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寻找在不同水肥条件下达到“高产、稳产、增产”的优化配合方案.结果表明,在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N3(16 kg/亩)条件下可以实现水肥高效配合,在此条件下周麦22产量、千粒重、穗粒数以及亩穗数均为最高,分别为566.3 kg/亩、47.9 g、43.8粒/穗、52.8万/亩,但与其他处理组合的显著性差异不尽相同;越冬期总茎数以N5(24 kg/亩)最高,拔节期、成熟期群体均以W3N4(20 kg/亩)处理组合为最高,成穗率则以W3N3(16 kg/亩)处理组合最高.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75-1479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国麦301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100%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国麦301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的空白对照比其他处理晚1 d进入拔节期,提前2 d成熟;各处理间灌浆速率均在花后20 d达到峰值,且花后各时期灌浆速率均以N4处理(300 kg/hm~2、基追比5∶5)下达最大值;最大灌浆速率与施氮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r=0.951 4~(**));千粒质量和株高在施氮量最高处理下(300 kg/hm~2)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31 g,79.70 cm;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在N3(262.5 kg/hm~2、基追比5∶5)处理下达最大值,分别为675.60万穗/hm~2,37.73粒/穗,8 580.30 kg/hm~2;N3与N4处理间穗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穗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给冬小麦提供"更合理、更节约、更高效"的水肥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施氮量以及基追比例分别对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W1(底墒水)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W2(底墒水+拔节水)、W3(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处理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抽穗后20天与施氮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且以N3R2为最大值。在不同灌水次数条件下,产量、穗数、穗粒数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追肥5:5处理组合下实现了水肥的高效配合,产量、穗数、穗粒数分别为8 609.60、688.2×104/hm2、37.9粒,其中产量比对照W1N0(3 517.5 kg/hm2)增产144.8%。由此可知,在小麦生长后期降雨量偏少的黄淮豫东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的节约空间相对较小,氮肥的节约空间则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施肥量及灌水量调控,研究水肥最优组合,为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节水节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的裂区试验设计,以新冬3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N0)、375 kg/hm2(N1)、450 kg/hm2(N2)、525 kg/hm2(N3)四个施肥量(纯量);四个灌水梯度为3 450 m3/hm2(W1)、4 200 m3/hm2(W2)、4 950 m3/hm2(W3)、5 700 m3/hm2(W4)。分析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性状,研究水肥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灌浆期呈快-慢的增长规律,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表明,各处理从拔节后6~10 d干物质开始快速积累,41~49 d后转为缓慢积累。N2W2进入快速积累时间最早,最大积累速率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后期逐渐减小,N2、N3处理在拔节至孕穗期快速增加,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与水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产量表现为N2>N3>N1>N0,最高产量为N2W3处理的9 848.13 kg/hm2,与N2W2处理无显著差异。水肥交互作用对穗数及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量450 kg/hm2、灌水量为4 200 m3/hm2,即N2W2处理为兼顾高产节水、省肥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水肥耦合的最佳配置,在通许潮土区进行测墒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水(W1:不灌水;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W3: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W4:足墒灌溉)肥(N1:一次施肥;N2:多次施肥)耦合试验,探讨了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肥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均受土壤水分调控,在W1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抑制作用,在其他水分条件下氮肥对其有促进作用。各处理间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3水分条件下最高;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同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以W3N2处理最高,达9 293.19kg/hm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成产要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表现为小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水肥条件与春小麦生产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置不同梯度的水肥耦合模式[灌水:W1,4 500 m~3/hm~2;W2,6 000 m~3/hm~2;W3,7 500 m~3/hm~2。施氮(尿素):N1,450 kg/hm~2;N2,600 kg/hm~2;N3,750 kg/hm~2],分析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叶片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当水肥交互作用时,总体表现为水分处理的影响要高于氮素处理的影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3(充足水分)W2(适宜水分)W1(自然降水);成熟期春小麦生长特性各指标总体表现为W3W2W1;相同的水分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氮素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的氮素浓度处理时,春小麦植株属性各指标随着水分处理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春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总体表现为W3W2W1;而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总体表现为W1W2W3;水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水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水分×氮肥对穗数、穗粒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处理组合的籽粒产量以W2N2的组合最高,说明供水量与施肥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系数,为充分发挥春小麦的产量潜力,最佳的管理措施是水肥相互配合。本研究中W2N2水肥组合应为春小麦高产高效的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变化,2009-2011年在洛阳农林科学院以洛旱2号小麦为材料,采用防雨棚池栽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量、施氮和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极显著(P≤0.01)。随灌水量增加,总茎数及最终成穗数增加,越冬及拔节期总茎数在灌水量282.0mm时最大,2a平均分别为715.6万、965.9万茎/hm2,最终成穗数在灌水量308.5mm时最大,2a平均值为403.0万穗/hm2;穗粒数及产量在灌水量308.5mm时达最大,2a平均分别为29.2粒和5 934.0kg/hm2,千粒重在灌水量282.0mm时最大,2a平均值46.3g。在施氮量30.8~179.2kg/hm2,总茎数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产量在0~105.0kg/hm2间呈增加趋势。从水肥耦合的效应看,N179.2P126W282处理组合对总茎数的调控效应较大,产量以N105P42W308.5处理组合最大,千粒重以N30.8P126W282处理组合最大。  相似文献   

