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新品种矮抗58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产每跨上一个新台阶,都与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厂密切相关。我国育种家近年新育成的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矮抗58”,在全国及河南省小麦区试和生产示范中表现优异,从众多新品种中脱颖而出,标志着我国小麦矮化育种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矮抗58在豫北地区品种演变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水稻矮秆性状研究及矮源育种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水稻植株矮化机理以及矮源的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水稻矮源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冬小麦高产育种的现状国内小麦高产育种从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以黄淮地区为例,首先是引进意大利品种直接用于生产,如阿夫、阿勃、郑引一号,使小麦大面积亩产提高到三、四百公斤。同一时期,也开展了以矮化为首要指标的杂交育种工作,并于七十、八十年代先后育成以水源86(可能有日本矮源血统?)为矮源的矮丰号、矮秆早及其衍生品种;以st2422/464(意大利)为矮源的郑州741、偃师4号、偃师9号、小偃6号:其它矮源如UP301衍生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历史上主要的小麦矮秆品种的育成经过和系谱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的小麦品种赤小麦(Akagomughi)和达玛(Daruma)为矮秆品种的主要矮源,其所衍生的矮秆品种遍及世界各地,为世界小麦单产的普遍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其在历史上的衍生品种中有两个品种(Chenab和Olesen Dwarf)综合了它们的矮秆基因,为极其重要的矮秆资源。我国大多数矮秆品种和矮源都含有它们的血缘。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农书关于禾谷类作物株型及其生态表现的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禾谷类作物育种工作中,通过改变株型以提高产量潜力是一卓见成效的途径,其特出表现是矮化育种。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西方育种学家在小麦杂种后代中曾发现过矮化现象,但当时认为是“杂种衰退”。真正的矮化育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许多遗传矮源原产于我国。例如水稻低脚乌尖、小麦大姆指矮都被世界各国广为应用,培育出了许多矮秆和半矮秆高产品种。人们认识了改变株型可使作物得到产量进益之后,进一步改良株型以期改善群体光合态势,取得更大的增产潜力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因而人们对作物株型给以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顾铭洪教授主持研究的“水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课题于8月28日在扬州通过鉴定。鉴定组由我国著名学者马育华、申宗坦、汤玉庚等13位专家组成。鉴定组审查了研究报告和试验资料,考察了田间材料的性状表现,一致认为:Sd-g矮杆基因是国内外籼稻矮源利用研究中的一项新发现。新桂矮主要农艺性状良好,属半矮秆类型。这一矮秆材料的育成,为水稻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育出两个小麦矮秆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创造小麦矮秆新种质是培育超高产品种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我国小麦育种实现新突破和小麦生产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石矮1号"和"石矮2号"是集多个重要优点于一身的小麦矮秆新种质,极具研究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矮败”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矮变1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从小麦品种矮秆早中选出的矮秆天然突变体,是小麦重要的矮源之一。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为更有效地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我们以本院品资所贾继曾提供的矮变一号小麦为父本、核不育有北京13号等为母本进行杂交,F_1代选择矮秆不育株授以北京837等的花粉。在测交后代的5216株群体中,高秆不育的2632株,矮秆可育的2538株,高秆  相似文献   

9.
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的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是以矮变1号小麦品种为标记性状供体,与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育成,其矮秆基因Rht10与雄性不育基因Ms2紧密连锁,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十分有利于选出有突破性状的新品种及遗传背景丰富的优良育种材料。探讨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谷子高产易倒伏,这是夏谷高产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借鉴水稻、小麦等作物的育种经验,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是可行的。但当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谷子有天然矮基因存在,因此只有人工创造矮源。七十年代陕西省延安地区农科所利用辐射育种选育出“延矮Ⅰ”、“延矮Ⅱ”等,表明用物理诱发能产生矮突变体。经实践证明,这类谷子矮源对河南夏谷育种是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优质小麦育种及优质小麦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结合山东省长期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制订了小麦优质高产、抗旱节水育种目标。按照育种目标选配亲本,以优质高产、矮秆、多抗小麦品系烟1933为母本,以陕西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高产、抗旱耐瘠、抗病小麦品种陕82-2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水旱地交替选择,成功育成优质高产、抗病节水小麦新品种烟农21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麦育种的矮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58-764
 系谱分析表明 ,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沧州裸大麦、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是我国大麦育种的主要矮源。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大麦矮秆和半矮秆品种 (系 ) ,主要是以它们为矮秆亲本的 6大衍生系统组成 ,分别占 14 .5 %、2 1.4 %、11.4 %、5 .7%、7.5 %和 7.5 %。其中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和沧州裸大麦主要在 80年代以前使用 ,而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则是 80年代大量使用的矮源。在这 6个矮源中 ,前 4个携带相同的矮秆基因uz,位于大麦 3H染色体长臂之上。  相似文献   

13.
<正>百农矮抗58是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茹振钢教授育成的矮秆多抗高产小麦品种,是当前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超4000万亩的特大小麦品种、全国小麦主导品种、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3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百农矮抗58突出表现五大优势1.1产量优势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500~600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15.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水稻株形育种始于矮化育种。虽然说矮秆由来已久,但有意识地进行矮化育种则自五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先是育成广场矮系统,接着又育成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到了六十年代我国南方广大籼稻地区便基本上矮秆化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1962年进行了“Peta×低脚乌尖”的交配,1966年才育成IR8,到六十  相似文献   

16.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 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矮源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本世纪水稻育种上最主要的成果之一。追溯水稻矮化育种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日本在粳稻品种上开始着手矮化工作,逐渐育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中矮秆水稻品种。第二个  相似文献   

18.
本品种由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育成。利用航天技术,将小麦种子带到距地面400-500公里的太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之生物变异,然后返回地面试种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矮秆、大穗、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是特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为世界小麦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开辟了一条崭新  相似文献   

19.
矮秆小麦XN0004的矮秆基因Rht21的染色体臂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NOOO4是青431与小偃6号杂交选育的一个新的具有部分矮秆显性效应的小麦新矮源品系。和高秆亲本相比,其杂种F_1代的降秆作用平均为13.8%,对外源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在杂种小麦研究中,其配合力优良,增产显著,穗粒数增加,抗倒能力增强,收获指数提高等,无某些矮源对杂种F_1产生的不良效应,是杂种小麦比较理想的矮秆亲本,可作为常规育种的优良矮秆品种资源。用中国春缺—四体和双端体分析的方法,对XNOOO4丰矮秆显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证明其矮秆显性基因位于2A染色体的短臂上,是一个不同于世界上已定位的20个Rht基因的新矮源,故暂定名为显性矮秆基因Rht21。  相似文献   

20.
矮败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矮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亚远缘杂交的方法,以多生态环境为选择条件,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丰产性遗传基础的矮败小麦中.育成了强力优质小麦-晋春14号,特异性矮秆小麦晋偃301-11,高产与抗倒性材料91096-1-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