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比较无人机和人工地面植保在茶园病虫防效、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项目小组通过分析茶园植保机械化现状,比对两种植保机械在茶园的植保作业,在统一试验方法下,分析不同机械植保作业效果,并对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保无人机防治茶园害虫,可不受地形限制,防治效果好,能解决病虫害防治劳动强度大、劳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叶大国,其茶园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中耕管理是茶园生产的重要环节,及时的对茶园进行中耕管理对保障和提高茶叶的品质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和分析了我国茶园中耕管理技术研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茶园中耕管理各环节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重点阐述了茶园除草机、茶园松土机、茶园施肥机等关键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归纳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型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现阶段我国茶园中耕管理机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机农艺结合较少、缺乏高产高效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章及国家政策支持、关键部件作业可靠性低和整机智能化程度不高等,最后结合国家政策、技术现状、企业需求指出了我国茶园中耕管理机械未来的发展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相关扶持补贴政策;优化中耕管理机关键部件设计,提高机器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水平,推进现代化茶园中耕管理新技术与装备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燕山村茶园,依托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科研人才力量,在分析该区域自然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人工造雾方式进行了选择,采用丘陵山区灌溉控制系统的物联网控制技术,改善了低山茶园气候条件,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需水量与微喷灌效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种植在山坡地上,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干旱缺水是制约茶树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节水型茶园栽培技术,泉州市灌溉试验站在紫帽山(龙岭)"泉州山益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种植的茶园里,开展了乌龙茶需水量与微喷灌溉效益试验研究。试验选择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品种,作微喷灌与不灌的单因素对比试验。测定了微喷灌水量、茶园土壤湿度、乌龙茶产量及茶树生长发育状况等,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微喷灌溉促进了茶树的蒸发蒸腾和光合作用,使茶树快速生长、新芽多、叶片大、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早春"倒春寒"晚霜冻害已成为影响我市名特优高档茶产量和品质的制约因素,为探索更经济适用、方便可靠的防霜方法,通过对国产茶园防霜机进行示范应用,分析该机在我市茶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国产新型智能化茶园防霜机提供比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云南大叶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云南茶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微喷灌、滴灌、地面灌溉等灌溉方式在茶叶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对茶树新梢生长影响来看,节水灌溉可加深叶色,增加芽头密度和百芽重;从对茶叶生化成分影响看,节水灌溉较地面灌溉能显著增加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因等茶叶生化成分;从茶叶产量来看,节水灌溉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5.34%~6.70%,其中以滴灌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节水灌溉茶园较地面灌溉茶园可增加纯收入2 092.2~3 972.0元/hm2;茶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节水率为33.33%~50.00%。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茶树的起源地[1],茶树作为云贵高原的原生植物,对区域内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气候特征造就了贵州茶叶的优秀品质。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由于境内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茶园选址多建立在山地上。对于山地茶园,不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容易造成茶园水土流失、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茶园综合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建立山地生态复合栽培型茶园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通过综述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发展应用,立足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建设发展情况,提出建设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建议及对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短缺和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已成为制约中国茶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减少灌水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分别从茶叶需水规律,节水灌溉对茶叶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叶片水势、叶片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咖啡因含量等茶叶的生长生理指标会因节水灌溉技术、灌水量、灌水间隔的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在归纳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应以节水灌溉技术和茶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茶园节水灌溉分区、不同节水灌溉制度下茶叶耗水规律及生长品质差异、节水灌溉对茶园小气候因子及土壤因子的影响机理出发,建立基于茶叶不同生育阶段生长、品质动态响应模型,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茶叶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鲜叶采摘的用工需求量大、要求高且季节性强。采茶人工短缺造成了鲜叶下树率低、茶叶资源浪费极大。为解决茶叶生产劳动力紧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茶叶产量,茶园全年机采为大势所趋。笔者通过对机采茶园管理措施的试验、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在川南地区可推广应用的茶园全年机采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四川省茶园总面积已超过23.92万hm2,居全国第二,产值居全国第四,其中家庭型茶园达到90%以上。在茶园机械化管理方面,家庭型茶园多在修剪环节使用机械,几乎不机耕或仅有少量旋耕机作业,导致茶园土层板结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甚至影响到茶叶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上的农田耕作机动力不足、宽度偏大和浅旋耕作,无法满足家庭型茶园的深松耕作需求。因此,课题组以四川省洪雅县、雅安名山区和峨眉山市三大产茶大县的1.52.0 m  相似文献   

11.
一、干旱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句容县下蜀茶场自1958年部分茶园投产以来,直到1977年茶叶产量年年增产。1978年大旱后至1983年才恢复到1977年的产量水  相似文献   

12.