8.
水肥互作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率,在通许县壤质潮土区开展了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氮(N)肥设置0、180、90+90、135+45、270、135+135、360、180+180、180+90+90kg/hm28种运筹模式,灌水(W)量设置225、450、675 m3/(hm2·次)3个水平,以期为粮食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与不施肥的相应对照相比,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以及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长、5穗籽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各生育性状以N180+90+90-W675处理表现最好,玉米各生育性状总体以N180+180-W675处理表现最好。在同等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分期施肥处理的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均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其中,小麦产量和小麦—玉米综合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N180+90+90-W675处理最高,分别较相应对照增产25.42%和28.43%;玉米产量则以N180+180-W675处理最高,较相应对照增产33.21%。在不考虑土壤水和降水的情况下,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均以小灌水量最高,其中小麦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75~3.40 kg/m3和1.13~6.14 kg/m3;玉米灌水利用率除N180+180-W450处理较对照有所减少外,其他处理较对照提高1.72~11.14 kg/m3。  相似文献   

9.
探明水肥互作对菏麦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为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实现品种高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采用裂区二因素(主因素为灌水,副因素为施肥)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小麦春季的水肥管理,灌水条件设返青水(W_1,CK)、拔节水(W_2)、拔节水+开花水(W_3)和返青水+孕穗水(W_4) 4个水平,施肥条件设尿素225 kg/hm~2(A_1,CK)、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A_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3)和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4) 4个水平,肥料在春季浇第1水时施用,研究了水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3个指标与W_2和W_4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穗粒数和产量较W_1处理显著增加;A_4处理的产量构成三因素均最大,产量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所有水肥组合中,W_3A_4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合理,产量最高,与除W_3A_1和W_3A_3外的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他2个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其中水肥互作的影响程度略高于施肥因素。在保证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的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菏麦21产量最高,达到9 762.3 kg/hm~2;仅施氮肥或氮钾肥配施,产量水平(9 596.5~9 617.8 kg/hm~2)也很高。  相似文献   

10.
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2产量、千粒重以及有效穗数均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条件下达最高值,分别为8662.5kg/hm2、50.2g、631.5万穗/hm2,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分别提高12.6%、12.1%、9.9%;穗粒数最多的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34.8粒,比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50kg/hm2处理增多10.5%。周麦22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总茎数均以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处理最高;成穗率则是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195kg/hm2+精制鸡粪1500kg/hm2处理为最大值,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周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且在100%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氮肥240kg/hm2的处理下可以实现二者的高效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灌水(W)和施氮量(N)对纺锤型品种农大211和长方型品种新冬20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农大211的推广及南疆地区冬小麦高产节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两种穗型冬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的相关研究来确定南疆地区最佳的灌水施氮模式.[结果]纺锤型品种农大211和长方型品种新冬20号在W1N1、W2N1和W2N2三种水氮组合下生育期相同.纺锤型品种农大211在W2N1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5),农大211的穗粒重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千粒重以W1N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长方型品种新冬20号在W2N3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5),千粒重也以W1N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通过水肥调控措施,冬小麦农大211生育期可与新冬20号相同,纺锤型品种农大211以灌水量300 m3/667 m2,施氮量20 kg/667 m2(W2N1)为最佳,而长方型品种新冬20号以灌水量400 m3/667 m2,施氮量30 kg/667 m2(W3N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条件下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规律,以东农425和松粳6号为试材,设置3种灌溉方式(W1正常灌溉;W2轻干湿交替灌溉;W3重干湿交替灌溉)和3种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粒肥分别为6310(N1)、5311(N2)、4321(N3)),研究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粉粒育性、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为寒地粳稻丰产、高效栽培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灌溉方式耦合氮肥运筹对上述指标存在显著互作效应。与W1相比,W2和W3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干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大,灌浆时间缩短,提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花粉粒育性降低。W2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千粒重提高,东农425干物质积累量和输出量无显著差异,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提高,而松粳6号干物质积累量、输出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W3处理下两粳稻品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输出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下降。两粳稻品种根冠比均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大。在相同灌溉条件下,与N1相比,东农425和松粳6号均表现为N2有效提高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能力、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收获指数、花粉育性和最终产量,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N3处理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所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降低。综上,东农425以W2N2为最佳耦合方式,松粳6号以W1N2为最佳耦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钾用量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供水稻直播栽培合理的氮钾配施技术,研究了120,165,210 kg/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90,150,210 kg/hm2 3个施钾水平的不同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N2K3配比最高.不同氮钾配比对直播稻产量影响显著.氮肥用量以165 kg/hm2适宜.相同氮肥用量下,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钾肥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要获得高于9 000 kg/hm2产量,施氮量需160~180 kg/hm2、氧化钾需180 kg/hm2以上.在低氮水平下,增施钾肥有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的趋势,中、高氮水平下,增施钾肥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N2水平的活跃灌浆期最短、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粒质量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活跃灌浆期呈正相关.增施钾肥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胶稠度有随着氮钾施用量增加而下降、碱消值随氮钾施用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胶稠度和碱消值与籽粒灌浆特征和稻谷产量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施氮量和拔节期不同测墒补灌量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构成因子、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和施氮量3×3完全均衡方案和裂区设计,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拔节期60%(W1)、70%(W2)和80%(W3),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施纯氮0 kg/hm2(N0)、195 kg/hm2(N195)和255 kg/hm2(N255),以周麦18为供试材料。[结果]拔节期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补灌量和施氮量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植株氮积累量的交互效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水氮处理组合中,以W2N195产量最高,而以W1N255产量最低。[结论]随着补灌量的增加,相应地降低氮肥用量有利于增加穗数、穗粒数、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降低施氮对千粒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晚播条件下周麦22产量与施氮量、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每hm2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显著增加每hm2穗数,但二者增加均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319.5kg/hm2和323.6×104穗/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 412.8kg/hm2,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30.9×104穗/hm2、32.4粒/穗和千粒重43.1g。  相似文献   

