商丘两县农业局协作,经过室内、田间试验,研制成功“四号A型0.6%666乳化沥青包衣颗粒剂”,为推广剂型。从1977年至今,由虞城县城郊、稍岗两公社土法生产138.5万斤,大面积防治达15万亩次。由于效果接近0.5%1605颗粒剂,药源充足,成本较低,深受欢迎。此项成果于1980年被评为商丘地区一等奖。现介绍主要方法,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赤眼蜂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松辽平原广大地区,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尤其在栽种杂交玉米后,玉米螟Ostriniae furnacalis Guenee逐年趋于严重。过去曾研究在玉米心叶末期撒施颗粒剂进行防治,效果虽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广泛应用。在玉米螟第一代卵出现期间,寄生于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和数量极其贫乏。曾数次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我们在永乐店农场做了敌敌畏药液灌注玉米心叶防治玉米螟试验,试图找到替代有机氯颗粒剂的防治方法,其方法与所得结果如下: 药剂为80%敌敌畏乳油,稀释成一定倍数的溶液后,装入手压式喷雾器,拧掉喷头,从玉米的最上部叶片向下灌注,每株10—15  相似文献   

15.
杀虫植物颗粒剂对地老虎诱杀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对地老虎幼虫具诱杀作用的夹竹桃叶植物颗粒剂在棉花苗期进行诱杀试验 ,结果表明 :杀虫植物颗粒剂在棉田对地老虎幼虫有较强的诱杀效果 ,平均死亡率达 83.3% ,显示了一定的实用性 ,为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灭幼脲类——TH_(6040)对玉米螟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及显著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证明:玉米螟低龄幼虫在含有3ppm浓度TH_(6040)的人工饲料中取食后,存活率降低88~100%。田间试验证明:在春玉米心叶末期施用一次0.045%TH_(6040)颗粒剂,第一代幼虫存活数量降低80%。由此看出,具有改变昆虫生理功能作用的TH_(6040)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吕祖益 《植物保护》1983,9(3):22-22
沈阳化工研究院提供的5%久效磷颗粒剂,经江苏、浙江等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水稻害虫效果显著。 1.防治水稻二化螟;使用5%久效磷颗粒剂2.4-3.0斤/亩,经浙江田间小区试验,保苗效果为94.0-96.3%;杀虫效果均达96.2%以上。 2.防治叶蝉、飞虱:使用5%久效磷颗粒剂1.8  相似文献   

19.
Bt乳剂防治玉米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地区1984—1986年开展了用生物农药Bt乳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投药防治一代玉米螟,以亩用Bt乳剂150克加细砂3.5—5公斤配制颗粒剂效果最好其减孔株率和减孔率都在80%以上。最佳施药期是在玉米心叶末期之前,具体时间应视各年气候而定,沈阳地区一般为6月30日至7月5日。  相似文献   

20.
稻秆潜蝇是鄂西武陵山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宣恩1a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在禾木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稻苗心叶,轻者植株生长弱小,重者心叶枯萎,生长点腐烂,不能成苗;第2代幼虫危害水稻孕穗,造成穗形扭曲,抽穗后,部分或大部颖花残缺不实,单穗损失20%~60%。湾槽田、阴湿田的杂交稻受害最重。在稻秆潜蝇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200~250ml/667m对水60kg喷雾,或3%呋喃丹颗粒剂2~2.5kg/667m拌细土50kg撒施,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