安吉白茶是浙江安吉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对浙江安吉茶园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的探究, 有利于区域茶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安吉2012、2016和2020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 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拓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 对浙江安吉2012-2020年茶园格局进行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性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2012-2020年安吉县域茶园格局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1)从转移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 2012-2016年茶园土地转移数量极少, 茶园面积基本稳定, 空间分布较为零散; 而2016-2020年茶园面积明显增长, 且新增茶园分布相对集中。(2)从转移过程来看, 2016-2020年较之2012-2016年更为强烈, 转移数量显著增加, 且转移过程导致茶园空间分布更为集中。(3)从转移类型来看, 2012-2016年茶园主要转为耕地, 几乎无转入, 转移类型较为单一; 而2016-2020年, 茶园主要转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 转入主要是林地、耕地和园地, 转移类型多样。以上结果明晰了浙江安吉2012-2020年茶园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为区域茶园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国超过60%的茶园分布在丘陵山区,然而目前我国丘陵山区的茶园种植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茶园的耕作主要以人工进行的浅耕除草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茶园出现了微耕机的应用;茶园的植保主要以人工使用手动喷雾器喷洒农药为主,并结合一些新型的物理防治手段;茶叶的采摘以手工为主,在大规模茶园出现了一些大宗茶鲜叶或原料芽叶较粗大的乌龙茶的机械化采摘,而对于名优茶尤其是高档名优茶的采摘则完全依赖手工。为此,通过对我国丘陵山区茶园耕作、植保和茶叶采摘这3个环节的机械化现状的研究,分析了目前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在茶园、作业机械、农机农艺融合、茶机共同使用和茶农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快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思路,旨在为丘陵山区茶园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安吉县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探究浙江省安吉县茶园格局动态变化规律有利于区域茶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安吉县2012、2016和2020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拓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浙江省安吉县2012—2020年茶园格局进行了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性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0年安吉县域茶园格局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从转移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2012—2016年茶园土地转移数量极少,茶园面积基本稳定,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而2016—2020年茶园面积明显增长,新增茶园分布相对集中。从转移过程来看,2016—2020年较2012—2016年更为强烈,转移数量显著增加,转移过程导致茶园空间分布更为集中。从转移类型来看,2012—2016年茶园主要转为耕地,几乎无转入,转移类型较为单一;而2016—2020年,茶园主要转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入主要是林地、耕地和园地,转移类型多样。以上结果明晰了浙江省安吉县2012—2020年茶园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区域茶园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汉中、安康、商洛是陕茶基地,其中汉中茶园面积、茶叶总产量各占全省的近70%。近十多年来,陕南茶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茶园面积、茶叶产量都有较快增长,茶叶品质和效益提升也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对茶叶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加速陕南茶叶机械化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产业更快发展。一、陕南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1.茶叶生产机械化紧迫性传统的茶叶生产需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南海农场,历来靠天雨或人工挑水植茶,劳动强度大,产量很不均匀。1978年开始推广大面积茶园喷灌,喷灌后的茶叶产量及质量均普遍提高,喷灌效果十分显著。现已配套2000亩,计划1985年配套7000亩。通过两年来的对比试验,证明茶园喷灌具有以下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年限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外加铵态氮对高龄(50年以上)茶园土壤、中龄(20~25年)茶园土壤和低龄(8~10年)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处理:对照(CK)、低氮(LN)、中氮(MN)、高氮(HN)。结果表明,较酸且有机碳含量较高的50年以上茶园土壤各处理N2O排放均高于20~25年茶园土壤和8~10年茶园土壤。与对照相比,单施氮肥促进了3种茶园土壤的N2O排放,20~25年茶园土壤与8~10年茶园土壤高氮(HN)处理N2O排放最高,而50年以上茶园土壤MN处理N2O排放最高。施用外源铵态氮促进了土壤pH值下降,其中50年以上茶园土壤和20~25年茶园土壤ΔpH变化为MN>HN>LN>CK,8~10年茶园土壤ΔpH变化为HN>MN>LN>CK。施用外源铵态氮对茶园土壤酸化有显著影响,外加铵态氮显著降低土壤pH值并提高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机械化、精细化,农田水利工程中传统的引水漫灌方式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既不符合精细化农业的作业标准,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生产需求。以某茶园灌溉系统的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结合改造需求进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和参数计算。田间试验证明,选用微喷灌技术进行该茶园灌溉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保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有机肥对有机茶园茶叶产量及开花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有机茶园中的施用效果,在八年生有机茶园内设置4种无害化有机物料、3个不同水平的处理,研究这些处理对福鼎种茶树生产性状、鲜叶生化品质及开花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各种无害化有机物料处理均可显著改善茶树的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改善茶叶的品质,降低开花量,提高经济效益。芽重增加17.06%~42.06%,茶芽密度提高20.9%~36.4%,茶青的产量提高41.26%~93.4 9%,开花量降低2 1.6 7%~4 6.8%,产值增加1 757~3 223元/6 6 7 m2不等;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含量比对照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为江苏省丘陵地区茶园推广喷灌技术提供合理的灌溉指导,研究了喷灌条件下不同水分调控对该地区白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茶叶根区(土壤地表以下)40 cm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控制灌溉:65%、75%和85%,并以未灌溉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采茶后测定新梢芽叶性状、叶片干重、叶面积、产量,并分析各处理下白茶的经济效益。从对茶树新梢芽叶形状影响来看,喷灌可加深叶色,增加百芽重;从叶片干重和叶面积来看,喷灌能显著增加叶片干重,增加叶面积;从茶叶产量来看,喷灌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18.18%~54.55%,其中以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喷灌较未灌溉可增加纯收入34~156万元/hm~2。茶园使用喷灌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收增产的效果,且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