16.
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沼液用量(15 000 kg/hm~2、22 500 kg/hm~2、30 000 kg/hm~2)对夏玉米灌浆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施氮肥相比,田间浇灌沼液可改善玉米的灌浆过程,从而增加了玉米穗粗、穗行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在3个沼液处理中,以22 500 kg/hm~2处理(拔节期、大口期、抽雄期各追施7 500 kg/hm~2)效果最好,每公顷产量可达14 006.7 kg,比对照增产40.7%。  相似文献   

17.
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南省通许县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滴灌和小白龙水肥一体化的对比研究,氮肥施用设置一次性底施、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和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以期找出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措施。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更有利于改善水肥的协调供应,促进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小麦株高增加0.9~7.6 cm,穗长增加0.4~1.6 cm,小穗数增加1.1~2.8个,穗粒数增加0.6~5.2粒,不孕穗数减少1.1~3.3个,千粒质量增加0.1~1.4 g;玉米株高增加2.4~8.2 cm,叶片数增加0.2~0.8片,茎粗增加0.44~0.68 cm,穗行数增加0.2~1.2行,双行粒数增加0.8~7.3粒,有效穗长增加0.04~1.67 cm,穗周长增加0.39~1.40 cm,百粒质量增加0.2~2.1 g,总体上,小麦和玉米均以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处理效果较好。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显著增产14.29%~18.96%,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93~2.79 kg/m3;玉米显著增产21.79%~47.19%,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7~6.07 kg/m~3;小麦-玉米周年显著增产19.98%~33.37%,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26~4.43 kg/m~3,均以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效果最佳。与一次性底施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以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处理最高。由此可见,滴灌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效,氮肥适当后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水肥互作对绿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制定适水减肥丰产的水肥管理制度指导绿豆生产,于2020年6—8月在河北省巨鹿县河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考虑灌水、施肥2个因素。通过控制绿豆不同生育期灌水上下限将灌水设3个水平,记为W1、W2、W3。追氮量设35、70和105 kg/hm2 3个水平,记为N1、N2、N3,并设不灌水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组,记为W0N0。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膜下滴灌绿豆干物质积累影响差异明显,适当灌水施氮会延长绿豆的快速增长时间,增加其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W2N2处理绿豆产量增加效果最好,与W0N0处理相比,增产65.5%。试验中W2N2处理绿豆生长良好,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增加明显,达到1 799.17 kg/hm2,故试验中W2N2处理的水肥组合是适用于黑龙港地区适水减肥丰产的水肥管理模式,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华北平原冬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种植模式,以泰科麦33和山农29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进行大田试验。试验以常规施肥沟灌处理为对照(F1),设置F2、F3、F4水肥一体化3个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株高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225kg/hm~2有利于增加春季冬小麦最大分蘖数及株高。同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提高了泰科麦33的穗数和穗粒数和山农29的穗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