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化德县农田防护林现状的调查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分析,指出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生态环境、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与当地多年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实践,得出适宜的农田防护林配置方式:1农田防护林宜选用灌木柠条和乔木白榆、小叶杨为主要造林树种。2北部丘陵防风固沙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木防护林带模式,南部丘陵滩川农牧林区农田防护林宜采取窄林带小网格、灌乔木带状混交防护林带配置方式。3林带结构宜为疏透型,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最适疏透度为0.25~0.35。在网格南侧副林带留出风缺口,以减轻农田风蚀。4防护林配置时,其主林带方向应尽量与主风向垂直,主林带方向为近南北方向,副林带为近东西方向,充分考虑地貌条件,其配置走向应尽量与田块走向一致,与农田道路、渠系相结合,灵活配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营建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我国在农田防护林营建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宁夏农田防护林网关键技术参数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支撑等现状,通过分析国内外农田防护林网主要技术参数和研究现状,结合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生产现状,以及有害风向、季节性发生规律等,总结提出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最佳布设角度、林带宽度、理想横断面形状、网格大小、有效防护面积等。结果表明:适宜防护林主林带间距应为360 m±90 m,副林带间距以600~700 m为宜,网格面积16.67~33.33 hm2。该研究可为科学指导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建立与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生态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主要就速生防护林的营造方法和病虫鼠害的防治做一阐述。1多功能防护林林带间作的技术要求在造林地的选择方面,多功能防护林林带要实行林带稀植混交间作的方法。选择适合于樟子松、杨树生长,又能适合粮豆生长的地方,通常应用于农田防护林建设,对于人少地多或不便于间作的地方,可采取林带稀植混交栽植。  相似文献   

5.
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在河西走廊建设农田防护林。实行林带种草对于提高土壤吧力、促进林木生长效果良好,还可扩大饲草来源,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本文报道作者1983—1985年期间对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带种草的调查研究。对种草林带不同类型土壤的肥力状况采样化验,并用配对比较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带种草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显著;对全氮含量的影响极显著:对水解性氮的影响极显若;对有效钾的影响显著;林带种草2—3年内,对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国内农田防护林更新研究进展,结合宁夏引黄灌区20世纪末建设的"窄林带、小网格"型农田防护林日趋成熟和衰老的现状,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耕作与田间管理、防护林维护等机械化作业需要,在确保防护效益稳定的前提下,提出了大网格林带更新技术和主要参数,以及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对策,为科学指导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提供参考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近年来东海县农田防护林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和造林技术,以期进一步促进东海县农田防护林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首先在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三北地区广大人民以营造防护林为手段,向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农田防护林以更大的规模向沿海和内地的广大地区扩展。一、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1.林带走向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是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在西北多风沙地区发挥了重要防护作用,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了解农田防护林的空间分布特征,需要对防护林进行有效提取,采用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农田防护林提取成为重要途径。以宁夏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影像中选取7期可以代表4个季度地物特征的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在影像预处理基础上,融入水体指数、植被特征和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的物候特征,掩膜去除研究区内其他地物,从而实现农田防护林的提取。同时利用野外调查结果和土地利用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防护林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5.16%,野外调查的50个采样点中有44个点被准确提取,精度达到88.00%。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多以林带的形式呈现,林带主要沿排水沟分布。  相似文献   

10.
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具有显著降低风速和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带结构选择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主林带间距以150~200 m为宜,副林带间距200~300m为宜,林带树种选择应主要考虑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选择长效速生的杨树、常绿的樟子松、抗病虫性能好的新疆杨和经济效益好的梨、苹果、桑树等;同时还  相似文献   

11.
农田防护林是由许多护田林带、林网组成的防护林体系。主要防治对象是害风及平流霜冻,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产品和美化环境。在防护林保护下的农田,在管理措施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般可增产粮食30%以上。但在靠近林缘一定范围内,林带树木根系向两侧农田延伸,夺取了一部分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林带树冠遮荫,减少了林带附近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受光量,进而影响了作物的产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林带胁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文中介绍了农田防护林的设置方法、栽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1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农田林网为中心的农田防护林是我国华北地区平原绿化的一项主体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农田防护林形成了初步规模,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华北平原的农业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仍可看到,在许多地区林带内的农田并没有得到最充分的保护,沙打、沙割、风蚀、庄稼倒伏、大风掀起大棚,以及果园内落花落果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在确定林带的走向、选择林带结构、设计带间距离等几个主要方面,都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在华北地区如何进行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本人认为应从以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农田防护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减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为目的的人工营造的林带体系。 成就 苏联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营造农田防护林规模最大的国家。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草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十八世纪末期,俄罗斯就开始在侵蚀沟、荒谷和沙地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农田。在十九世纪末期的30年中,共营造7000多公顷防护林带,有些林带一直保存到现在。卡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生产上,营造农田防护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通常都以植苗更新为主.这里介绍了采取根蘖萌芽更新农田防护林的方法.优点是省时、省力、省资金,同时具有林木生长速度快、林带效益发挥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一、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防沙、改善生物气候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能,主要决定于防护林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空  相似文献   

17.
农田防护林是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由于呈带状,又称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垦区东部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区东部20个定位观测站30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该区域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垦区东部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降低风速,提高气温和地温,延长无霜期,减少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当气温低时,林带能量提高温度,当气温高时,林带又能降低温度,调温幅度可在2℃左右。农田防护林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防护林胁地状况为研究重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防护林胁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宁夏引黄灌区窄林带、小网格白蜡、臭椿混交成熟防护林生长及胁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日趋成熟,林网过密、树冠过高过大、林带胁地严重、树种单一,农林矛盾突出。由于林带胁地作用,距离防护林带不同水平距离耕作层内土壤养分变化也较明显,1 H处及以内林带胁地明显,其中0.2 H、0.5 H玉米单株地上鲜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2.72%和26.06%。上述分析表明,采用大网格为主导的新型、疏透型农田防护林网更新技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河套灌区的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林网内小麦的平均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麦田.通过对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为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